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年91歲的葉光文老人回憶中,1936年那一年,他高中沒畢業,只有16歲,家中獨子,在參加過辛亥革命的父親的支持下,投筆從戎,加入王銘章的122師!氨R溝橋事變”爆發,使原定整訓一年半的部隊提前出川抗戰。
這支軍衣破爛、裝備落后的川軍部隊,沿綿陽、廣元出川,來到陜西寶雞,經風陵渡渡口,東渡黃河,“本來要乘火車到太原,還沒到,娘子關就失守了,因為情況不明,和日軍遭遇一仗,很快就退了下來!
一位美國觀察家這樣描寫他當時看到的川軍:“他們沿著馬路,通過郊區,成群結隊,毫無秩序,有的穿著軍裝,戴著軍帽,其余的服裝則隨心所欲,任意穿戴。但每個人都帶著舊式雨傘、茶壺、電筒、毛巾、蔬菜和備用草鞋。這些東西或掛在肩膀上,或者用繩子拴在身上……”
真實的情況是,從溫暖的四川一路走到山西,“天氣越來越冷,本來說到西安發棉衣、換裝備,由于戰事緊,也沒實現,我們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還是冷,就這樣一路馬不停蹄、衣衫單薄、缺槍少彈地上了戰場!
基于這種情況,少有人愿意收留這支“中國軍隊中最糟的”的部隊。最后,缺兵少將的李宗仁第五戰區給了他們機會。讓他們一路從山西移師到山東藤縣,參與了聞名中外的臺兒莊戰役。
作為參與藤縣抗戰唯一健在的老兵,葉光文對這場揭開臺兒莊大戰序幕戰爭的回憶是:三天三夜血戰,他代理排長的全排37個弟兄,最后只剩下11人。而他們的師長王銘章,壯烈殉國。全師五千多人,最后只剩下二千多……
“敵我雙方最近的只有二十多米,互相扔手榴彈。日軍欺負我們沒空軍,飛機低空俯沖就用機關槍掃,炸彈都不投,遠了就用重炮轟……我們一個師抵擋人家一個聯隊(相當于團)都吃力,他們裝備精良,軍紀嚴格,不服從命令當場槍斃……”
那一戰,打出了“叫花子軍隊”的尊嚴,蔣介石為王銘章及其部隊題詞:“民族光榮”、“死重泰山”、“烈比睢陽”,一時風光無二。
與葉光文地面作戰不同,廖俊義從空軍培訓學校畢業之后,直接飛上天空。他第一次接到的任務是給于學忠率領的魯蘇游擊司令部空投鈔票和醫藥,接著就是轟炸日軍控制的漢口機場。讓他沒想到的是,日軍直接將中國的老百姓趕到了機場的跑道上,來阻止國軍飛機的轟炸,兩邊站著一排荷槍實彈的憲兵。為了完成任務,廖俊義們不得不含著眼淚俯沖投下炸彈……
七十多年后,回憶起這段經歷,廖俊義依然淚流滿面:“實在是難。∥覀兎岛匠啥己螅斖,一大半的飛行員都沒有吃飯……”
入伍時年僅18歲的蘇子良,由于是中國駐印軍工兵中的汽車兵,他直面戰爭殘酷的機會少了許多。不過,因為這段特殊的經歷,使他從美國人那里學會了開汽車,各種新式機械也讓他大開眼界。
比如,帶小馬達的電鋸是他從沒見過的,推土機、挖路機這些機械化的大家伙更讓他感到新奇無比。就連斧頭這樣的常用工具,在蘇子良看來,美國人的設計都更合理——國內一般都是直把的,而美國的是有弧度的,更適合人的握捏,便于用力。
美國人教開車的方法也與中國大不相同——“幾十輛車排成一排,讓我們學前進、后退,就這樣前前后后地開,熟練了再繞彎!碧K子良說,他所經歷的最為輝煌的事情,就是打通新的中印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