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評論員 蘭恒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很好,很及時。 凡是提倡什么,往往就是缺乏什么。一個成熟社會中,中產階層應該成為社會的中堅,但目前中國的“中產”仍然比較薄弱。今年以來政府加大了對就業、醫療、社保、教育等民生的投入,居民獲得了一定實惠。但對實惠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弱勢群體的“受惠”感覺更強烈一些,因為這些最基本的設施和服務都是他們急需的;而中產階層因為早已解決了醫療、社保、教育等領域最基本層面的需求,因而“受惠”的感覺并不明顯。 不僅如此,2011年是中產階層很受傷的一年。“中產”的財富主要集中在儲蓄、房子、證券三部分上,這三部分財富今年都被“咬”掉了一大口。儲蓄方面,負利率等于財富自然“蒸發”,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存錢,9、10、11連續3個月儲蓄資金大幅度流失。房子方面,房價高時努力湊錢買房子,很受傷;房價跌時,買的房子大幅度貶值,還是受傷。股票更慘不忍睹,“一夜回到解放前”,直接“熊冠全球”。據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對中國24個城市的5800個家庭的調查,約22%的受訪家庭持有股票,持有基金的家庭比例為17.39%,兩者合計約40%。而“中產”炒股票和基金的比例會更高。按照目前情況,今年平均每個證券投資者虧損三五萬元都是輕的。 所以,現在恐怕不單單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問題,而是“中產”隊伍正在瘦身的問題。“因房返貧”、“因股返貧”絕不是多余的笑話。 壯大“中產”隊伍,靠小恩小惠無濟于事,必須搞好頂層設計。具體來說應該辦好兩件大事。 首先要深化稅收改革。稅收是一國財富分配“頂層的頂層”,稅收設計的輕微改動,都會帶來財富分配的巨大傾斜。每當民間有“降低稅收”的呼吁時,總有財政方面的官員或專家通過復雜計算和反復論證,力圖讓民眾相信“中國稅收并不高”。但是連續5年財政收入以約30%的速度增長、居民收入增長多年跑不過GDP、CPI漲幅總歸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今年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到3500元是寶貴的一小步。步子還應該再大一些。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不僅是壯大“中產”隊伍的需要,更是消費拉動經濟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好好整一整股市。中國經濟連續10多年高速發展,而呆壞賬的比例并不高,發展的動力哪里來?天上掉下來的嗎?必須看到,廣大股民為此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但是長期以來,在政策的眼中,股市是方便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籌資場所,股民不是出資人、不是股東、不是主人,而是一群總想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腰包的賭徒,任其自生自滅。 股市是“中產”和“偽中產”財富的最大絞肉機。弱勢群體沒錢炒股,大富大貴者不屑于炒股———通過七拐八繞的管理層持股或包裝上市再套現,賺取的無風險利潤何止幾億、幾十億元!不說別的,單單害人的IPO弊端不除,中國的“中產”有多少滅多少。
郵編:250014 電子郵箱:sdenews@126.com
備案號:魯ICP備09023866-44號 魯新網備案號:201000112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31-85196503 郵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