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噸位小,設備密集。該型艦在護衛艦的“家族”中屬于體重偏輕。雖然較輕,但驅護艦的“五大常規系統”一個不少,特別是在作戰系統上配置較全,有的設備是在滿足基本功能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簡化。比如,作戰指揮室的顯控臺,采取了標準機柜,減少了空間。通過研發多種功能軟件,在硬件上實現不同功能切換,使得艙內看起來更加嚴整,在國產護衛艦中處于先進地位。“此外,大家通過電視和圖片也看到了這型艦的外形,艦上飛行甲板具有直升機的起降功能,但沒有設立直升機庫,騰出的空間主要是布置導彈武器系統,一旦需要直升機,可以向岸基召喚。”孫明說。
二是艦員少,自動化程度較高。與建國初期我國引進前蘇聯技術圖紙生產的火炮魚雷護衛艦相比較,兩者的噸位、幾何長度差不多,但在艦員配置上卻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許多設備,比如衛星無線電導航設備,通過優化設計實現了綜合集成。“機艙,過去需要好幾個人值班,現在實現了無人值守。”孫明告訴記者。
此外,該艦在海軍水面艦艇上裝備了“綜合管理系統”,把電力、損管、保障等平臺信息“打包”,通過網絡實現集中控制、集中管理,這一系統技術上比較先進,進一步減少了人員,提高了效率。
|
資料圖:海軍司令員吳勝利視察海軍新型護衛艦首艦582艦。 [保存到相冊] |
三是批量較大、多廠建造。“根據計劃,該型艦將來可能是我國戰斗艦艇中建造數量比較多的一型軍艦,由國內多個專業性比較強的船廠同時承建,這在國產護衛艦歷史也是第一次。”孫明說。
“深V”船型,電磁兼容和隱身性能突出
從總體上說,該型艦借鑒了上一代驅護艦一些成熟的設備和技術,“但有自己獨特的創新之路。”孫明告訴記者。
比如它的船型設計采用的是深“ⅴ”船型,這種船型通常被1000噸以下的艦船采用,國內戰斗艦艇是首次采用,優點是具備較好的快速性和適航性,能在8級海況下安全航行。
此外,該型艦布置了艦炮、艦空導彈等武器發射裝置,配置各類雷達、電子對抗、通信、導航天線共幾十副,電磁環境復雜惡劣。承研承制單位聯合開展了電磁兼容數學模型仿真計算和縮尺船模試驗研究,通過采取多種技術措施優化全艦雷達、導航等裝備天線及設備的布置,首艦的系泊、航行試驗驗證了全艦電子武備的兼容有效性。
和中國海軍其他新型驅護艦相比,這型艦在隱身方面并沒有采用太多的新技術,主要考慮它的使用范圍主要是在近海執行任務,但是在隱身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借鑒和運用了驅護艦成熟的雷達波隱身成果,主船體和上層建筑外形采用了傾斜外板的隱身設計。針對機械噪聲源,柴油發電機組采用浮筏隔振裝置,鋪設隔震地磚等聲隱身隔震技術,較大地降低本艦的機械噪聲,有效控制水下輻射噪聲強度和提高了執行反潛任務的能力。
“螺螄殼”里打造出來的“樣板艦、標桿艦”
該型艦裝備的電子武備及機電設備,大部分采用驅護艦的定型設備,尺寸較大,重量較重,所需艙容較大,隱身性的要求和深V船型特點,也給總體布置帶來了困難。“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建造這型艦就猶如螺螄殼里做道場,確實有很大的難度。”孫明笑著解釋。
據介紹,船廠為了掌握鋁合金材料加工制造技術,自籌資金建造專用車間,添置設備,并建造同等的模擬分段,培訓員工,檢驗相關工藝技術,確保了鋁合金分段制造的順利推進。
圍繞把首艦打造成“樣板艦、標桿艦”的目標,軍事代表室聯合承制單位開展了7大類23項關鍵技術攻關,包括總段吊裝、精度控制等制造工藝研究,實施區域造船,大力推進船體、管系、電裝、涂裝等各專業全面的三維建模和優化。全面推行“精度造船”,通過運用先進測量手段和計算機模擬搭載技術,推行單元模塊、舾裝技術的應用,確保了新型戰艦的按期高質量交貨。
由于該型艦批量大,軍方采用了多個工廠同時開建的辦法,以確保建造的速度。同樣的一份設計圖紙,因為各個廠家對圖紙的深化理解不同,采取的工藝也不同,很容易造成五花八門的局面。雖然不會有大的出入,但還是會給部隊使用帶來一些不小的影響。那么,如何保證各個工廠能造出“一個模子”產品?
孫明介紹說,在該型艦的建造過程中,海裝機關牽頭圍繞“建造一致性”進行了課題研究,軍代表室結合建造首艦開展了“建造一致性”工藝研究,以型號首艦技術狀態為“樣板”,將技術狀態控制落實到施工設計圖樣和技術文件中,并且將首艦作為“樣板艦”給各個廠家提供樣本,“這樣能保證各個工廠的產品基本一致。”
目標定位,中國海軍基地防御主戰兵力
那么,該型艦在中國海軍裝備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地位?
孫明認為,我國有18000公里的海岸線需要防守,隨著大量現役基地防御水面艦艇退役,中國海軍迫切需要新型基地防御力量予以補充,有序更替、換裝即將退役的護衛艦、獵潛艇、導護艇等現役基地防御作戰力量。
通過首艦的試驗試航來看,其先進的設計理念、優良的戰技術性能得到了充分的檢驗,獲得了官兵的認可。“相比較過去老舊艦艇而言,作戰指數和信息化水平有了大幅提升,是一型跨代的艦艇。”孫明介紹說。
新型護衛艦的批量建造后,生產周期縮短,提高了交艦入列的速度。“過去講十年磨一艦,現在多個工廠同時開工,很可能就是一年造十艦。”
新型護衛艦可以適應低強度的沖突,也可以執行重點海域的巡邏護航護漁任務,使兵力結構更加合理,執行作戰任務更加靈活,將會迅速成為基地防御力量的主戰裝備。
從高的層面講,此次,新型護衛艦正式入列,對于提升海軍新裝備比例,優化海軍裝備結構,提高海軍裝備信息化水平,增強海軍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捍衛海洋主權和權益的能力,以及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新護的大批列裝,估計會對海軍作戰思想、海軍的戰法、訓法、管法、用法,以及人才培養和戰場建設帶來很大影響。
單項不突出,綜合性能在周邊國家同類艦艇中最先進
很多讀者關心,與國外同類型護衛艦相比較,中國的這型護衛艦處于什么樣的水準?
“單純的從功能、性能上來與國外的艦艇比較,并沒有實際意義。”孫明認為,武器裝備是用來打仗的,戰爭的勝負要靠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裝備再好,沒有好的戰術,一樣贏不了。相反,裝備落后,各種戰術運用得當,同樣能彌補裝備的硬傷,這個對于中國海軍來說,是有經驗的。
“如果僅作為技術性的分析,該型艦走的綜合均衡路線,與周邊國家同類艦相比較,在單項作戰性能或者指標上都不見得是非常突出,但其技術水準應該是很先進的,至少在已知的周邊國家同類型艦當中是最先進的。”孫明認為。
“我想,如果用建造的數量作為評判一些艦艇地位的標準,這型艦艇將成為我國護衛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段時期內是國際造船界矚目的重要對象。”
孫明認為,判斷一型戰艦是否重要,還應該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基地防御力量的換代升級需求,這個前面已經講過。二是我國獨特的海上周邊環境,漫長的海岸線需要巡邏,多個島嶼的爭端問題需要解決,海上資源運輸通道需要保護,假如動用武力解決這些海上爭端,選擇護衛艦最經濟實惠。三是從兵力結構上看,發展大噸位艦艇是一種必然趨勢。中國海軍要走出去,少不了建造大型艦艇。但如果只是“看家護院”,用大型艦艇顯然大材小用。中國海軍同樣需要適合在“家門口”執行護漁巡邏警戒等任務的艦艇,把大型主戰艦船從瑣碎的日常海上勤務中解脫出來,從而保證遠洋主力艦隊的戰斗力。四是從經濟承受能力上看,這型艦功能齊全,能防空能反潛,可以突擊、可以駐守,費效比非常高,更能夠滿足海軍當前迅猛發展的裝備建設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