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容貌會發生什么變化?科研人員在對南方漢族成年人進行大規模測量和研究后,給出了一個科學的答案。近日,該成果發表在SCI期刊《科學通報》上,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內蒙古師范大學的李詠蘭副教授。據論文通訊作者、天津師范大學教授鄭連斌介紹,隨年齡增長,中國南方漢族成人的頭、額、面的寬度都在變小,頭變得狹長些,額頭變低,頭圍變小,面部拉長,面頰皮下脂肪層更厚些;兩眼間距離變近,鼻子變寬,上、下紅唇變薄,口變寬而顯狹長,鼻和口之間的距離加大,耳朵拉長而且變寬。
進展
漢族人“體質數據庫”即將建成
鄭連斌告訴記者,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的一個成果。2009年,天津師范大學與內蒙古師范大學、遼寧醫學院聯合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漢族人體質調查。研究人員來到我國各省,通過隨機抽樣,對在當地世居三代、身體健康的漢族成年人進行各項體質數據的測量,包括頭圍、面寬等頭面部數據以及身高、體重等共86項體質指標。目前,南方漢族人的測量工作已經完成,北方漢族人只缺少個別省份的數據,“中國漢族人體質人類學數據庫”即將建成。
這一科研項目的意義在于,能為漢族人建立一份詳盡的體質檔案,這是幾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三國志》里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劉備垂手下膝,古代的一尺到底多長,劉備的上肢長多少,我們都很難考證了。”鄭教授說,“這份檔案,可以把當代漢族人的體質信息保存下來,幾百年后,后人將它們與那時的數據對照,就能了解漢族人的體質變化。”此外,這些數據對美容、整容業,帽子、眼鏡等生產行業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關于南方、北方漢族人的區分問題,鄭連斌表示,中國漢族人可分為南、北兩大人群,兩者在體質、基因上有一定差異。在本項研究中,他們是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的。
調查
江蘇淮安也是取樣點
2009年至2012年,研究組在南方10個省調查了漢族 19個族群13940例成人(男性6735例、女性7205例)的22項頭面部體質指標,計算了12項頭面部體質指數。取樣點有江蘇淮安、浙江紹興等許多地方,但沒有上海。鄭連斌解釋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這四個直轄市都不是取樣點,因為大城市居民來源太復雜,他們所需要的樣本是必須在當地世居三代。
數據采集完成后,研究人員對每個指標進行均數、標準差統計,它能發現各項指標在群體中的集中分布趨勢,從而消除個體差異。隨后,他們做了相關分析和方差分析,判斷20歲-39歲、40歲-59歲、60歲以上三個年齡組的頭面部體質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以及指標與年齡是否具有線性相關。最終,他們發現了一系列與年齡有關的變化趨勢。
據介紹,隨著年齡的增長,南方漢族成人的頭、額、面的寬度都在減小。專家分析認為,頭發厚薄、頭側皮下脂肪厚度對頭寬值有一定影響,到了老年,頭發明顯稀疏,頭側皮下脂肪減少,所以頭變得狹長些,額頭變低,頭圍值也隨之下降。面寬值的減小,則與顴弓處軟組織厚度下降有一定關系。另外,隨年齡增長,人的頦下脂肪組織會變厚,使面部拉長。由于兩頰皮下脂肪增多,面頰會更豐滿些。
成果
“年齡越大耳朵越長”獲證實
五官也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上了年紀后,漢族人的眼內角間寬(兩眼內角之間的距離)會變小,即兩眼距離更近了。這是因為,黃種人的眼內角處有一個小小的皮褶,叫作“蒙古褶”,蒙古褶的出現率會隨年齡增長而明顯下降,導致眼距縮短。鼻子的寬度則會增加,這與鼻翼的形態變化有關。
研究發現,男性、女性的紅唇厚度會明顯變薄。其原因在于,上了年紀后,紅唇會往口腔里縮,所以一些老年人的上嘴唇特別薄。與此同時,口的寬度會變大,這可能與口角皮膚的松弛有關。因此,隨年齡增長,嘴巴的形態會變得越來越狹長。由于老年人的紅唇變薄,鼻和口之間的距離會增大,人中就變長了。
研究還發現,成年人的耳朵會越來越長,寬度也會增加。至于其原因,鄭教授表示有兩種可能,一是成年后人耳還在繼續緩慢生長,二是耳的皮膚下垂造成的。“究竟是哪種原因,還是兩者共同起作用,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