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繼隆美爾率軍進入北非之后,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次第爆發,二戰真正有了“世界大戰”的模樣。《戰爭史研究》雜志主編閻京生引用丘吉爾之語說:“希特勒的命運已經決定了。墨索里尼的命運已經決定了。至于日本人,他們將要粉身碎骨。英帝國、蘇聯,現在又加上美國,它們戮力同心,生死與共。”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閃電戰。希特勒為何會選這一天,是否已經有些遲了?
閻京生:1940年6月底(6月25日法國投降、6月27日蘇聯要求羅馬尼亞割讓比薩拉比亞),希特勒就開始制訂進攻蘇聯的計劃。法國投降意味著德國不用陸上兩線作戰,蘇聯割占比薩拉比亞則使得它在巴爾干地區的利益與德國直接沖突。
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與主要軍事顧問商討了秋天進攻蘇聯的計劃。凱特爾說,德軍來不及完成調動和相應的物資準備,不可能在1940年秋對蘇開戰。在1940年7月29日的最高統帥部作戰參謀會議中,希特勒又決定1941年春天入侵蘇聯,但這存在道路翻漿的問題。
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與凱特爾、約德爾、勃勞希契、哈爾德等人開會,希特勒宣布入侵蘇聯將從1941年5月開始,在冬季封凍前,有五個月的時間。當年12月5日,參謀總長哈爾德向希特勒匯報了具體作戰計劃。希特勒批準了計劃,并在12月18日發出關于“巴巴羅薩”行動的指令,規定5月15日對蘇聯開戰。這樣德軍在10月中旬以前就可以占領莫斯科,并期待蘇聯提出媾和條件。
選在1941年5月15日開戰,除氣候原因外,還有一個好處。根據蘇德貿易協定,兩國的貿易可以歸結于蘇聯以原料交換德國的工業品。德國借口工業品生產需要時間,而蘇聯的原料一開采或收獲就可馬上交貨,因此蘇聯原則上同意德國交貨可以遲于蘇聯。1940年2月11日,兩國簽署貿易協議,規定德國在二十七個月內完成交貨,而蘇聯則是十八個月。這樣,到1941年5月11日,蘇聯不僅完成頭十二個月的全部交貨,而且要再交后六個月的半數,而德國的交貨只是剛剛抵消蘇聯頭十二個月的交貨。換句話說,德國是盡可能少地交工業品而換取盡可能多的原料。
1941年3月27日,南斯拉夫發生反軸心國政變,希特勒決定在入侵蘇聯前先解決這一問題,“巴巴羅薩”行動被迫推遲。4月3日,即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前三天,最高統帥部準備將入侵蘇聯的時間推遲一個月,改為6月15日。由于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鐵路狀況比較糟糕,這仍然不夠德軍重新部署。到4月30日,希特勒最終決定推遲五個星期,改為6月22日。德軍將從5月23日起開始“最大規模的調動”。
有學者指出,蘇聯之所以在戰爭初期失利,是因為政治上的“大清洗”造成了嚴重破壞,而軍事方面又忽視了相關防御體系的建設。您對此怎么看?
閻京生:大清洗的破壞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是蘇軍大機械化集群的創建者,但是對西班牙內戰經驗的錯誤判斷,以及對圖哈切夫斯基等優秀軍事戰略家的清洗,使得蘇軍取消了機械化軍的建制,而德國卻成功地建成了強大的坦克集群。斯大林對機械化部隊的建設始終搖擺不定,直到1941年3月,蘇聯才開始組建二十個機械化軍,因此在德國入侵時,許多坦克兵沒有坦克,甚至連手持射擊武器也沒有,而許多坦克卻沒有乘員。新型坦克的數量也很少,工廠依舊在生產陳舊的型號。飛機生產的情況也與此類似。甚至連戰功卓著的“喀秋莎”火箭炮也由于主持炮兵工作的庫利克元帥的顢頇,到1941年6月才開始批量生產,蘇德開戰時根本來不及列裝部隊。
由于蘇軍一方面在1937年到1941年大擴編,另一方面1937年、1938年清洗了大批有經驗的軍事將領,新組建的部隊極其缺乏有經驗的指揮官。到戰爭爆發時,將近四分之三的蘇軍指揮官在自己的部隊里只待了不滿一年。
在蘇德瓜分波蘭之后,西線蘇軍進駐至新邊界地區,拋棄了比較完備的舊國境筑壘地域。蘇聯雖然在新國境上也修建筑壘地域,但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兩千五百座鋼筋混凝土堡壘中只有一千座配備了火炮,不少是從舊筑壘區拆過去的。舊筑壘地域被削弱,新筑壘區又沒有完全建成,結果兩者都不能對德軍構成威脅。
蘇軍戰前沒有在西部建立縱深梯次防御體系,也沒有提前制訂開戰后疏散西部工業、人口的計劃。最糟糕的是西部各軍區竟然沒有制訂德國入侵時的防御作戰計劃(倒是有進攻作戰計劃)。勃柳赫爾、亞基爾、別爾津等將領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曾經制訂過西部國土淪陷后建立游擊體系的計劃,訓練了游擊干部,儲備了游擊物資,但他們全部在肅反中遇害,游擊隊建設工作被丑化成“破壞活動”,訓練好的干部遭到逮捕甚至處決,游擊物資基地也被撤銷了。
大清洗之后,斯大林重新開始了對紅軍的建設,但到1939年蘇芬戰爭時還沒完成——這也使德國和西方嚴重低估了蘇軍的真實戰斗力和軍事潛力。蘇德戰爭初期蘇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戰爭爆發過早。如果在1942年或1943年后開戰,德軍未必能一開始就獲得如此大的戰果。
德國這樣采取多線作戰的戰略,是否算一種失誤?有一種說法,德國若不主動進攻蘇聯,蘇聯就要反過來進攻德國了。
閻京生:斯大林認為希特勒遲早都會通過征服蘇聯來擴大德國的“生存空間”,他一方面盡可能地以綏靖手段推遲蘇德戰爭,一方面利用這段時間整備蘇聯軍隊。斯大林最初根據一戰的經驗,判斷西線戰爭結束是在1942年或1943年,蘇聯有三到四年的準備時間。但是西線閃電戰完全打亂了斯大林的預料。此后蘇聯抓緊時間準備蘇德戰爭。最大的一項成果是1941年4月13日的“日蘇中立條約”,對蘇聯來說,這是極其重大的外交成功。當年4月底,蘇聯開始將大批部隊從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調往西部邊境地區,并且開始征召八十萬預備役軍人。
蘇軍之所以采取進攻態勢,主要是因為斯大林提出過“一寸國土也不能丟給敵人”和“我們要在敵人的土地上作戰”這兩個口號。為此,斯大林在戰爭爆發前幾天拒絕了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和總參謀長朱可夫將前線部隊轉移到更加有利的防御位置的要求。不過,雖然斯大林考慮過“進攻性防御”,但始終是以防御為要旨,而非主動進攻德國。有資料稱鐵木辛哥和朱可夫在5月15日提出過一個大膽的建議:趁邊境德軍還處于部署階段,主動發起進攻,但這立刻被斯大林否決了。這一說法主要來自化名“維克托·蘇沃洛夫”、居住于西方的暢銷書作家弗拉基米爾·博格丹諾維奇·雷岑所寫的《破冰》一書。雷岑的真實身份為蘇聯總參情報局GRU特務,1978年“叛逃”到英國。但這并沒有更經得起驗證的資料來證明。
1941年,除蘇德戰爭爆發外,還有一個重大事件:12月7日,日本奇襲珍珠港。為什么是1941年12月7日?為什么是珍珠港?
閻京生:因為當時日美關于解除制裁(美國取消凍結日本在美資產、恢復對日石油和廢金屬出口)的外交交涉,最后期限是1941年12月1日,故而對開戰的具體日期“X日”的選擇,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是這么考慮的:首先,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總是在周末將艦隊停泊在珍珠港內,星期日上午所有艦只將全部在港內,并且艦上只有半數官兵,不會有作戰準備;其次,發動進攻不得遲于12月中旬,因為日本的石油儲備已經越來越匱乏;最后,過了12月上旬,季風將達到盛期,日本陸軍將難以同時在馬來亞和菲律賓完成兩棲登陸。綜合這些因素,東京時間12月8日(夏威夷當地時間12月7日星期日)就成了最理想的日子,除符合上述條件外,那天還沒有月光,海潮也很適合在馬來亞和泰國發起登陸行動。
從1939年起,美國海軍將原駐本土西海岸的太平洋艦隊主力調往珍珠港,使這里的常駐兵力達到水面艦艇一百艘(三艘航母、九艘戰列艦、二十艘巡洋艦、六十九艘驅逐艦)、潛艇二十七艘,作戰飛機三百四十九架。日本要推行“南進”,必須跨越這一障礙。山本五十六在擔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幾個月后,便在1940年春提出要給珍珠港的美國艦隊猛烈一擊,將其徹底殲滅,為日本爭取向南方擴張的空間。
日軍的這項戰略抉擇是正確的嗎?以后見之明加以審視,似乎是蚍蜉撼樹。
閻京生:1940年11月5日的御前會議決定,如果到11月25日,日美談判還不能取得進展,就對美、英開戰。對美開戰是日本陸海軍“南進/北進”之爭的必然結果,日本海軍自1905年后就以美國為頭號假想敵,并且長期研究針對美國海軍的“九段作戰”、“漸減作戰”等既定戰略,所以一選定南下戰略,提及“開戰”二字,海軍方面便條件反射一般,首先考慮如何與美國海軍作戰,而沒有考慮只與英、荷、澳海軍作戰的可能性。日本海軍之所以執著于對美開戰,一個主要原因是懼怕在奪取英荷殖民地后,美軍以菲律賓為基地,對日本的南洋交通線構成威脅,并在未來某一時刻突然卷入對日作戰,切斷這條“帝國的生命線”。
專就日本海軍而言,最重要的是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的石油,英國殖民地出產的橡膠與錫倒在其次。入侵荷屬東印度就必然會同英國交戰,也有可能同美國打起來——這是日本方面的預測,實際情況很難預料,但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甚囂塵上,美國不大可能主動宣戰。
就襲擊珍珠港的具體作戰來看,其戰術目標沒有完全實現。制訂襲擊計劃的航空參謀源田實將航空母艦列為主攻目標,其實航母一艘也沒在港內。制訂計劃的參謀和參加空襲的飛行員都是海軍本位主義者,空襲時將目標鎖定在軍艦(以及福特島的機場)上,卻忽視了油罐場、干船塢閘門、機修車間這些重要的陸地目標。
山本五十六是日本“知美派”代表,他并沒有幻想對珍珠港一擊便能將美國打回談判桌旁,而是認為要在美國西海岸登陸,甚至打到華盛頓,才能令美國求和。但日本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對山本來說,次等選擇是在珍珠港給美國太平洋艦隊致命一擊,將其排除在外,再盡可能多地奪取戰果,包括占領夏威夷和南洋。這是個正確的戰術決策,但不是正確的戰略決策。不過以山本的力量而言,他也無法以一人之力扭轉當時的日本政局、改變歷史進程。
1941年還有一件大事:2月,隆美爾率軍進入北非戰場。有人認為這分散了德國的軍事力量,導致德國最終失敗,有人則認為牽制了英軍,推遲了德國的失敗。您怎么看?
閻京生:德軍進入北非主要是為了挽救意大利軍隊戰斗力不強而造成的頹敗局面。如果坐視英軍占領利比亞,對軸心國的士氣是一個重大打擊,而且東地中海的海上交通將被完全控制。隆美爾的北非戰役不僅將英軍驅逐出利比亞,也對巴爾干戰線形成了側翼威脅。伊拉克的親德勢力也受到了鼓舞,在當年3月底發動政變,成立了親軸心國的拉希德·阿里政府,親英的阿卜杜勒攝政逃離巴格達。與此同時,在敘利亞也出現了親德反英的勢力。
英國軍史學家往往過分夸大北非戰役的意義,特別是蒙哥馬利個人的作用。但如果德軍向東順利進軍,則其戰略意義不容小視。當時埃及國王及政要對軸心國向蘇伊士運河的推進明顯持觀望態度,埃及的華夫脫黨政府釋放了一批要求驅逐英國人的激進民族主義者。德軍占領埃及后,伊拉克、敘利亞、波斯等國很可能倒向軸心國一方,而土耳其的中立政策也將受到影響。德國可以向其施加巨大的壓力,獲得過境權,從而經南線向邁科普、巴庫等重要的高加索石油產區發動進攻;而英國通往東非、印度和遠東的生命線也將被切斷。
從兵力規模來看,派往北非的德國“非洲軍團”兵力最多時也只有兩三個師,與投入蘇德戰場的一百六十六個師(其中一百一十九個德國師)相比可謂微不足道,但是以德國部隊為骨干,加上單獨作戰時戰斗力不強的意大利部隊,長期牽制住了英國和英聯邦的大量兵力(到1942年10月阿拉曼戰役時為十一個師、七個裝甲旅,二十三萬人),英國海軍也被迫長期在東地中海地區保留主力艦,以應對軸心國的海上運輸和作戰力量。
整體來看,1941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有何特殊意義?
閻京生:對英國來說,1941年蘇聯和美國卷入戰爭,意味著戰爭的確定勝利。這里可以借用丘吉爾的話,獲悉日本襲擊珍珠港的消息之后,他是這樣說的:“現在,就在這個時刻,我知道美國已經完全和拼命到底地投入了這場戰爭。因此,我們終于贏得了勝利!是的!經過敦刻爾克;經過法國的崩潰;經過奧蘭那次可怕的插曲;經過入侵的威脅;當時除了海軍和空軍以外,我們是一個幾乎沒有武裝的國家;經過那潛艇戰的生死搏斗——險些輸掉的第一次大西洋戰役;經過十七個月的孤單奮戰和十九個月在可怕的苦難中由我負擔的艱巨。我們已經戰勝了。英格蘭將生存下去;不列顛將生存下去;英聯邦和英帝國將生存下去……希特勒的命運已經決定了。墨索里尼的命運已經決定了。至于日本人,他們將要粉身碎骨。英帝國、蘇聯,現在又加上美國,它們戮力同心,生死與共……我們前面還有許多災難和無法估量的損失與痛苦,但是對于結局而言,已經不再有什么疑慮了。當我去睡覺的時候,心中充滿了,并洋溢著感情與感想,所以睡了一個得到拯救而心懷感激的人所睡的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