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2004年8月,托普軟件園大門。
跌落神壇宋如華
1962年,宋如華出生于浙江紹興。1983年,21歲的他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應用物理系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6年后,他便獲得理學碩士學位,次年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
1992年,宋如華停薪留職,與另外兩位同事“下海”創立了“托普”公司。依靠做電子顯示屏,他淘得第一桶金。此后,宋如華搞軟件園借殼上市,公司迅速發展,宋如華個人還入圍福布斯富豪榜。
2004年3月,托普資金鏈徹底斷裂,宋如華以治病為由遠走美國,就此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的幾年,宋如華、托普這兩個詞,對大多數成都人來說,簡直可謂耳熟能詳。托普曾經掀起的是這座內陸城市的資本躁動。曾經翻云覆雨的“托普帝國”,卻在一夜之間跌下神壇。
正如財經作家吳曉波剖析托普敗局的文章所稱:“十年一覺TOP夢”,曾經的托普,夾雜著惋惜、憤恨、迷惘的情愫,漸漸被時光列車帶走,被大多數成都市民遺忘。近日,宋如華站上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席的消息傳出,曾經的托普風云,瞬間又在眾多成都市民的心中泛涌。
昨日上午10點左右,宋如華一案在成都市中院再次開庭,并進入質證程序階段。庭審結束后,宋如華在看守所內透露了從美國主動回國的原因:想通過法律途徑向大家“說清楚”。據介紹,該案今日下午仍將繼續審理。
檢方指控
涉嫌挪用資金及合同詐騙
與前日庭審長達4個小時不同的是,昨日的庭審僅僅持續了一個小時。
對于檢方指控宋如華涉嫌挪用資金罪和合同詐騙罪,宋如華再次當庭表示,指控與事實有重大出入。
檢方在首日的庭審現場稱,2000年6月,宋如華與楊宇、魯安利等8人,以各自名義作為股東,設立浙江普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但均不出資。宋如華在未得到托普集團董事局和托普軟件同意的情況下,挪用托普軟件1億元作為8名股東的注冊資本金,其中,宋如華占該公司股份64%;當年8月,宋如華再次從托普軟件挪用1.86億元至浙江普華賬戶,宋如華個人持有該公司股份比例增長至88%。之后浙江普華將上述款項以從事投資活動及往來款名義在托普集團、浙江托普公司等單位之間轉款。
此外,檢方還認為宋如華涉嫌合同詐騙罪。公訴人在庭上稱,2003年11月,宋如華召集虞新友、夏育新、楊偉德、向波等5人,以虛構浙江普華與托普西北軟件園(咸陽)有限公司和托普東北軟件園(鞍山)有限公司的貨物買賣關系,制作虛假合同和交貨單,并通過向法院民事訴訟的方式將兩公司在成都市商業銀行共計6171.3765萬余元的存款劃轉至浙江普華。
辯護律師
材料多達50卷翻閱一個月
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到,宋如華此次受審,共聘請了3名律師為他辯護,其中兩名為成都本土律師,一名來自北京某律師事務所。
據其中一名成都代理律師稱,2011年,宋如華主動從美國回國后,剛入境便被逮捕。“從那時候,我們就是他的代理律師。”該律師稱,因為只允許兩名律師參加庭審,他的一位同事并未進入庭審現場。
通過該律師,記者聯系上宋如華的另一位辯護律師張凱。他告訴記者,一個月前,宋如華方找到了他并請他為其辯護。“至少有50卷材料。”張凱說,一個月時間,他一直在忙于翻閱和分析材料。
昨日下午,在庭審結束后,張凱前往成都看守所與宋如華見面。“他情緒很好!”張凱說,在交談時,宋如華還提到了他主動回國的原因。據張律師轉述稱,在國外,宋如華聽說了國內的種種傳言,有的還說他卷走了很多錢。這次回來,就是想通過法律途徑,向大家說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發生了什么。
華西都市報記者吳柳鋒李逢春
記者眼中的宋如華
書卷氣息很濃的商人
在四川一名老記者的印象中,宋如華是個書卷氣息很濃的商人。2001年,因采訪,這名李姓記者見到了宋如華。“當時是一個簽約儀式的新聞發布會,我和同事早到了一會,在現場看到了宋如華。”他回憶說,宋如華“戴著眼鏡,很斯文,在會場看工作人員布置座位。”
趁著空隙,現場記者過去找宋如華攀談。一記者問他會不會成為四川第二個牟其中,宋如華并沒有回答提問,而是拿起手邊的一瓶礦泉水喝起來,一口氣喝下去半瓶,之后轉身就走了。對宋的這種反應,大家印象深刻。“不過,他在發布會正式開始后,回答了這個問題,說他不會成為牟其中。”
在2000年到2001年之間,李記者聽到周圍最多的話是:“托普的企業文化氛圍很好。”“我有個朋友當時在托普的后勤部門,也是個工作狂,企業榮譽感很強。”說到企業文化,他提到了《托普典章》,“我見過那本書,像字典一樣厚,規章制度很有條理。”
李記者說,在和朋友交流以及平時和托普的接觸中,能明顯感覺,托普的個人崇拜有點嚴重,從他們語氣里,宋如華就像被神化一樣的人物。
談吐太像老師風格
另一位羅姓記者對宋如華的印象來自于活動采訪現場。“他不太接受媒體的專訪,大多是匆匆一面。”在托普十周年慶典上,他對宋如華的第一次印象是:“談吐太像老師風格,語速適中,全場的掌控能力還不錯。”
比起正面接觸,他對宋如華的側面了解更多一些。“參觀西部軟件園那次,讓我印象很深刻。工作人員給我們介紹園區的別墅區,幾排兩層小洋樓很漂亮。”打聽之下才知道,這些別墅是給園區的工作人員工作和住宿用的。“我當時一聽,很驚艷,一直聽說宋如華對下屬很好,沒想到公司福利好成這樣。”
“無論現在如何,托普在當年的風光是能感受到的。”他說:“2001年去沈陽采訪,一下飛機就看到托普在機場的廣告牌,而我們那次采訪的對象正是托普的對手企業東軟集團,能在對手門口如此,確實挺厲害。但是,他后來的落寞,也是因為沒有像對手企業一樣踏實做產品,很多東西都太空了。”
華西都市報見習記者許冬琳
宋如華女兒:我和父親已兩年未見
昨日晚上8時許,記者輾轉聯系上了宋如華的女兒宋小姐,她說:“我和父親已有兩年未見。”
就在宋如華案開庭前,宋小姐通過微博關注父親案件的進展,還不時在網上給關注宋如華案的網友留言。
在她的微博上,記者了解到,宋小姐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剛剛20歲出頭,畢業于加州大學服裝設計系,曾獲多項服裝比賽嘉獎,與朋友合伙在成都開有一家服裝設計工作室,并開有網店。她的工作室鋪面不算大,定位是“平價就能穿到設計”。在與朋友的交流中,她多次表達了“只做自己的設計,滿足于過平淡的生活”。而在昨日,合伙開店的朋友讓她這幾天多陪家人,為此,她還發微博表達了感謝。
宋小姐還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喜歡音樂、時尚和文學,并擁有5000多個粉絲,至今發表了3479篇微博,內容既有自己生活中的日常瑣事,也有公開曬出的設計作品,但很少提及家人。記者還發現,在關注的近300位微博網友中,其中就有本報記者采訪到的宋如華的代理律師。
昨天下午5時許,記者找到宋小姐的工作室,此時大門緊閉,多次敲門后均無人回應。
記者輾轉找到宋小姐的聯系方式后,多次撥通她辦公室電話及手機,均無人接聽。直到昨日晚上8時許,她終于接聽了記者電話。
雖然多位網友表示宋小姐就是宋如華的女兒,但在與她通話前,記者并不能確定此事。為了能求證到這一說法,在表明身份后,記者就出其不意地直接詢問她前天是否去旁聽過宋如華案的庭審。愣了幾秒后,宋小姐用有些低沉的語氣回答:“我確實是宋如華的親人,但不便談及此案。”并連說了幾遍“不好意思”,匆忙掛斷電話。
華西都市報記者吳柳鋒
2004年8月,托普軟件園前的“托普大道站”公交站牌。
騎三輪倒賣電腦 一手締造托普
締造托普宋如華
托普大事記
1992年,宋如華辭職經商,與兩位同事花5000元創辦了托普公司;
1997年3月,在成都郫縣建立“西部軟件園”;同年5月“西部軟件園”被列為全國“首個國家級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之一。
1998年4月,托普受讓川長征48.37%的國家股,借殼上市;
1999年到2002年,托普在全國數十個省市開建27個軟件園;
2000年9月,托普受讓金獅股份的股權,更名為“炎黃在線”;
2004年6月,“炎黃在線”董事會成員遭中國證監會公開譴責;
2001年,托普科技在香港創業股上市。2004年,因重大違規遭停牌;
2004年,宋如華“脫身”,遠走美國;
2005年5月,中國證監會宣布對宋如華實施“永久性市場禁入”;
2011年,被通緝的宋如華自己回國,隨即被轉送成都警方,并關押于成都看守所。
記者余行整理
伴隨著托普集團創始人宋如華的連日受審,曾經在中國經濟界叱咤風云的宋如華本人,以及其一手締造的“托普經濟帝國”,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是什么成就了宋如華與“托普軟件”,又是什么讓托普泡沫最終破裂,走向末路?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通過整理查閱多方資料,尋訪經歷托普事件的當事人、股民,向讀者還原宋如華和其“托普帝國”從誕生到破滅的興衰之變。
年輕副教授兼職做啤酒批發
1962年,宋如華在浙江紹興出生。1983年,年僅21歲的他從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應用物理系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6年后,他便獲得理學碩士學位,次年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
在校時,宋如華授課思維活躍,深受同學們歡迎。但這個在外人看來年輕有為的大學教授,并不安于現狀。任教期間,宋如華就兼職做啤酒批發等小買賣。
1992年,宋如華決定停薪留職,與另外兩位同事湊來5000元,正式“下海”創立了一家公司,取名為“托普”。
如今不少人認為,“托普”是英文“TOP”之意,代表“第一”“頂級”。其實,宋如華當時只是戲謔,意為托普公司的創始人是“三個老教授”(TOP,Three Old Professors的英文縮寫)。
那時的宋如華也許沒有想到,幾年后,這“三個老教授”將在中國金融界引起巨大地震。
做電子顯示屏他淘得第一桶金
1992年,剛剛下海的宋如華主要做“倒爺”生意,即依托熟人和朋友倒賣電子產品。每天他都騎著三輪車,倒賣電腦、做電腦代理商……而這些買賣,實際上賺得不多。公司很快面臨倒閉。
這時,有人為宋如華找到了真正掙錢的生意:為一證券公司安裝電子顯示屏。當時股市大漲,大有全民皆股民的態勢。而大量新開張的證券公司,都急需安裝電子顯示屏。抓住機遇的托普,在這塊“富礦”上著實撈了一大筆。
與此同時,托普憑借三個臨時聘請的大學生開發的“托普稅務軟件”,借助1995年國家稅務系統信息化春風,也大賺了一把。
從那時起,托普自稱“軟件企業”。但不少熟悉托普的內部人士指出,此后托普再也沒有開發過像樣的軟件。
搞軟件園借殼上市成為金融大鱷
此時,宋如華的眼光已放到了更遠的地方——把托普打造成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王國”。
1997年春季,在他的運作下,托普建設西部軟件園的申請得到國家科委的正式批復。不久,一座占地100畝,耗資600萬元的西部軟件園在郫縣紅光鎮拔地而起。在當時國家鼓勵發展民營高科技產業的背景下,“西部軟件園”成為首批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給托普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知名度。
1998年4月,借“川長征”之殼,托普成功登陸深市,川長征更名為“托普軟件”,并將其主業調整到計算機軟件、網絡集成等高科技項目;2000年,再借“金獅股份”之殼進入滬市,以托普經營的網站“炎黃在線”作為新公司的名稱。這兩次成功的運作,給宋如華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不到兩年時間,宋如華即獲得超過30倍的回報。
全國瘋狂圈地入圍福布斯富豪榜
資本市場上的成功,解決了資金的來源。宋如華的眼光再次放在當初的軟件園上。2000年前后,宋如華和他的“托普帝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下一步急速擴張:
憑借自稱“擁有百億資產”的優勢,宋如華的擴張舉動,受到各地地方政府的大力追捧,各大銀行爭相為托普的項目貸款。短短兩年多時間,托普集團橫掃全國,先后在全國圈下27個產業園,總占地超過萬畝。
借此,宋如華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地主”,2002年入選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排行榜77位。
托普泡沫破裂宋如華遠走美國
但事實上,伴隨著快速擴張,外界對“托普經濟帝國”的質疑卻越來越多。媒體開始質疑這個當時最張揚的軟件集團,實際根本沒有軟件產業支撐,并指出托普這個越發膨脹的泡沫終將破裂,而且聲響劇烈。
面對外界質疑,宋如華一再否認,在一次回復媒體時曾信誓旦旦地表示,“10個億的貸款資金根本不算什么,我在四川成都就有18個億的存款。”
2004年3月,托普的資金鏈徹底斷裂,宋如華終于扛不住了。他將托普軟件大股東之位以2元錢價格賣給老部下,并辭去托普軟件董事長一職。同年4月,他以治病為由遠走美國,就此消失在公眾視野中。
此后不到一年,托普旗下所有企業幾乎全部分崩離析,總額近30億元的債務黑洞、近萬畝荒廢的軟件園擺在人們面前。
華西都市報記者余行李天宇
網上書店開不走了 回國“自投羅網”
知情人士和法律專家分析宋如華回國原因
2004年8月,托普集團的別墅樓。劉陳平攝
1997年出版的《托普典章》。
逍遙美國宋如華
遠逃美國8年,明知被通緝,昔日叱咤風云的商界大亨宋如華,為何在年過50之際回到中國,以致被擒受審?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輾轉找到一位接近托普的知情人士,他稱宋如華在美國混不下去,此番回國或是故意“自投羅網”,以盤活國內資產減輕罪名,舊事了結,東山再起也未嘗可知。
美國網上書店停運
“他不得不回國”,上述知情人士指出,宋如華回國也是迫于無奈。宋被中國通緝,只能拿綠卡入不了美國籍,事業上頗多限制。“他在美國沒有指望,當年帶出去的錢現在還能剩下幾個?”
據報道,2005年宋如華在美國浮出,推出書原廣場網上商城,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打開這個網站,發現首頁推薦最新書籍上線日期是2008年,網站月訊也止于2008年10月,查詢網站的alexa流量為0。
據網站介紹,書原創立于2004年6月,面向海外華人,商品以圖書音像為主,有線上線下店,在洛杉磯、舊金山等華人集中城市都有分店。
不過,一亞馬遜[微博]中國人士昨日告訴記者,他沒聽說過書原,他稱亞馬遜在美國的圖書音像市場份額不下90%,其他同業很難生存下去。
“在國外花光錢呆不下去,不得不回國的很多。”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四川經濟法律研究會會長司馬向林告訴記者,賴昌星就是典型一例,他在加拿大沒錢了,又不能申請難民身份,就被遣送回來。
國內優良資產很多
9年過去,當年嚴重的經濟犯罪,隨著時間推移變輕了。上述知情人士說,“宋如華這事放現在算不了多大,有些負的是連帶責任。”
他認為宋如華此番回國就是為了結當年“債務”,受點懲罰挺挺過去后,說不定還能干點事業出來,這好過在美國的無望歲月。
“四川托普信息技術職業學院現在還能賺錢,是優良資產,炎黃在線只是被停牌沒摘牌,再加上現在地價飆升,如果宋如華盤活這些資源,或能彌補當年造成的損失。”該人士說,可以參照最近的吳英案,此前購買的房產、商鋪等財產已出現不同程度升值,一旦拍賣,或許可能歸還欠債。
司馬向林告訴記者,當年托普教育學院的人向其咨詢資產保全,是“民辦教育法”保護了這塊資產,他說宋如華如能償債或許還會獲得減刑。“我注意到他被指控的是挪用資金與合同詐騙罪,不包括侵占公司資產罪。”
值得一提的是,據報道,4月10日庭審,宋如華對上述兩項指控都予以否認,“我不認為自己有罪,我要為債權人有所交代。”他表示其已在美國獲得綠卡,可永久居住,而且也知曉其在國內已被通緝。
“如果沒有出現新的證據,這個案子一個月內能審下來,結果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司馬向林說。
華西都市報記者羅提
連線宋如華老家
他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 捐500萬建小學
“1962年4月24日,宋如華出生在紹興平水鄉長塘頭村一個清貧的農民家庭。長塘頭村到紹興要走幾十里蜿蜒曲折的山路。宋如華的父親是村里的文化人,擔任大隊會計。幼小的宋如華非常聽話,7歲時母親的早逝,使本應無憂無慮成長的他,早早體會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這是財經作家剖析托普的書中對宋如華的描述。這個讓成都人曾經愛恨的“浙江師爺”,人生故事正是從盛產師爺的紹興開始。
昨日下午,華西都市報記者聯系到了紹興縣平水鎮白化村的村干部袁榮明,村合并前是長塘頭村的村支書,是看著宋如華長大的。說到宋如華,袁說:“他對家鄉是有恩的,家鄉人不會忘記他。”
在袁的印象中,宋如華年少時性格溫和,學習刻苦,后來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當年,袁和很多村民親自把他送出了村子,叮囑他好好讀書,出人頭地后不要忘了村上的人。
多年后,宋如華果然出人頭地了,袁和村民聽說他在全國各地搞了很多項目,回到家鄉時,縣領導都是笑臉相迎。宋如華還回報鄉鄰,出資修了村上到鎮上的柏油路,還捐資500萬元建了一個新的平水鎮中心小學。
袁榮明說,如今宋家的人都不在村上了,宋如華離開家鄉后回來次數也很少,最近的一次是去美國前,宋如華專門回了一趟村子,匆忙走了一圈后就離開了,后來就再也沒見過。
華西都市報記者李逢春
老員工:他對高管嚴厲經常發火
“聽到宋如華在成都受審的消息挺意外的,之前一直知道他在美國。”李先生說,他曾于1997年至2003年,在托普集團負責技術工作,之后為CIO(首席信息官)。
“做事眼光獨到,很有魄力。”這是李先生對宋如華的評價。他說,宋如華敢于創新,他會嘗試做一些其他人沒有做過的新項目,并不斷地想新花樣,新的增長點。他做事果斷,也愿意聽取大家的意見。只要宋如華決定的事,就算是出了問題,他也不會把責任推卸給提建議的人。
李先生說,宋如華很重視企業文化,大家都把公司當成家,加班都是義務的。早期的托普還不是很大,每個員工的生日,公司會專門為其慶祝,宋如華都要親自參加。后來,公司越做越大,員工越來越多,宋如華也忙不過來了。但是,為員工過生日的思路還一直在沿襲。員工的生日當天,會收到宋如華簽字的生日電子卡。
李先生說,宋如華一直都很尊重技術人員。平時,技術人員戴的工牌為藍色的,這是技術星,其他員工對技術星也會很尊重。宋如華對高管特別嚴厲,經常發火,但很少和普通員工生氣。
華西都市報記者陳悅
原托普高管:創業初期他常半夜召集開會
8年后,宋如華從美國回到成都。一時間,關于他和托普的前世今生浮出水面。華西都市報記者輾轉聯系一位原托普高管楊秉楠,他曾任天全縣委副書記,后來應邀成為負責托普行政管理的高管。
初見 不想教書要搞經濟
1991年10月的一天,30余位來自電子科技大學的老師從成都到天全,開始為期3個月的社教活動。這是29歲的宋如華第一次走進楊秉楠的辦公室。
“就是一個普通人,普通到我沒怎么注意這個人。”回憶起來,楊秉楠的印象里找不到太多詞匯形容他們的初見。“不過在不到30歲的年紀,已經在學校是副教授級別了,還是有能力的。”
隨后,老師們被分配到縣上的工廠、學校等各個地方開展社教活動。這期間,楊秉楠和宋如華沒有太多接觸。3個月后,這批老師要結束任務了,令人意外的是,宋如華在臨走前找到楊秉楠。“他當時和我談話,談了很久,大體意思是他想留在縣上工作不回學校了,覺得留在這里有信心能夠幫助天全的經濟發展。”
雖然有點突兀,但在宋如華的一再堅持下,楊秉楠還是立即詢問了電子科技大學有關部門的意見。“學校那邊的領導是不同意的,所以沒有放人。”宋如華沒有留下,但楊秉楠記住了這個年輕人。
共事 要求高節奏快頻率
從1992年初分別,2年后,宋如華又來到楊秉楠的辦公室。“他這次來的目的是想邀請我去他的公司做管理。說在公司的起步階段希望能夠有人輔佐他。”
楊秉楠參與到托普時,正值企業的艱難爬升期,很多工作剛剛開始。“他是個工作狂,一直要求大家高節奏、快頻率、全身心,經常召集人半夜起來開會。”剛開始共事,楊秉楠對宋如華的忘我敬業的工作態度印象深刻。
說到宋如華和托普的后來,楊秉楠坦稱,“其實,他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思維敏捷,眼光長遠。但是走得太快太高,腳下難免不踏實。”
華西都市報見習記者許冬琳
著書人:“應以誠懇的心態去懺悔”
“宋如華要給自己一個誠懇的心態去懺悔。”記者找到曾著書深度剖析托普的一位作者,這位要求匿名的作者說了這樣一句話。
這位作者叫任偉(化名),當年面臨一些壓力甚至威脅,著書剖析托普,在國內財經界有比較大的影響。如今,任偉自己做起生意,但因為揮之不去的“托普緣”,對宋如華和托普的任何消息,他都異常地敏感。
任偉認為,托普曾經對成都IT產業的傷害是很大的。宋如華所稱的軟件更多是一個虛幻的概念,圈地、虛幻的產業計劃、資本市場的運作,才是托普真正在干的事情,也是托普一夜崩塌的原因所在。
“宋如華要給自己一個誠懇的心態去懺悔。”任說,如果還有機會,希望宋如華能到成都的軟件園走一走看一看,如今的成都IT產業早已不是當年,走了,看了,他要多檢討,當年為什么垮掉。
華西都市報記者李逢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