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用行,吃喝拉撒睡,真是哪樣也離不開微博呀!”26歲的白領小娜(化名)感嘆,無論是上班路上、擠地鐵、吃飯時,甚至上廁所,都不停地刷微博,“如果聽不到‘嗡嗡’(新微博微信提示音)聲,我就心慌;如果看不到粉絲數量增加,我就鬧心……”
成為一名“微博控”
小娜是一家化妝品公司的推銷員。半年前,她學著同事們的樣子,正式開通了手機微博。還別說,通過微博她的業務量有了提升,業績也節節攀高。“一開始,我一天里刷幾次微博;后來,改成隔一小時更新;再后來,干脆變成幾分鐘刷新,不刷就鬧心。”小娜說。
由于周圍同事、朋友有很多“微博控”,迷上微博的小娜也覺得自己很時尚,認為通過微博自己走入了主流生活圈。每天一覺醒來,她就握著手機不停地刷新微博,只要聽到熟悉的“嗡嗡”聲,小娜說自己就有種心花怒放的感覺。
好景不長。隨著時間推移,小娜微博上的粉絲數量幾乎停滯,業務量、業績也紛紛陷入瓶頸期。
說話靠網絡語言
為了扭轉窘境,小娜四處打探,終于暫時找到了彌補方法:到淘寶網“買”粉絲量。當然,她還要比從前更加勤奮、賣力地刷微博:吃飯、走路時,她都要不停地擺弄手機刷微博,參加聚會、聚餐,原本開朗活潑的她變得沉默不語,低著頭刷微博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中……
一次,公司召開業務員培訓會。主管領導提問小娜,沒想到小娜正埋頭刷微博,面對提問答非所問,張嘴就是“親”等網絡語言,弄得主管領導哭笑不得。還有一次,小娜跟七八個朋友去酒店聚餐,可是,酒菜上齊了,卻沒有一個人說話,大家齊刷刷地拍照、上傳、刷微博、發微信,彼此無言以對。
離開微博寢食難安
“剛開始刷微博時,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但逐漸地卻變得郁悶不已。”小娜坦言稱,發完微博后,如果沒有任何人回復、響應或者轉發,自己的心情就會大受影響。就會不停地刷新界面,哀嘆“為什么沒人理?”
小娜說,為了讓別人感覺到自己關心他們,或者自己在尋求別人的關注,她必須對其他人的微博添加一些毫無意義的評論,比如“我同意!”“我喜歡!”另外,為了在業績上超越其他同事,她還要不斷去淘寶網上批量“買”粉絲,可是,同事們也在這樣做,由此大家產生了強烈的攀比和嫉妒心……
最近,小娜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寢食難安等癥狀,嚴重影響了工作與生活。“這是典型的微焦慮。”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劉長輝指出,微博,還有微信,是為了增加人際交往的一種工具,但是一旦過度熱衷就會適得其反,導致個人與現實社會隔離。現在不少人過度沉迷于微博與微信的虛擬世界,這樣容易導致個體社會功能缺失,讓個人生活、人際交往陷入困境。劉長輝說,使用微博和微信要在需求范圍之內,不能因為玩微博微信擠掉正常休息時間。比如雙休日,下班后就應和朋友出去唱唱歌、聊聊天、喝喝茶,選擇其他比較休閑健康的方式放松自己。
新名詞“微焦慮”
一旦不“織圍脖”、不接發微信就寢食難安,出現焦慮、依賴、強迫等心理問題—— 這就是患上了微博焦慮癥,簡稱為“微焦慮”:即難以自控地關心各種事件和人們的評論;讀書時間減少;四海之內朋友聚會談論的事務嚴重趨同,獨家見聞與感受減少;負面事件此起彼伏,經常怒火中燒卻又無能為力;對國家前途的樂觀逐漸被悲觀壓倒;眼睛老花速度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