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張和平是遺腹子,來到世上,父親張漢已與她陰陽相隔。
父親在她心中充滿了神秘感,從小就聽到老人們悄悄地談論父親潛伏生涯的星星點點。為還原一個真實的父親,她開始奔波在臺灣和大陸之間。
張漢離世62年后,現在,幾經考證,省委黨史研究室已認定他的“紅色特工”身份。
昨天,在沈陽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和平幾度哽咽。淚水順頰而下,她說:“我終于認識父親了!”
5年潛伏經歷難印證
張漢,1922年生于遼寧省西豐縣一個富商家庭,祖父張靜波是位愛國商人,父親張維方做過多年律師和法官。
16歲時張漢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會計專業。在那里,張漢參加了一個學生反日進步組織“東北留日青年救亡會”(后改為“東北青年救亡會”),結識了其中的許多中共黨員。1942年冬,張漢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學成回國。
這之后,張漢開始了他的潛伏生涯,他此后的人生經歷也由此塵封。
省檔案館館長孫成德說,從1943年6月至1949年12月,張漢從事情報工作達5年之久,特別是1943年6月至1945年8月,在山海關情報組工作期間,較好地完成了情報從東北經山海關,到天津再轉到晉察冀社會部,最后到達陜北根據地的重大情報任務。他在擔任國民黨沈陽警備司令部財務處長期間,將許多重要情報提供給沈陽的情報組織,并提供一些資金,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這段歷史一直沒有得到印證。
2000多卷檔案中尋佐證
“九一八”事變后,作為淪陷區的東北成為我方開展情報工作的重要基地和隱蔽戰線的主要戰場之一。在東北淪陷的14年中,以及日本投降后國民黨統治期間,非常隱蔽的第二戰線始終存在。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這條戰線的斗爭并不為大眾所知。基于此,多年來,省檔案館努力挖掘館藏檔案,為大量隱蔽戰線的地下工作者確認身份提供檔案佐證。
孫成德說,他們都是無名英雄。“他們無處不在又不為人知,勝利了不能宣揚,失敗了無法解釋,有的直至犧牲都不能公開自己的身份,甚至無法確認自己的身份。”
從2008年2月開始,圍繞張和平提供的線索,省檔案館組織人員查閱了館藏東北行轅政會、東北行轅經濟委員會等相關全宗檔案約2000卷,找到了署有張漢名字的兩張匯款單及董英斌的任職電。此外,求助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幫助查找,在有關名冊里查到了關于張漢個人生平的檔案材料。他們還通過沈陽市檔案館、中央檔案館查找有關張漢的情況和線索。
所查到的檔案材料,與張漢家屬、同學、友人的回憶和證明材料相符,特別是與當時沈陽中共地下黨負責人李正風提供的“我們有一位同志在東北行轅管錢”的線索相吻合。這些檔案材料,為張漢身份的認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紅色特工”身份被還原
幾天前,在省委黨史研究室、省檔案館、省臺辦聯合召開的張漢生平事跡座談會上,省中共黨史學會副秘書長張大庸介紹了有關部門經縝密調查所掌握的一些情況,張漢的紅色特工身份隨之得以還原。
據張大庸介紹,張漢早年日本留學的經歷為他的“潛伏”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張漢最早在安東海關稅務科從事情報工作,后被東北救亡總會調到山海關警察局出入境管理處做翻譯工作,因為有他在,東北救亡總會搞情報的同志出入關內外需要的“出國證”和“出關證”很快就能辦下來。
當時他還翻譯了很多日文情報。從1943年至“八一五”光復,他和其他同志一同做好了情報從東北、山海關、天津到晉察冀社會部再到陜北的接力工作。
在一份由晉察冀社會部視察員張友恒撰寫的東北情報報告中寫道:“這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與根據地交通聯系比較好,因為打入偽滿山海關警察局工作的張大開(張漢),在交通聯絡上起了作用。”
1945年日本投降,張漢進入國民黨東北行轅內部,長期潛伏,從事情報工作。由于日語水平高,他被時任東北行轅參謀長的姑父董英斌安排在葫蘆島日僑遣返辦公室做日語翻譯工作。
1947年3月,張漢正式上任沈陽警務司令部財務處上校處長。在太原街,張漢的祖父投資開了一個西餐廳,很多時候這里成為他的情報交流點。此間,他多次將沈陽城防的機密及部隊調動、物資供應情況提供給情報組織。
省委黨史研究室認定:張漢是我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優秀地下情報工作者,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和犧牲。
繼續尋找父親的印記
這些年,張和平一直奔走于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香港等地,走訪父親在世的同學、親友,請求相關部門協助查閱檔案,可以說是沿著父親的足跡找尋線索,考證真相。也正是由于父親的緣故,她開始埋首在資料堆里,與歷史學者一起做史料研究。
張和平說,當年聽奶奶講,父親24歲時,家里通過關系在家鄉選中一位國高畢業的女子,這就是媽媽李淑賢,“1948年11月,懷了我的媽媽從上海轉至臺北。”
1949年1月,張漢收到了組織上交給的赴臺船票:太平輪,1949年1月27日,二等艙47號。
幾天后,在臺灣的李淑賢,收到張漢從上海發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寫道:“淑賢,無論生男生女,你都要好好地把他養大成人……”
1949年1月27日夜11時45分,舟山群島外海,太平輪與迎面駛來的建元輪相撞,沉沒,罹難1500余人,其中即有張漢。
張和平10歲喪母,是奶奶一手把她帶大。張和平告訴記者:“對父親的了解都是奶奶告訴我的,奶奶臨終前交代我,一定把父親的問題處理好。”
1988年,張和平第一次從臺灣來大陸就到沈陽尋根,在南五馬路上找到了張家老宅。半百之年,她開始為父親的事四處奔波。
長期致力于兩岸文化交流工作,62歲的張和平更多的時候仍奔波在路上。但她說,不管怎樣,余生她會繼續在塵封的歷史中尋找父親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