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河南鄭州鄉河灣一生態農業園負責人張山,因擔心下霜后100多畝紅薯爛在地里,免費讓市民去挖。就在11月24日上午,大批市民像潮水般涌入他的紅薯地,20萬斤紅薯1個小時就被搶光,由于去的人太多,還殃及了附近菜地。
近日,南通一位名叫張彬的農戶,也發微博邀請市民到田里免費采摘蔬菜,他還給前來采摘的人提出了一個要求:把采摘的一半菜捐獻給福利機構或貧困群體。雖然前來采摘的人不少,但大家還是比較有秩序的,不過,有些人卻把采摘的蔬菜拉到市場上去賣。現場情況究竟怎樣呢?記者昨天前去探訪。
現代快報記者 陳瑩 文/攝
采摘的人挺有秩序,不過有村民摘了去賣
3月12日凌晨2點左右,張彬以“野禾農業”的名字發出一條博文:“我是安徽農民,在南通港閘區嘗試蔬菜種植創業,地址是南通高速北出口,通京大道袁橋村紅燈東50米處。我采用無農藥、無激素的有機種植模式,目前50畝優質蔬菜成熟。但經銷商因賣相不好不愿收購,造成滯銷。眼下下茬又將開始,不忍將半年來的心血耕作綠肥。現承諾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前來免費采摘品嘗,分文不收。”
昨天是免費采摘的第一天,記者來到南通市港閘區秦灶街道袁橋村,張彬的蔬菜基地就在村里子的水泥爐旁。
順著張彬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溜的大棚南邊,有大片敞著的土地,綠色的大蒜和青菜擠得滿滿當當。走近了才發現,中間已有幾塊地被采摘一空。
不過,張彬給前來采摘的人提出了一個要求:把采摘出的一半菜統一捐獻給福利機構或貧困群體。“5萬公斤菜數量龐大,普通的家庭采摘留著食用的量很有限,倒不如鼓勵他們幫福利機構或貧困群體拿一部分,既消化了更多的蔬菜,也給予了他人必要的幫助,一舉兩得。”張彬說。
昨天,讓張彬始料未及的是,前來問路的電話幾乎將他的電話打爆了。從上午9點到下午1點,私人的、單位組織的,還有一些附近的農戶……陸陸續續地來了千余人,僅半天時間,大蒜被摘掉七八千斤,青菜兩三千斤,一共加起來萬斤有余。
“大部分人都還是比較有秩序的,并沒有出現嚴重的踩踏浪費的情況。”張彬稱,但是附近的一些農戶也夾雜在其中采摘,甚至用扁擔和車子整袋整袋拖到市場上去賣,這種做法似乎有些欠妥。因為前期沒有預料到這么多人,也沒有任何準備,張彬只能臨時站在田邊指揮,家里有農田的人不許隨意采摘。
昨日,記者在采訪中遇到三位從市區結伴趕來采摘的女士,而在臨走時,她們想要將義務勞動采摘的兩大包蔬菜留給張彬,但被其婉拒了。“我希望能夠做一點善事,而不希望被大家誤會成幫我來采摘,你們可以送一部分給孤兒院、敬老院或者是寺廟。”
至于這些前來采摘的市民,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他所要求的“將一半菜統一捐獻給福利機構或貧困群體”?對此,張彬顯得很豁達,“我沒有那么多精力去追蹤每一筆蔬菜的去路,但是我相信人們的善心。”
南通志愿者幫他組織蔬菜義賣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南通知名的志愿者陸善洪也曾打來電話,表示要支持這次采摘活動。目前,陸善洪與南通農業學院制定了前期活動計劃,由農院組織學生采摘,一部分送去敬老院、社區低保戶,另一部分將組織志愿者進行義賣。
首期投資25萬元,目前收到手中的收益僅僅只有三四百塊錢。這還是部分前來采摘的市民硬要塞給張彬的。這個結局,對于張彬來說,非常慘痛。他甚至不愿面對記者的鏡頭。
“我差點就想放棄了,但是沒想到,我的微博帶來了這么多好心幫助我的人。我突然覺得,這或許還是有希望的。”因為這次“采摘行動”,張彬原本蔬菜滯銷的郁悶也緩解了不少,他表示,來年他還會繼續拿出一部分的土地進行有機種植嘗試。
為什么送菜?50畝蔬菜滯銷
37歲的張彬來自安徽巢湖,在南通有8年之久。去年6月份,他花24萬元從港閘區袁橋村承包了100畝土地,拿出一半土地嘗試采用有機模式種植蔬菜。第一茬種的是大豆,到第二茬才選種上了45畝的青菜和10畝大蒜。
“這些五十多畝的蔬菜沒有打過一點農藥和激素,甚至連大棚都沒有裝。”據張彬介紹,因為南通地區的土壤、空氣、水源等無法滿足有機蔬菜的生長條件,他只能盡可能按照有機模式來種植蔬菜。
張彬說,去年九十月份,在蔬菜地里發現了輕微的蟲害,但為了保證蔬菜的品質,他硬是忍住沒打農藥。上周,帶著剛從地里收上來的新鮮蔬菜找到幾家銷售商,對方均以“蔬菜長得難看”拒收。張彬想,任憑菜爛在地里,不如讓人來采摘,于是他決定,免費邀請市民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