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陷入資不抵債窘境的ST海龍(000677),其主體和債項評級再度降至“冰點”。19日晚,全國主要資信評估機構之一的聯合資信披露,鑒于ST海龍目前信用基本面進一步惡化,債務違約風險顯著上升,決定將其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A-”調整為“BB+”,評級展望維持“負面”;同時將“11海龍CP01”的債項信用等級由“A-2”調整為“B”。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11海龍CP01”由此成為目前短融現券市場上除集合債券外,信用評級最低的發行人。同時,這也是繼9月16日對ST海龍級別下調后,聯合資信采取的進一步降級措施。而前者接連兩次遭降級,僅時隔短短3個月。
重組擱淺評級再降
上一次,聯合資信將ST海龍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A+調降至A-,成為中國債券市場今年首例主體信用評級遭調降事件,由A+直降至A-更是罕見。 此番再度下調評級,顯然緣于ST海龍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持續惡化。聯合資信指出,下半年以來,該公司產能利用率處于較低水平,其收入規模嚴重萎縮、現金流狀況惡化、負債水平顯著上升、虧損額較上半年進一步擴大;另外,大股東與中國恒天集團的整合尚無實質進展;該公司于12月9日披露會計差錯更正公告,顯示其歷史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存在重大瑕疵。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今年9月,ST海龍負債總計高達74.4億元,總資產為71.94億元。目前所有者權益為-2.46億元,已陷入資不抵債的困境。 “評估時主要考慮到ST海龍目前的情況,比如重組等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外部實質性支持尚無實質進展!背鼍呱鲜鰣蟾娴穆摵腺Y信分析師張成對導報記者表示。 20日,ST海龍證券部人士表示,“由于剛剛下調,影響還未顯現。但從短融業務來看,或許會造成一定阻力。” 根據ST海龍8月底發布的公告,中國恒天集團將在濰坊市設立獨資公司,將借此盡快與公司簽訂委托加工協議,以開展委托加工方式促進公司正常運營及職工穩定。但12月19日,ST海龍卻披露,“上述委托加工協議尚未簽署,公司已提請濰坊市政府、中國恒天集團盡快簽署相關協議! 事實上,盡管往年償債記錄良好,但由于重組不確定,ST海龍的評級再降似乎并未出人意料。而下一步聯合資信能否為其調高等級,無疑需要視其重組情況而定。
相關方“引火燒身”
財務數據顯示,今年1-9月,ST海龍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31億元。同時,其盈利能力堪憂:至今年9月,其營業利潤率為-0.09%,資產負債率也高達103.42%。此外,該公司前3季度收入規模同比大幅下降,為29.99億元,利潤總額為-5.75億元。 在聯合資信看來,ST海龍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存在重大瑕疵,“11海龍CP01”發行時所依據的2008-2009年財務數據與今年12月9日調整后的財務數據差異巨大,“暴露出公司在規范運作、財務核算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重大問題! 隨著ST海龍深陷“降級”之痛,與之有關聯的相關方,或遭受“引火燒身”的尷尬后果。 導報記者獲悉,ST海龍于4月份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了4億元1年期短融,即“11海龍CP01”,由恒豐銀行擔任主承銷商,票面利率為5.80%。在該短融的募集說明書中,ST海龍表示,擬用約1.7億元補充生產、經營過程的營運資金;擬用約2.3億元償還現有銀行貸款,降低公司銀行貸款規模,優化融資結構。但事實上,ST海龍卻將3億元用于償還恒豐銀行承兌匯票,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由此,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9月底發布公告,指責ST海龍在“11海龍CP01”發行注冊及存續期間,存在未真實、準確披露重大信息及變更募集資金用途未事前向市場披露等行為,決定注銷其短期融資券剩余2億元注冊額度。 饒有意味的是,恒豐銀行在ST海龍的違規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耐人尋味。雖然未受到監管機構明確批評,但在業內看來,恒豐銀行難脫干系。而此次ST海龍再次被降級,且面臨很大的違約風險,恒豐銀行也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無獨有偶。與ST海龍的合作,也將新農開發(600359)拖入了泥沼。 本月14日,新農開發披露,根據山東證監局整改要求,ST海龍對此前數年的不實財報進行了更正。由于涉及聯營公司新疆海龍化纖有限公司,新農開發也將不得不對財報進行修改。 但在調整財報后,去年歸屬于新農開發的凈利潤為-995.89萬元,將由盈利轉成虧損。此前,新農開發已預測今年全年可能虧損。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其他補救措施,新農開發將直接“披星戴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