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的白膜噴點添加劑就成太陽膜,賣3000元;市場上近半太陽膜是假冒偽劣產品,嚴重的可使人中毒……記者調查發現,汽車太陽膜市場魚龍混雜,不少商家“打擦邊球”大肆生產銷售假膜。
假冒太陽膜如何披上“知名商標”,輕松逃過質檢、工商及交管部門監管,以數十倍的利潤“招搖過市”?
質量 有毒還有安全隱患
前不久,湖北黃石的曹先生買了一輛轎車,在4S店的推介下,在一家汽車美容中心以600元的價格貼了“雷朋”牌汽車隔熱防爆膜(俗稱太陽膜)。而同樣的太陽膜市場售價近4000元。誰知幾天后,貼有太陽膜的車玻璃灰蒙蒙一片,視線不清,險些撞車釀成車禍。后經鑒定此太陽膜為假冒產品。
警方據此在湖北多地調查發現,買車送太陽膜、低價優惠太陽膜等多是假冒產品,而且有4S店與汽車美容店及維修店勾結銷售,賺取利潤。
黃石市黃石港區公安分局刑偵一大隊副隊長柯賢斌介紹,“假冒劣質太陽膜,會散發氣味甚至揮發甲醛等有毒氣體。不僅影響車內人員健康,更影響行車安全!
中國汽車協會高級工程師趙林介紹,目前,我國市場上真正質量過關的車膜品牌不到一半。記者走訪發現,大部分太陽膜都沒有相關資質和檢測報告。
利潤 十多元白膜轉手賣3000元
警方調查發現,一塊薄薄的太陽膜,如果是假冒產品的話,生產成本僅10多元,批發到汽車美容店幾十元,賣給顧客時變成三四千元,非法利潤達數十倍。
經過長達三個月的偵查,在公安部的部署下,湖北公安部門找到涉嫌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太陽膜的汽配城牛膜王店老板林某,后對15名主要違法犯罪嫌疑人進行抓捕。
太陽膜是如何生產出來的呢?民警查到林某的貨源大部分來自江西一家薄膜生產企業。這家自稱為中國第一家防爆膜生產廠,年銷售額超過6000萬元,銷售網絡覆蓋全國。民警偽裝身份進入生產車間看到,生產太陽膜非常簡單,只需將普通薄膜打上色素或者金屬顆粒即可,有的產品還摻入甲苯等危險化學藥品。
簡單的生產工藝和普通的原材料決定了假太陽膜的成本低廉,但打上品牌標簽后,銷售利潤非常豐厚。記者從一家涉案汽車美容店的銷售單看到,成本價幾十元、幾百元的假太陽膜,銷售價瞬間翻了10倍到30倍不等。
檢測 太陽膜合格率低于50%
隨著汽車的增多,貼膜市場需求量巨大,規范汽車貼膜市場的監管刻不容緩。據某研究機構對市場上銷售的太陽膜抽樣檢測顯示,太陽膜的光學性能指標檢測合格率均低于50%,遠遠未達標。
柯賢斌告訴記者,他們在繳獲林某的假冒偽劣太陽膜后,送至3M、雷朋等廠家鑒定均為不合格,而送至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僅前擋膜透光率不合格,兩種側擋膜檢測為合格。檢測人員表示,側擋膜沒有相應的國家強制標準,只能使用行業標準,各項指標都很低,為偽劣產品留下活路。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鑒別有難度,監管又涉及工商、質檢及交管等多個部門,難免出現不愿管理相互推諉的局面。警方調查發現,林某在銷售假冒太陽膜時曾兩次被工商部門查處,但最終僅僅處以罰款。
武漢汽車行業協會分析師陳志東分析,由于汽車美容行業門檻不高,太陽膜經銷商進貨渠道亂,汽車貼膜市場十分混亂。當務之急是建設全國性強制標準,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市場秩序。
據新華社
相關新聞
報廢車“改頭換面”
流入二手車市
車輛超過使用年限本該“壽終正寢”,但在利益驅使下,有人卻將其“改頭換面”后重新出售。記者近日調查了解到,一些二手車市場正成為報廢車改頭換面的“地下通道”,令人擔憂。
山西物資再生利用公司是太原市僅有的3家具有報廢車輛拆解資質的企業之一,但這里的生意卻很冷清?偨浝硗跤辛x告訴記者,自覺報廢的私家車少之又少。
既然車到“壽終正寢”時,為何卻不見上門報廢呢?王有義分析說,以太原市的行情講,一輛普通小型轎車報廢時,回收企業只能給車主約兩三千元的補貼。可是,若車主將報廢車以二手車出售時,價格可達到5000元以上。在利益面前,許多車主選擇了后者。
據了解,按照國家“以舊換新”政策,小汽車報廢后再買新車最高能獲6000元的補貼。然而,“以舊換新”補貼政策與小排量購置稅減免優惠政策不能同時使用,以價格為11.68萬元的小排量汽車為例,“以舊換新”政策最高補貼為6000元,而購置稅優惠算下來也有5840元。不少車主便認為,價格差不多,賣給二手車市場還省了許多事。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汽車修理廠以高于補貼價回收到車輛后,要么拆解其主要零部件“專賣”,要么索性包裝一下,整車賣到鄉村,一倒手便贏取了暴利。
相關業內人士建議,可以適當提高補貼價格,或是以政府補貼的形式,用經濟杠桿“撬動”車主通過正規渠道報廢車輛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