政策性銀行債成色漸顯不足
2011年的中國債券市場,飽受流動性緊張與信用事件困擾,但仍沒有阻止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再創發債新紀錄。與此同時,國開行債信問題懸而未決,投資者憂慮情緒揮之不去,迫使國開行債券收益率走高,其作為政策性銀行債的成色漸顯不足。
“出于對債信問題的擔憂,很多銀行已經對國開債設置額度了,這降低了對國開債的需求,因此其收益率上升是大勢所趨。”某機構交易部門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記者表示。
接近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下稱“中債登”)的知情人士透露,這一情形的出現,促使中債登考慮單獨建立一條國開債收益率曲線,與現有政策性銀行債收益率曲線分立,并且較后者整體上移約10個基點。
國開債“政策性”成色不足?
國開行是我國僅次于財政部的第二大債券發行主體。中債登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國開行年內共發行了63只債券,發行量累計達10669億元,同比增長25.52%。這是國開行歷史上首次年度發債規模超過1萬億元。
不僅是國開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下稱“農發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下稱“進出口行”)發債規模均較去年大幅增加,其中進出口行同比翻番。
分析人士指出,政策性銀行發債飆漲與今年以來銀根收緊有關。從市場情況來看,與農發行和進出口行相比,國開行發債成本要高出一截,投資者認購方面亦不占優。
刊登在中國債券信息網的公告顯示,10月14日招標的3年期“11國開57”利率為4.23%,遠高于近期發行的同期限債券——“11進出17”(4.04%)、“11農發18”(3.58%)、“11進出21”(3.43%);今年9月22日發行的7年期“11國開54”發行利率為4.74%,而11月15日發行的7年期“11進出20”利率僅3.83%。
在二級市場上,國開債成交價也與農發債、口行債維持著一定的差價。上述接近中債登的知情人士說,今年9月份以來,國開債成交價一直較當日農發債、口行債整體高出8個基點,因此中債登認為有必要調整收益率曲線。
債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今年國開行發債量很大,其收益率相對較高,與供給沖擊有一定關系。”一位固定收益研究人士告訴記者。
然而,多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市場人士指出,由于國開行轉型懸擱,更核心的仍是國開行的債信問題,這猶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投資者的頭頂。
債信問題即國開債的風險權重問題。在我國,政策性銀行債券歷來享有債信零風險待遇,從而能夠持續以低成本在債券市場融資。不過在2007年1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率先推進國開行改革,此后該行債信問題一直受到高度關注。
債信零風險意味著國開債不會占用商業銀行核心資本,無需計入撥備,并且不會受到授信集中度或投資集中度的限制,因而極大地影響著市場對國開行債券的需求和估值。
“國開行走向商業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更多資源,進入更多領域,但同時又不想放棄原有的政策性優勢,這就是國開行的徘徊之處。”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國開行定位尚未明朗,導致其債信前景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