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李蕾)財政部昨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2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65109.4億元,同比增長11.3%;實現利潤總額3060.1億元,同比增長9.7%,這是去年以來國有企業利潤同比增速首次轉正。
房地產業近期明顯上行
財政部數據顯示,1-2月,國有企業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的行業為電子行業、電力行業、石化行業、施工房地產行業、醫藥行業、汽車行業等。鋼鐵行業扭虧為盈。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的行業為建材行業、有色行業、煤炭行業、機械行業等。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稱,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的行業明顯是需求比較旺盛的行業。房地產行業近期明顯是上行的。
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則表示,中石油、中石化是壟斷行業,所以壟斷利潤會高。同時石化行業上漲歸功于油價的上升,近期發改委又上調過油價,石化行業的利潤與價格有關。而房地產行業從近期的各個指標來看,都有過快上漲甚至失控的趨勢。這些行業漲幅大說明經濟是不健康的。同時,煤炭是經濟的“晴雨表”,其降幅較大,說明經濟并未出現根本好轉。
地方國企利潤增速下滑
雖然總體國有企業利潤同比增速轉正,但其中中央企業實現利潤2519.2億元,同比增17.4%。而地方國有企業實現利潤540.9億元,同比下降16%。
劉尚希表示,國有企業中主要是央企的利潤高,掩蓋了地方國企的下降,央企與地方國企所處的行業不同,需要結構性分析問題。
袁鋼明認為,國有企業的數據并不能反映所有企業的情況,國企特別是央企有其特殊性,政策的因素較大,而缺少市場因素。因此國有企業利潤同比增長對判斷經濟趨勢的意義不大。而從目前的各項經濟數據來看,經濟的總體情況仍不容樂觀。
統計口徑或有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2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為3060.1億元,而去年1-2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為3635億元,但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相比去年同期增長9.7%。
對此,劉尚希分析稱,今年與去年的統計口徑可能有所調整,測算同比需要有相同的口徑,但具體口徑如何調整尚不清楚,不排除地方企業的個數有所調整。
財政部在公布數據時并未顯示其統計口徑的調整情況。
■ 放大鏡
國企應繳稅費6306億
隨著央企經營業績的好轉以及公眾對于政府公共服務方面訴求提升,今年兩會期間,央企紅利讓百姓受益多少成為焦點。
財政部提交的預算顯示,去年央企上繳紅利970.83億元,不到財政收入的1%;且僅有7.2%用于民生支出,大部分收益因科技創新、節能減排、脫困補助、產業結構調整等原因重新回到央企內部。
此問題引發關注,不少人士指出央企紅利回饋給百姓的太少,應當加大央企的分紅力度,并將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即央企紅利)納入到公共財政收入中用于民生。
對此,國資委權威人士曾回應稱,去年央企上繳的稅金總額高達1.9萬億,約占去年財政收入11.7萬億的16%。此外國企還通過股權劃轉至社保基金體現其對全民貢獻。從今年1-2月的數據來看,國有企業應繳稅費6306.2億元,同比增長8.6%。(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