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條30多米高的樁腿把一個長20米、寬12米的鋼鐵平臺支在海里,上面布滿了鉆機、空氣壓縮機和各種機械。這就是正在青島某國防工程現場施工的濟南軍區某海軍工程指揮部炸礁隊海鉆203平臺船。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乘坐快艇來到這里采訪。雖已進入春季,但一陣海風吹過,透骨的寒意仍讓人渾身打顫。看到這些臉龐黝黑透紅的官兵,握著他們冰冷的雙手,不由心生敬佩。
從我軍某新型艦艇基地到首座航母軍港,從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到秦山核電站……建隊29年來,炸礁隊憑借創新提升實戰能力,打開水下通道,累計鉆礁進尺約33.4萬米,相當于鉆透37座珠穆朗瑪峰;使用炸藥1萬余噸、雷管47萬枚,炸礁251萬方,讓一個個軍艦編隊馳騁深藍,讓一艘艘萬噸巨輪駛向大洋。
科學炸礁,屢創水下奇跡
一個小小炸礁隊何以承擔那么多軍內外重點項目?走進炸礁隊的施工點,桌上擺滿儀器,墻上掛滿圖紙,仿佛走進一個科研機構。
秦山核電站三期取水口炸礁工程——在水深30多米、水流流速每秒5米的情況下,吸水口4條寬7米、深13米、長231米的溝槽,必須一次爆破成型。難度更大的是,爆破作業區距“核島”只有20米,距電站泵房最近僅47厘米,要求震速必須小于2厘米/秒,否則將導致嚴重后果。
如此高難度的爆破工程,在國內沒有先例。面對這塊“燙手山芋”,炸礁隊官兵沒有退卻,知難而上。時任隊長張冬生數次北上,向中科院和長江科學院的爆破專家請教,請他們現場授課。很快,官兵們熟練掌握了所需的炸礁技術。經過反復實驗,探索出20多種雷管在水下引爆的各種技術指標,最終選擇采用先進的多段微差爆破技術。
“轟!”天崩地裂的爆炸聲響過后,海面上綻放出一朵碩大的水蓮花,放置在“核島”和泵房的4臺高精度測震儀記錄下1厘米/秒的震速,電站泵房毫發未損。在場的中外專家無不拍手叫好。
現任隊長王強說,這些年,炸礁隊官兵埋頭鉆研專業,憑借科技創新攻克了許多“作業禁區”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面對一次次“觸礁”和“碰壁”,官兵掌握了科學炸礁、用知識移山的本領。
漂浮作業穩定性差,他們就在鉆爆船增大錨機噸位;涌浪大鉆孔難,他們就在鉆機上增加防涌浪裝置;水流大破壞力強,他們就把套管壁加厚……創新理念已根植于每名官兵心中,僅記錄在案的就達上百項之多。
在國家重點工程、上海洋山港碼頭建設中,他們大膽實踐,創造了年炸礁55萬方和一次性起爆炸藥60噸的全國紀錄。
青島前灣港炸礁工程中,他們運用GPS衛星定位系統,創新運用深孔分段控制爆破技術,在距碼頭僅有6米的港池內成功實施爆破,又一次創造國內水下炸礁的奇跡。
在泉州國家輸油管道工程建設中,他們創下“復雜海況下漂浮作業”和“51米最大水深炸礁”兩項全國紀錄,攻克平臺滑樁網絡爆破、鉆機深水急流精準作業等60多道技術難關。
……
近年來,這支炸礁隊先后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8項、中國工程爆破協會科技進步獎4項,12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引領行業技術發展。
航母基地:一炮炸出大碼頭
使用炸藥6000噸,炸掉3座平均海拔150米、總量2700多萬方的山頭……這是炸礁隊官兵打的又一場硬仗。
2008年10月,炸礁隊剛開赴我軍首座航母基地就被賦予“開路先鋒”的重任:迅速在群山與島礁叢中炸出一個出運碼頭,為整個工程開辟通道。
滿目群山疊嶂,礁石暗藏海底。要在其間開辟通途,任務之重可想而知。官兵們日夜激戰在施工一線,科學定位鉆孔、精確投放炸藥,不僅5個月突擊完成3個月的工程量,而且一次聯排施爆就炸出一座140米長的成型碼頭,把“一炮炸出個大碼頭”的驚人戰績,鐫刻在我軍航母基地建設的恢宏畫卷上。
光環的背后,是一次次重大任務的千錘百煉。
1984年9月,剛剛組建不久的炸礁隊,奔赴我軍某新型艦艇基地,執行洞庫航道炸礁任務。潛伏在海底的兩處暗礁,嚴重威脅著我軍潛艇的安全。
沒有水下炸礁先例,他們拿起書本,一點一滴悟出海上爆破的門道;沒有現成炸藥,他們架起鐵鍋,一鍋鍋的炒制;沒有先進儀器,他們穿上潛水服,一塊塊地探摸礁石……60多個晝夜,他們硬是完成了這項“虎口拔牙”的重任,為潛艇如期入駐掃清障礙。
“別人不敢上,我們來!”炸礁隊一次次臨危受命,把艱難險阻作為錘煉能打仗、打勝仗的最佳戰場,創造出“炸礁尖兵”的赫赫威名。
1997年盛夏,三峽工程激戰正酣。然而,距我國對外宣布大江截流僅剩3個月之時,一片3.5萬方的礁石卡在了“咽喉”處,地方多家炸礁隊望而卻步。萬分焦急的三峽工程總指揮部向部隊緊急求援。火速趕來的炸礁隊官兵,現場勘察了這段被專家稱為“命脈工程”的航道疏浚整治工程后,倒吸了一口涼氣。
據原隊長牛德光回憶,僅長約270米、寬近100米的黃牛峽地段,就水流湍急、暗礁猙獰,1噸多重的鉆機套管沉下去,直在水中打“漂”。兩公里的距離,3條拖輪從早上8點一直拖到晚上11點才把炸礁平臺船拖到施工點上。
當炸礁隊官兵僅用一個多月就把這片江底暗礁夷為平地時,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負責人一一記下29名鋼鐵戰士的名字,激動地說:“三峽將銘記炸礁兵的業績,炸礁兵的名字將載入三峽建設的史冊!”
青春和熱血熔鑄赤膽忠誠
三伏天甲板溫度高達60℃,必須穿特制的厚底鞋和防曬傷的長袖作訓服;隆冬時節氣溫低至零下20℃,刺骨的海風吹在身上像刀割一樣,水濺在身上立刻結冰;鉆機發動,噪音高達120分貝,可官兵們早已習以為常。
“身體上的苦根本不算啥,最大的苦其實是孤獨和思念。”剛剛離開炸礁隊的前任教導員李文清說,雖說駐地在青島,可是絕大多數官兵一入隊就上了船,在哪里施工就從哪里退伍,直到退伍許多戰士從沒踏過青島半步。
官兵們四海為家,南征北戰,父母去世不能盡孝,妻兒生病不能照顧,戀愛婚姻屢次受挫……雖然苦,但面對崇高使命,每個官兵都以自己是這個集體的一員感到自豪,用青春和熱血熔鑄赤膽忠誠!
炸礁不怕死,怕死不炸礁!
2005年5月,上海洋山深水港航道炸礁施工,由于乳化炸藥在高水壓條件下鈍化拒爆,出現啞炮。不到半個籃球場的范圍內,已經打孔60個,要在原先埋好的炸藥附近錯位打孔,實施誘爆,鉆不好就可能觸爆炸藥。面對3噸巨型“水雷陣”,隊員們沒人退卻,沉著鎮靜,鉆孔、裝藥,成功引爆。
工程作業是一險,環境惡劣亦是一險。
2012年9月,福建古雷港施工時,只能靠拋錨固定的海鉆204船遭遇臺風,預報3天的臺風一直刮了9天,但為了保證船只安全,9名隊員拋卻生死硬是在船上待了9天,寫好了短信遺書以防不測。
“不知道炸藥、雷管哪天會不穩定,也許臺風惡浪隨時會襲來……”曾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搶救5天才撿回一條命的原隊長劉俊鋒,病愈后謝絕了領導讓他調離的好意,繼續留下擔任工程師。他說:“選擇了炸礁兵,字典里就再沒有‘怕死’二字。只要一聲令下,我們會從容出發!”
李文清原是機關干事,炸礁隊副隊長鄒維興原是機關參謀,201船鉆機班班長聶少雄原是大隊司機……在炸礁隊,有很多官兵都是被炸礁隊這個先進集體所吸引,放棄原本“優越”的工作條件主動來到這里。
好一支“炸礁尖兵”,好一群“水下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