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寧佳彥
IPO自查截至3月31日為止,遭遇終止審查的企業數量也開始激增,并創2013開年以來之最。 證監會3月29日晚公布的IPO申報企業情況表顯示,3月22日-28日期間(上周),終止審查企業數量爆炸式增長至76家,其中創業板激增68家,主板與中小板合計新增8家。至此,今年以來撤單的擬上市企業共計123家。其中,創業板104家,主板中小板19家。尤其是創業板撤回數量突破百家,成為IPO“泄洪”主力,“史上最嚴IPO財務核查”的威力已然顯現。 經濟導報記者發現,在上周新撤單的企業中,山東企業占6席,全部是擬創業板上市企業,分別是龍福環能科技、海益寶水產、生態潔環保科技、青島乾運高科、山東泰豐液壓以及煙臺臺海瑪努爾核電。 “自查過程中出現的撤單,只是一個開始。”信達證券研究開發中心總經理呂立新對導報記者表示,從供求關系上看,撤單企業增加會讓市場資金的壓力較小,“算得上是利好。”
密集“落水”
一周有6家山東企業齊齊遭遇撤單,令人扼腕———事實上,今年以來,一共也僅有7家魯企遭終止審查。山東海力化工1月9日最先撤單,此后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再無魯企“落水”。截至目前,仍在排隊的魯企還有37家。 銳財經首席分析師王政對導報記者分析說,創業板成重災區是由創業板IPO財務門檻設置決定的,無業績增長壓力的主板及中小板受財務自查影響較小。根據創業板上市規則,發行人需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30%。 王政說,“業績壓力和成長性缺失,或使得這些擬創業板上市企業知難而退。” 在這其中,無奈撤單的山東泰豐液壓不得不提。常言道“好事多磨”,但這家已預披露招股書8個多月的企業,最終卻沒能收獲成功的喜悅。 去年7月11日,山東泰豐液壓預先披露了招股書(申報稿),但一直未上會“過審”,迄今已過去大半年。如今其身影在終止審查的名單中赫然出現,個中原因尚難知曉,但此前,該公司涉頻繁關聯交易、一股獨大、財務數據造假以及與參股子公司業務競爭等問題,廣受市場質疑。導報記者查閱其招股書發現,報告期內其應收賬款占營收比重處于較高水平,且下游行業景氣度明顯下滑,募投項目或致產能過剩難以消化。 此外,2009年和2010年,泰豐液壓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是915萬元、159萬元,而2011年,這一數字突然轉負,驟降至-179萬元。2009年至2011年,如果除去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該公司報告期內凈利潤分別為1123.3萬元、1980.76萬元、2530.49萬元,2010年、2011年同比增幅分別為76.33%、27.75%,增速下滑明顯。或許正是基于此,泰豐液壓只得選擇撤單。 上述6家魯企中,有3家集中在環保和核電領域。從全國看,上周撤單的創業板企業還包括東陽青雨影視文化、拉風傳媒等文化傳媒類企業,以及河南裕華光伏等光伏企業。
創業板受累盈利能力
“諸如機械、電子設備生產行業等制造業,雖然技術含量高,但屬于傳統工業性質,受宏觀經濟影響最大,業績下滑比較嚴重。”王政說,隨著中介機構對各自IPO企業的自查截止以及近期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造假打擊力度加大,一批原IPO招股書申報稿有問題且2012年業績下滑的企業只能撤退。 在新增終止審查的76家企業中,有68家企業擬在創業板上市,無業績必須增長壓力的主板僅新增8家。 創業板企業數量突增,很大程度是由創業板IPO財務門檻設置決定的,因為創業板IPO申請企業必須符合盈利能力連續增長的硬性要求。 “業績必須保持增長,這對一個企業來說絕非易事。目前來看,下滑的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撤單的主要是創業板。”山東一家排隊企業的證券事務代表對導報記者說。 在呂立新看來,創業板的門檻本身就比較低,撤單的情況較多也算正常。過去創業板上市企業比較多,是因為很多符合主板和中小板上市條件的企業愿意選擇在創業板上市,因為上市的速度快、成功率高,而且衡量的尺度寬一些。 “前兩年創業板發行達到了高峰,現在越到后期,優質的企業資源越少,所以出現問題越來越多,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呂立新直言。
新股發行寄望制度變革
目前,IPO初審企業已經連續8周無新增,顯示新股申報停滯。隨著上周排隊企業規模化撤單,IPO“堰塞湖”得到一定緩解。兩種效應疊加之下,截至3月28日,兩市排隊企業縮水至765家。其中,擬在上交所上市的173家,擬在深交所上市的592家(擬在創業板上市的239家)。不難發現,此番財務核查風暴,已將約15%的擬上市企業擋在門外。 值得注意的是,待審或過會待發的765家企業中,仍有6家為“中止審查”狀態。跡象來看,“中止審查”公司最終遭“終止審查”的可能性很大。 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3月29日表示,4月份證監會將開始對自查報告予以審核,發行部、創業板部、會計部等將組成15個檢查小組開展抽查。市場人士據此預計,新的撤單潮或將在4月上旬出現。 “撤單會包括兩個階段,一個是自查階段上市企業主動撤單,另一個是在經過預初審之后,證監會‘勸退’一部分企業。”呂立新說。 對于IPO開閘,呂立新表示,“投資者寄希望于關閉一級市場來維護二級市場的做法可以理解,但這一做法并不可取。股票市場永遠不開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常的。股票市場具有融資和資源配置的功能,這個功能停掉了,股票市場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了。暫停開閘是一個臨時調控的手段,但不是說不開閘就是好事,投資者對待IPO開閘應該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呂立新坦言,“新股發行制度的完善,不能僅僅限于技術層面,比如融資規模不能超過多少,或者是市盈率不能超過多少倍。更多地應該是制度上的變革,比如從審批制到注冊制的探索等。此外,證監會可以把更多的權力下放給證券交易所。當然,這些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