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定約束力有限
1953年0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朝鮮板門店簽訂。根據協定,雙方將成立朝鮮軍事停戰協定委員會和中立國監督委員會負責監督停戰協定的實施。長期以來,軍停委一直作為南北間調解紛爭的唯一交流工具發揮作用,停戰協定之后的數十年間,半島雖然發生小規模的武裝沖突,但這些沖突并沒有升級為戰爭,一個原因就是軍停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誤解和誤判。
不過,從嚴格意義上說,半島的和平狀態得以保持并非停戰協定本身的約束力。停戰協定一直缺乏有力的監督和制裁制度,軍停委和中監委沒有處理雙方或單方違反協定行為的足夠權限與實質性手段。
1957年6月21日軍停委第75次會議上聯合國軍單方面宣布,廢除它對停戰協定“關于不得以增援性武器運進朝鮮半島”的規定所承擔的義務,并將新型武器運進韓國。自此以后,南北間的軍備競賽加劇,停戰機制的軍備控制功能也隨之喪失。換言之,50年代年起停戰協定已名存實亡。
世界格局的影響
半島戰火之所以沒有重新點燃,更重要的原因是,整個冷戰格局中南北雙方的勢均力敵的對峙狀態以及駐韓美軍在內的各種制約因素。
但是冷戰格局并非一成不變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蘇交惡;70年代初以后,中美關系日漸改善并建交,世界形成中美蘇三大格局,北方同盟開始面臨深刻危機。而金日成則奉行獨立自主路線,試圖在中蘇兩國間保持中立,尋求平衡,但事實上這種平衡猶如走鋼線,難免與中蘇兩國不發生沖突,由此朝鮮與中、蘇之間雙邊關系時冷時熱,北方同盟處于一種貌合神離,瀕臨瓦解的階段。
與此同時,在美國的游說與壓力下,美日韓南方三角同盟關系則日漸密切。到中蘇關系完全破裂時,朝鮮與韓國之間綜合國力較量已完全處于下風,蘇聯也在同美國曠日持久的軍事競賽中開始變得虛弱不堪,這對于安全上完全仰賴同盟力量支持的朝鮮來說,無疑如履薄冰。
90年代初,東歐突變和蘇聯解體,朝鮮突然之間失去了它最為強勁力量的庇佑。而美國從其冷戰后東亞乃至全球安全戰略考慮,加強了與日韓的軍事合作,繼續保持了在東亞地區的大量駐軍。這些橫在在家門口的槍炮無疑給朝鮮極大的壓迫感,使其感到國際安全受到極度威脅。
單方面尋求對話
從1974年起,朝鮮曾多次致函美國和聯合國,要求同美國談判簽署和約,以取代停戰協定。1984年1月朝鮮提出朝美締結和平協定,1991年,南北朝鮮同時加入聯合國后,朝鮮又提出要改變同聯合國的不正常關系,解散聯合國軍駐韓司令部,撤走駐韓美軍,同美簽署和約,變停戰體制為和平機制。而此時,在朝鮮的操刀下,原本監督執行《停戰協定》的重要構件軍事停戰委員會及其下屬中立國監督委員亦被撤銷,實際處于完全停止運轉狀態,停戰機制完全癱瘓。
對于朝鮮的提議,美國基本不買賬,美國更傾向于多方來解決朝鮮問題。
1996年美國與韓國提議召開四方會談,此目的在于,一方面朝鮮戰爭美軍遺骸、朝鮮導彈、核開發等問題使其感到有同朝鮮進行對話和接觸的必要,而另一方面,朝美關系并不是單純的雙邊關系,因為發展美朝關系會對美韓關系的健康維系產生不利影響,四方會談既可間接地為韓國提供一個開展朝韓對話、運作南北關系的機會,又可鈍化朝鮮要求締結和平協定的攻勢。此外,撤走駐韓美軍無疑對美國東亞戰略體系的穩定帶來不利影響。因為駐韓美軍很難說是美韓之間的問題,一旦美國與朝鮮締結和約之后,美軍駐韓的合法性立即遭到質疑。
其實,2009年5月27日,朝鮮就以“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為由,宣布退出朝鮮戰爭停戰協議,甚至聲稱“朝鮮半島即將重回戰爭狀態”
實際上,朝鮮一時向美國主動伸出橄欖枝,一時板起臉來作強硬狀,這種忽軟忽硬、忽冷忽熱的對美姿態,都為了直接和美國進行雙邊會談,其最終目的,是與美國締結和約,確保美國不對朝鮮進行或間接軍事干預,同時通過朝美關系正;,從美國獲得急需的經濟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