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參賽選手止不住打起哈欠,不單選手覺得疲勞,連裁判都覺得累。

隨著選手在比賽中所花時間的累積,誰都不愿放棄獲勝的機會。

與第一日的談笑風生不同,很多選手換上了拖鞋讓腳舒服些,并不時做一些舒展動作放松僵硬的肌肉。

一名選手將頭高仰放松脖子,但右手一刻不敢放松地緊貼在車身上。新民網 蕭君瑋 攝
據《新聞晨報》報道,長不足4米的轎車,四周站滿了人,并且人人伸出一只手搭在車上,比拼一下誰能堅持到最后!拔逡弧毙¢L假期間,一項別出心裁的“摸車耐力賽”在某廣場購物中心如火如荼。由于活動通宵不間斷,期間有的選手累哭了,有的手腫了,到最后幾乎每位選手都是兩眼血絲,活動在持續了51小時16分鐘后,一位來自上海的29歲選手湯女士在這場極限考驗中成為贏家,贏得一輛小轎車。然而,也有不少人提出質疑,通宵比賽對人體健康影響極大,商場的另類營銷方式值得商榷。
有選手不停地打哈欠
昨天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活動現場,見到還有9名選手依然在堅持,其中包括兩名女性。主辦方定下的規則是,選手必須站在指定位置觸摸車身。每位選手通過抽簽獲得一個號碼牌,從而決定站立位置。記者看到,車身上已提前粘貼了寫有數字的手形粘紙,與選手號碼一一對應。除每隔6個小時可休息15分鐘用于上廁所、補充食物外,選手的手均不能離開車身。
這個營銷活動從4月29日開始,記者到達時活動已持續近49個小時。記者注意到,雖然現場的圍觀人群很多,還不時有人叫喊加油,但選手們卻顯得無精打彩、臉色蒼白,9人中有7人的雙眼都充滿了血絲,有人還在不停地打著哈欠。
有選手為提神自扇耳光
為盡快分出勝負,主辦方隨后增加了比賽難度,加入踮起腳尖使雙腳腳跟離地站立、單手托舉礦泉水瓶并舉過頭頂以及左手提起右腳呈單腿站立姿勢等指定動作。隨著難度增加,陸續有選手退出比賽,直至下午2時許,湯女士最終在單腿站立中成為贏家,此時離比賽開始已過去51個小時16分。參賽選手黃先生是在單手舉礦泉水項目中敗下陣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稱,活動確實很累人,這是他第一次這么久沒睡覺,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躺上床睡覺。
在圍觀的人群中,記者遇見一位在第二天比賽中就退出的選手何先生。何先生自嘲地說:“他們真厲害,第二天我就感覺崩潰了,今天就是想過來看看誰能堅持到最后。”何先生還稱,在比賽中,保持一個動作長時間精神都會出現恍惚,他還看到有選手為了提神而自扇耳光。“其實這對身體傷害挺大的,以后再有類似活動,我不會再參加!
商家營銷方式遭質疑
記者了解到,這種營銷方式曾在國外出現過,但在上海則是第一回。在現場,記者采訪了多名圍觀者,部分人認為活動有新意,挺吸引人,但也有部分人認為,這種通宵比賽對身體健康影響極壞,不可取。
帶著孫子來逛商場的李阿姨說:“一開始還感覺挺有意思的,后來才知道,這些人已站了三天兩夜了,這不是純粹找苦吃嗎?”一位陳老伯說,年輕人本來平時上班就挺辛苦的,遇到假期就應該好好休息,還這樣消耗自己,實不應該。
如此“殘酷”的比賽,是否存在安全隱患?主辦方介紹,雖說比賽是24小時通宵競技,但每6小時選手可獲得15分鐘休息時間。所有參賽選手在賽前都進行了體檢以證明可以參賽,同時還請來醫生全程看護及救護車在旁保駕。
專家:拿健康拼大獎不可取
“這是在拿健康換轎車啊!”比賽結束后,對于獲勝者贏得一輛轎車,許多人并沒有心生羨慕,相反倒覺得付出了健康的代價,未必值得。
仁濟醫院普外科門診主任醫師楊海蕓認同這種說法,他表示,策劃這種耐力比賽持續時間太長,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參加。“盡管主辦方在每隔6個小時允許參賽者休息15分鐘,但相比正常人的作息規律,這么一點點休息時間顯然遠遠不夠!睏詈J|介紹,摸車耐力比賽不單單消耗體力,對血壓、心肺功能都產生壓力和挑戰,“參賽者不僅不能正常休息,飲食和排泄也處于非正常狀態!睏詈J|說,這種情況下,人體內的電解質就容易發生紊亂,從而出現胸悶、頭暈等不適癥狀,手掌長時間地保持一種姿勢,也容易出現出現肌肉軟組織受傷。獎品雖誘人,但健康卻無價。感覺身體支持不住,中途退賽其實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