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丁平
近日,美國《時代》周刊雜志公布2011年全球十大新聞事件,其中,“阿拉伯之春”居首。 持續一年的“阿拉伯之春”,從突尼斯到埃及,從巴林到利比亞,從也門到敘利亞。“阿拉伯之春”要把阿拉伯國家帶向何方? “我們曾為阿拉伯國家的民主化趨勢興奮不已,但一年過去了,‘阿拉伯之春’的民主之風并沒有吹進這些國家。”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導報特約評論員余國慶,20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成果,至少,民主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阿拉伯國家向民主國家轉型邁出了一大步。”
新時代缺乏開啟條件
卡扎菲之死,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突尼斯總統本阿里下臺,阿拉伯地區正在改變? “獨裁者下臺或被殺,這并不代表‘阿拉伯之春’帶來了自由和繁榮。事實上,舊的時代結束了,新的時代卻不具備開啟的條件,權力真空使得阿拉伯國家在不確定性中過渡。”余國慶說。 余國慶解釋,以利比亞為例,卡扎菲死后,新政府雖然已經成立,但其內部矛盾依舊重重,各派的政治、經濟利益分歧嚴重,國內的安全局勢也不穩定。在利比亞革命時期,反對派是在西方“錢、武器、輿論”的支持下取得勝利。新政府成立后,可能會考慮西方一些國家的利益,民意自然不滿。另外,利比亞革命時期有大量槍支、彈藥散落民間,國內矛盾十分復雜,民眾難有安全感。 余國慶認為,阿拉伯國家普遍沒有自由傳統,宗教分歧嚴重,伊斯蘭極端勢力有所抬頭,少數族群控制著國家,政權靠軍隊支持,這些因素使得阿拉伯國家需要民主、變革,但又不具備民主的條件。 “‘阿拉伯之春’摧毀了獨裁政權,之后,阿拉伯國家試圖單純模仿西方的民主制度。然而,與信仰基督教的西方文明不同,阿拉伯國家大多信仰伊斯蘭教,這將使阿拉伯國家的民主進程面臨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阿拉伯國家應當走適合自己國情的‘阿拉伯式民主’道路。”余國慶說。
下一個是誰?
“阿拉伯之春”無論對阿拉伯地區的影響,還是對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顯然,其仍然方興未艾。 下一個會是誰?有揣測直指伊朗。 “不會。伊朗是中東地區大國,并不是阿拉伯國家。”余國慶說,“伊朗是傳統的伊斯蘭教什葉派國家,阿里·哈梅內伊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精神領袖。伊朗的現行政權是得到哈梅內伊的支持的,有民意基礎,內部出現大規模混亂的可能性不大。西方國家干預伊朗的條件并不成熟,伊朗地理位置適合防守,又是地區大國、世界重要產油國之一,其軍事實力不可小視。西方國家如果干預則需‘一戰定乾坤’,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很顯然,西方國家現在還沒有能力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