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国产_亚洲精品成人网_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啪啪_久久亚洲欧美

經濟導報    原創    山東    公司    金融    山東國資    智庫    鷹眼IPO    熱點    好品山東    證券    消費    樓市
經濟新聞中心 - 財經 - 中概股“海歸”


中概股“海歸”



財經  加入時間:2013-3-29 10:15:06  來源:騰訊財經 

中國公司到納斯達克、紐交所上市,曾經一度伴隨著“一夜暴富”乃至“首富”等關鍵詞。但現在對一些公司來說,能夠成功退市反而更值得慶祝。

3月26日,安博教育宣布,董事會已接到私募股權基金霸菱亞洲的信函,撤回之前的私有化提議。退市未成的安博教育接下來面臨的窘境是,三位董事及審計公司都剛剛辭職,本該近期發布的年報都很難及時披露。

“海歸”已成最佳選擇。曾一度在美國資本市場中風光無限的中概股,仿佛在一夜之間,掀起了一股私有化退市的浪潮。2011年,共有16支中概股宣布私有化;2012年,這一數字進一步擴大至25家。

美國證券市場失去吸引力了嗎?事實上,道瓊斯指數在3月份已連續創出歷史新高,在過去四年中已經翻了一番。被拋棄的只是中概股,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股價持續走低,直至成為垃圾股。在過去一年中,中概股不僅品嘗了在交易所上市敲鐘的亢奮、領教了美國監管層的鐵面無情、遭遇了做空機構的殘酷狙擊,更在這其中體味到了外來者在美國資本市場中的種種艱辛和無奈。

相比繼續留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為何退市反而對已上市企業更有吸引力?畢竟在上市過程中已經付出極大成本,上市費用通常相當于募資額的十分之一,如果退市沒有足夠吸引力,這些公司的董事會也不會心甘情愿讓這筆錢“打水漂”。

騰訊財經調查獲知:首先,以渾水為代表的美國機構大規模做空中概股,使得很多公司價值被嚴重低估,一些自認為有前景的公司判斷,這種專門針對中國公司做空的投資環境短期內無法改善;其次,美國市場易進難守,SEC(美國證監會)有針對上市公司財務和公司治理最嚴格的監管機制;然后是,很多美國投資者不了解中國企業,中概股在美國市場交易量普遍偏低;最后,部分中概股企業自身經營不善,股價接近冰點,助推企業海外上市的投資者收不回投資成本,所以一些VC、PE比管理層更迫切需要退市重新制定退出計劃。

“美國投資者不懂中國企業”是中概股企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然而,僅僅用“水土不服”或許還不足以概括中概股集體撤退的原因,其中有太多經驗教訓值得中國企業家去總結和反思。

中概股私有化浪潮席卷而來

從第一支中概股登陸美國市場至今,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步伐一直沒有停止,然而,仿佛就在一夜之間,這一步伐開始放慢甚至倒退。越來越多的中概股開始大舉撤出美國市場。

安博教育是一個典型案例。這家面向個人及機構提供學習和教育服務的機構,自從兩年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以來,股價在大部分時間內都徘徊在每股10美元的發行價以下,今年以來,即便是在道指連創歷史新高的利好市場環境下,其股價依然一路走低,目前每股價格不足1美元。

“美國投資者不懂中國”,在拋下這句話后,安博教育選擇了離開。3月15日,安博教育收到來自霸菱亞洲私募基金的私有化要約。三天后,持有安博教育近28%股份的三位外籍董事辭職,他們的退出也被普遍認為是掃清了私有化的障礙。

在安博教育宣布私有化后,市場中一度傳出同屬教育機構的新東方也要私有化。新東方去年7月曾遭做空機構渾水質疑其特許經營權及財報的真實性,股價一天內暴跌超過34%。

分眾傳媒,這家在美國資本市場摸爬滾打了近8年的企業,經歷了央視3.15晚會的曝光、新浪并購失敗、渾水公司指責財務造假等一系列事件后,也同樣選擇了離開。

分眾傳媒董事會于去年12月宣布,接受來自公司主席江南春 聯合凱雷集團以及其他幾家中國私募基金公司提出的高達37億美元的收購要約,此次私有化也是最大的一筆中概股私有化交易。

分眾傳媒副總裁稽海榮表示,在美國的投資者很難理解分眾傳媒這樣的商業模式,也很難理解中國內需廣告市場的廣告形態和潛力。

除了安博教育、分眾傳媒,七天連鎖、先聲藥業、泰富機電等曾經風光登陸華爾街的中國企業,均選擇了黯然離開。

盡管每一支選擇私有化的中概股原因各有不同,但都無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具備如下特征,股價長期表現低迷、遭遇做空機構質疑、遭到美國監管層審查、被投資者集體訴訟等等。而去年底發生在中美之間的關于會計監管制度的爭端,更是加劇了中概股可能被迫私有化的擔憂。

2011年,共有16支中概股宣布私有化,2012年,這一數字進一步擴大至25家。與此同時,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腳步趨于停滯。2012年,僅有唯品會歡聚時代兩家中概股在美上市。

目前來看,中概股的私有化風潮還遠未結束。阿拜科斯全球資本公司董事總經理唐納德•楊表示,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私有化趨勢至少在未來幾年內還將延續,直到美國投資者對中國企業以及資本市場的信心完全恢復。

“很多中國企業家想從美國市場中退出,股價長期被低估,很多中概股在準備進行私有化。”普華永道大中華區股票市場項目負責人戴維•布朗說。

多重因素致中概股私有化

麥肯那•阿爾德里奇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公司并購資深律師彼特•克勞斯對騰訊財經表示,公司在美國上市的成本十分高昂,而這必須與上市帶來的好處相匹配,而對于很多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來說,已經不值得再花費巨額的成本來維持上市了。

在美國維持上市的費用高昂,即使對于小規模的上市公司而言,在美維持上市的費用每年也高達200萬美元。

這些成本包括制備和提交定期報告以及其他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的文件、投資者關系管理要求,包括新聞發布、調研分析討論、股東討論及投資者會議,以及法律和會計方面的費用,薩班斯法案404條款合規成本等,這令部分本身業績就堪憂的中概股企業更加不堪重負。

另外,“水土不服”的問題在中概股中也普遍存在,投資者和中概股互相不理解,導致投資者的投資興趣不高。

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黃嵩認為,美國股票市場投資者和在美上市中國企業之間存在隔閡。

“雙方不接觸,研究機構不愿研究,機構投資者不愿投資。”黃嵩說。

流動性不強令股票真實價值得不到體現,這也是很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所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在海外市場上,除了較為知名的中概股,很多中概股并不為外國投資者所關注。

博納影業首席財務官許亮對騰訊財經表示,很多機構投資者持有博納的股票不愿意賣,“惜售”行為是持有中概股機構的普遍行為。

曾任盛大網絡公司總裁的唐駿(微博)表示,一般不被關注的中國概念股在海外資本市場的換手率或成交量不到國內A股上市公司的1/5。

唐駿稱,當年其在盛大的工作之一就是讓更多投資者關注盛大,經常接待來自華爾街的投資者,在各類投資者會議上介紹盛大,也做了盛大在華爾街的二次和三次路演,目的就是要活躍盛大的股票交易量,

“沒有交易量的股票已經失去了持續融資能力,其股票價值也就是個‘紙面財富’”。唐駿說。

其次,財務造假及做空機構的不斷質疑,則令中概股的信譽掃地,一度成為投資者不敢觸碰的禁區。

在美國市場中,存在著專門針對中國概念股的做空機構,這些機構的主要目的便是針對一些中國公司的漏洞,提出質疑,并大舉做空該股票。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魚龍混雜,企業質量參差不齊,很多通過借殼上市的企業,存在會計數據造假,財務報告不符合監管規定等問題,這給了眾多做空機構可趁之機。

但與此同時,一些財務狀況并沒有問題的公司也成了無辜受害者,分眾傳媒在私有化前曾遭到做空機構渾水質疑其廣告屏數量,對此,分眾做了及時的回應,但在此過程中,股價幾經波折。

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概念股,沒有料到,除了要應付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外,還要花大量的精力被迫與做空機構“斗法”。

“美國市場對中概股的興趣開始減退,這讓很多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重新考慮他們最初在美上市的愿景。”西德尼•奧斯丁律所律師約瑟夫•陳說。

在被做空機構一次次地質疑后,中概股的整體形象受到了嚴重影響,很多中概股深受其害,不堪其擾,遂決定以私有化的方式一走了之。

在2011年11月將泰富電氣私有化的公司首席執行官楊天夫表示,泰富電氣在美國市場遭遇到做空機構的攻擊,出于對公司負責的角度,希望公司能夠更健康地發展,所以決定提出私有化。

“私有化保護了股東的權益。”楊天夫說。

而發生于去年底中美兩國關于會計監管制度的爭端,令人們對中概股可能大規模集中私有化的擔憂更為加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去年底起訴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中國分公司,稱這些公司沒有將負責審計的中概股的審計報告上交。

由于中美兩國會計監管制度的存在隔閡,美國監管層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都必須提交給美國會計監管委員會審核,否則將失去審計資格,而中國監管層則不允許審計中國企業的報告落入美國監管層手中。

美國會計監管委員會委員劉易斯•弗格森在接受騰訊財經專訪時曾表示,不排除對會計事務所行使懲罰措施的可能性。

造成這一僵局的根本原因是中美之間會計監管制度合作的缺失,而按照美國監管制度規定,如果負責審計的會計公司失去資格,其審計的企業也將無法在美上市。這一度造成了很多投資者擔心中概股將陷入集體私有化的境地。

中概股私有化幾家歡喜幾家愁

最不樂意看到這一輪中概股私有化浪潮的,或許要數股票交易所了,上市費用收入的減少,對原本就已經陷入收入增長乏力困境的交易所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2012年全年,紐交所收入下降17%,至37.5億美元,凈利潤僅3.48億美元。這一年僅有兩家中國企業在紐交所上市,2011年,這一數字為7個。

與此同時,中概股上市籌資額也呈下降趨勢,從2010年的28億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15億美元,2012年,唯品會和多玩網在紐交所上市融資總額不足2億美元。

但紐交所相關負責人對騰訊財經表示,中概股的撤出對交易所的利潤影響并不大,去年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交易量縮減導致與其相關的收入降幅較大。

從紐交所的收入構成來看,上市收入僅占總收入不到10%,且從2010年至2012年,紐交所的上市相關收入實際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而交易及清算費用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則超過了60%,2012年相關收入由上一年的31.6億美元,大幅下滑至23.9億美元。

“毫無疑問,我們希望能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前來上市。”這位負責人表示。

但美國證券市場對中國公司的策略卻在重新制定,過去曾經被紐交所、納斯達克歡迎過的一些公司將會受到冷遇。以納斯達克為例,其正在糾正過去犯下的一些錯誤。據華爾街日報在去年底的報道稱,2009年納斯達克中國首席代表徐光勛的離職為“解雇”。徐光勛在1994年至2004年這十年間,及2007年至2009年,都在負責納斯達克中國以及亞太區的業務拓展工作。他是中概股集體奔赴美國市場的鋪路者,但現在也成為中概股集中爆發問題的責任人。

而對于精明的投行和律所來說,即便是在市場環境不佳、上市企業數量減少、中概股大舉撤出的情況下,憑著對獲利的敏銳嗅覺,依然能夠覓得良機。

私有化的交易,對于投行來說,能夠賺取整個交易額1%-3%的傭金收入。盡管和動輒3%-7%,甚至收益更高的IPO項目來說,私有化項目的利潤率并不那么可觀,但是,在市場環境整體低迷,IPO項目相對較少的情況下,私有化的交易項目為投行帶來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羅氏證券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家投行從2003年起,為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籌集金額達到31億美元,但在近年來,羅氏證券成了眾多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金融顧問,宇信易程科技公司和盛泰藥業便是其兩大客戶。

在盛大、分眾傳媒、七天連鎖的私有化案中,美銀美林、摩根大通、野村證券這些國際大投行也出現在了財務顧問的名單中。

而律師事務所勒布勒布稱,近兩年手頭至少有12個進行私有化的中國公司,包括已經完成的泰富機電和永業國際,而這兩家公司在上市時,提供法律服務的也同樣是勒布勒布。

此外,部分美國普通投資者,也在中概股私有化進程中,尋找著投資機會。一位名為馬庫斯•艾尼奧的個人投資者,持續跟蹤中概股的投資機會。

在其去年7月份的一篇個人博客中,他指出,在紐交所上市的廣而告之目前的股價為每股3.8美元,而該公司于5月4日提出私有化,交易價格為每股5美元,較當時的股價仍存在超過30%的溢價空間。

中概股私有化后再出發

在經歷了美國資本市場的洗禮后,一些中國企業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一位經歷過退市的公司高管深有感觸地說,“上市對一家企業而言,一定是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同樣,私有化對于企業來說,也絕非末日。事實上,多位專家學者都表示退市是一種資本市場的正常現象,應該得到正視。

“即使美國公司每年也有大量退市。”黃嵩表示,“同樣應該被正視的還有上市。上市之后,就是要承受‘強烈的業績壓力、股價壓力、增長壓力’。”

上市能帶來直接融資的便利,但同時也不得不承受巨額的成本,并經受著投資大眾對公司業績的審視。

而私有化給企業帶來的便利也顯而易見,最直接的,企業不用再承擔巨額的上市費用,也不用再理會做空機構的無端質疑。

此外,對于公司管理層來說,私有化后能夠輕裝上陣,拋開了每個季度要向投資者例行交差的財報任務,可以更多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

盛大集團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一些分析人士也認為,盛大退市后,戰略上將更為靈活,不必再為完成每個季度的業績指標疲于奔命,并可借機梳理旗下的資本布局,集中優勢資源,專注于公司的長遠規劃。

即使在盛大母公司私有化退市后,憑借旗下眾多上市子公司,其依然擁有融資渠道。

然而,私有化并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的過程,要經歷募集資金、尋找合作伙伴和財務、法律顧問、提出收購要約、獲得董事會和股東批準、向監管機構提交文件等一系列過程,而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遭遇到極大的阻力,其間更是充滿各種變數,某種程度上,私有化過程甚至比公司上市更為繁瑣和艱難。

整個私有化所經歷的時間跨度可長可短,最長的泰富電氣,從宣布私有化到最終完成,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而正在私有化進程中的分眾傳媒,則是遭遇到了來自投資者的訴訟,認為其私有化要約價格對股東不公平。

安博教育26日宣布收到霸菱亞洲私募基金撤銷私有化的通知,原因是此前三位董事及審計公司普華永道的突然離職,但霸菱亞洲同時提出,將在上述問題得到解決的前提下,會考慮對公司的潛在交易機會,包括收購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權。

一些私有化后的中概股公司,開始將視線重新放回了國內。有業內人士猜測,安博教育在私有化后,可能會將其核心業務IT職業教育,作為再出發的起點,未來也不排除安博職教獨立上市,目標很可能是國內A股市場或香港市場。

司卡登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皮特•黃預測,將有越來越多私有化的中概股,開始尋找在內地或香港的上市機會。

“內地或香港上市,或許能讓公司獲得合理的估值。”皮特•黃說。

港交所前上市推廣部主任藍博文也認同這種觀點。他表示,投資者愿意為公司未來的增長支付溢價,而內地和香港市場由于文化和語言上的相似性,可能更能理解部分公司的經營模式。




編輯: luyi

[山東財經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經濟導報·山東財經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經濟導報·山東財經網。經濟導報·山東財經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請注明出處和作者,違者必究!。凡本網注明來源非經濟導報·山東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更好地服務讀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新聞推薦
 
·> 經導財評丨規范收費行為讓平臺經濟行穩致遠
·> 一周山東金融人事|17份行政許可公布,涉及工商銀行威海分行行長等
·> 低至0.01%!理財公司再掀“降費”潮
·> 一季度凈虧6.6億,小鵬汽車“押寶”AI智駕輔助
·> 出口額激增16.1%和15.2%!紡織魯企“出海”創新突圍
·> 山東金融管理部門聯合部署 推動一攬子金融政策措施落實落地
·> 2025年山東能源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推薦目錄公示
·> 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新規落地!市場反應如何?
Copyright @ 山東財經網   地址:濟南市濼源大街2號 大眾傳媒大廈F24

郵編:250014    電子郵箱:sdenews@126.com

備案號:魯ICP備09023866-44號 魯新網備案號:201000112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31-85196503 郵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