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先生拿出了奉化中醫院為他做的術前檢查報告單
打籃球砸傷鼻子去醫院治療,醫生竟然要檢查膀胱,這讓奉化的馮先生有點想不通了。
病患
鼻子做矯正手術,為什么要檢查膀胱?
昨天,當記者趕到奉化中醫院時,馮先生已經從手術室出來,鼻子腫得很大,躺在住院部九病區病床上。因為做了鼻梁矯正手術,馮先生說話有點困難。但他還是跟記者講述了整件事。
4月25日下午,馮先生在打籃球,結果意外發生了:籃球砸中鼻子,一陣劇痛,鼻梁骨折了。
隨后,馮先生馬上來到奉化市中醫院。因為手術前還要做些檢查,馮先生鼻梁矯正的手術時間定在了第二天中午。
昨天上午七點多,馮先生趕到醫院開始準備做檢查。可拿到檢查的單子,馮先生愣住了。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胸片、CT、心電圖、肝膽脾胰、腎、輸尿管、膀胱B超等。
“我傷到的是鼻子,為什么要我做胸片,還要檢查膀胱呢?”馮先生不解。他也問了醫生為什么要做這些檢查,“醫生只是告訴我做這些檢查就是為了知道我的身體情況,在用藥以后會不會出現排斥反應。”
雖然馮先生就醫時使用的是醫保卡,自己沒有掏一分錢,但對于這么多項檢查,他還是有疑問:“很多檢查都是沒有必要的啊,為什么一定要做呢?”
醫院
查不查膀胱,都收一樣的錢
隨后,記者敲開了九病區醫生辦公室的門。一張橢圓的會議桌前坐了三位穿白大褂的醫生。當記者詢問起馮先生的情況時,一位醫生為記者作出了解答。
他告訴記者,馮先生接受的檢查都是術前的常規檢查,包括胸片、腹部B超、抗體檢查等,做胸片檢查是為了確認馮先生肺部是否有感染,或者有肺結核,如果存在以上兩種情況,馮先生的手術都不能進行。
“為什么要檢查膀胱呢?”記者問。
“這個沒有為什么,我們都是按照國家規定在做的。”醫生解釋說。
隨后,記者輾轉之下找到病案室主治醫生呂明濤。“一般常規檢查包括肝膽脾胰、腎,但不包括膀胱。”呂醫生查詢了馮先生的病例后,告訴記者,馮先生使用了一種名叫“依替米星”的抗生素,這種抗生素會對腎臟功能產生副作用,因此B超檢查了腎臟,而B超檢查時都是一個系統為單位做的檢查,腎臟、膀胱、輸尿管都屬于泌尿系統,“不管膀胱做不做檢查都收一個價錢,于是醫生就讓馮先生順便檢查了膀胱與輸尿管。”
呂醫生對記者說,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醫生沒有與病人做好溝通,才導致出現問題,“但醫生會根據專業知識判斷,都是為了病人好,對病人負責,希望病人盡量與醫生配合。”
衛生局
術前常規檢查項目原則上沒有統一標準
醫生口中說的“術前常規檢查”到底包括了哪些項目?昨天下午,記者咨詢了寧波市衛生局。
“常規檢查其實是醫生的一個口頭用語。”市衛生局醫政科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術前檢查的項目與手術種類(級別)、既往病史、服藥記錄、治療情況等許多因素相關,比較復雜,所以原則上沒有規定那些項目必須做,“這要醫生自己根據病患實際情況來定。”
一般包括血尿糞常規、血糖、血電解質、肝腎功能、血脂、感染性疾病篩查、心電圖、B超、胸片以及根據患者病情需要選擇的CT、MRI、心肺功能、肌電圖等一系列檢查。
“但根據相關法律,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工作人員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