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寧佳彥
第一代企業家的身影,正漸行漸遠。
廣東健力寶集團創始人李經緯的辭世,引發業界關注。令人唏噓的是,健力寶已從當年的行業領軍者,滑落到一個普通的參與者,甚至在市場上基本消失。
這或許是個特例。但第一代企業家群體正逐漸退居二線,已是不爭事實。經濟導報記者發現,山東數家重量級國企的主要負責人,近期也陸續進行了新老更替。如省屬大型國企魯商集團、山鋼集團等,均完成了換帥。雙星集團、青島港集團等一批“明星級”青島國企的領軍人,也低調“交接棒”。汪海、常德傳等上一代知名商界領袖,正悄然隱退。
4月27日,企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包明華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家個人的職業壽命是有限的,但是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是無限的。老的企業家必然有一天會退出商界舞臺,這是歷史規律。想基業長青,就要制定好的制度來保障新老更替的有序進行!
換帥進行時
隨著數家山東省管企業及青島知名國企的集中換帥,企業家的接班人問題再次走進了大眾視野。
導報記者多方打探獲悉,青島數家國企的負責人正在進行或已完成大調整。這其中,涉及雙星集團汪海、青島港集團常德傳、城投集團王愛國,以及國信集團崔錫柱等重量級企業家。
在第一代企業家中,汪海是典型的代表。
4月26日,雙星集團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透露,“我們的新領導剛上任一周,是從海爾調來的柴永森。這是市里領導開會決定了的事情!
當導報記者致電雙星集團外宣部門,想了解換帥后企業的戰略動向時,得到的答復是,“企業現在專心生產經營,目前還沒有可以對外透露的信息!
作為雙星集團的創始人、青島“品牌戰略”的奠基人,汪海已經72歲高齡。導報記者得知,汪海的繼任者柴永森,今年50歲,此前曾任海爾集團高級副總裁、青島海爾董事。
時間回溯至讓人熱血沸騰的1980年代,當時,對于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經濟等領域來說都是一個黃金年代。在這個時代的開端,能夠找到的細節是:柳傳志還是中科院計算所的一名普通技術人員,倪潤峰1985年當上了規模不大的國營長虹機器廠廠長。彼時,汪海剛從青島橡膠九廠的政治部主任升任廠長兼黨委書記。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企業家,在此后的數年間,他們在業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如今,仍未全面退休的柳傳志在進行最后戰役:推動聯想控股整體上市。而倪潤峰已經隱退,汪海也終于步入了這一行列。
另據導報記者調查證實,青島港集團董事長、總裁、黨委書記一職,已由鄭明輝接替常德傳擔任。此前,鄭明輝曾任青島市交通委員會主任。而在青島港工作了45年的常德傳,如今已68歲,曾長期擔任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
包明華對此指出,“從其他國有企業調撥管理層是一個好的選項,選才的層面還可以放得更寬一些。但是大的國有企業更換領導層的時候還是難以脫離行政命令,管理企業需要選擇的是企業家,不能單純基于行政上的考量!
在他看來,尤其是對于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應該面向全社會選拔經營管理人才。
好制度勝過
企業家精神
相比上述企業,海爾集團第二代領導者,則通過“賽馬不相馬”的方式從內部選拔。
近日,歷任海爾集團副總裁、常務副總裁、執行總裁、總裁的楊綿綿以72歲高齡退休,并先后辭任青島海爾(600690)和海爾電器(01169.HK)董事長職務,4月19日青島海爾第八屆董事會選舉梁海山為董事長。而3月19日海爾電器曾公告,46歲的周云杰取代楊綿綿成為行政總裁。
此前不久,山東4家省屬大型國企也相繼完成了主要負責人的調整。曾任魯商集團黨委委員、董事、總經理的王仁泉,接替季緗綺擔任魯商集團董事長;任浩則接替63歲的鄒仲琛,成為山東鋼鐵集團新一任董事長,同時還從鄒仲琛手中接過了山東省冶金工業總公司總經理一職;與魯商集團、山鋼集團同為山東省國資委100%控股企業的山東黃金集團,也完成了“換帥”。于常青接替因健康原因辭職的王建華,擔任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雖然這幾家省管企業的原掌門人難言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企業家,但這些企業原領導者均在位時間不短,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烙上了深刻印記。
對于第一代企業家隱退后的影響,包明華認為,現在還不是評價的好時機!芭袛嘁粋企業的新老交替是否成功,既可以通過與同行業內的其他企業進行比較,也可以將這個企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進行比較!
“企業家精神是因人而異的。企業的發展需要人才,好的戰略才能夠留住人才。而制度的制約,才能保證人才的使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我不怎么愿意提企業家精神,我更希望能夠通過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保證接班人的溝通有序化,通過制度建立來保證企業家們后繼有人。”包明華說。
財富與領導力傳承
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國內第一代企業家的年齡平均已達55歲到75歲,在未來幾年內,不少企業將面臨財富和領導者傳承的問題。在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于鵬看來,企業的傳承不僅有財富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企業領導力的傳承。
于鵬對導報記者分析,1978年開啟的改革,讓“創業”從創造事業變為創造企業。如今,這些國有企業緊扣時代脈搏,在出色的企業家帶領下,已基本實現了技術的現代化、管理的現代化。這些企業家退休,是微觀制度的進步,也是宏觀經濟進步的投射。
然而,中國的市場經濟才經歷了短短30年,許多企業甚至還從未想到將來由誰來接班的問題。許多創業者認為,個人的經驗和能力才是企業經營成敗的法寶。但是,如果想把企業打造成百年老企,接班人的問題將日益凸顯。
“企業家個人的魅力、經驗、能力,可以在一定時期保證企業良好運行,但這絕非長久之計,只有科學而完善的制度才能讓一個企業基業長青!庇邬i說,任何一家企業要想獲得持久生命力,應該學會在動態的傳承中對制度進行不斷的錘煉、提升。只有形成一整套明晰高效的管理制度,并且在傳承中得到更好發揮,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企業的持續經營。
“拿蘋果公司來說,庫克得到的評價和公司業績,明顯不如此前的喬布斯!卑魅A則認為,伴隨著企業家的新老更替,容易出現領導能力衰減效應。特別是在第一代企業家憑借極其鮮明的個人風格在企業中打下深深烙印之后,繼任者的壓力會大許多。
記者手記
企業家的無奈
第一代企業家們的道路并不平坦。倪潤峰未能等到長虹改制這一天便飲恨而退;汪海雖然最后通過成立雙星名人公司實現了一大夙愿,但制鞋業發展的高峰期已過。而不少企業家在未能實現這個路徑另尋其他路徑時,則紛紛落馬。伊利的鄭俊懷、健力寶的李經緯、科龍的潘寧等,在企業體制改革過程中黯然離場,成為悲情的“國企英雄”。
對于很多國有企業的企業家而言,結局往往有三種:一是“商而優則仕”,向政府官員過渡,有些企業家實現了這一目標;二是謀求在企業中長期的領導地位;三是“到點下班”,按時退休,當一名退休職工。在第一種目標難度巨大、第三種結局不情愿的情況下,很多企業家試圖長期保持在企業中的強勢地位。由此來看,70歲左右的企業領導者仍奮戰在一線,顯然也伴有一絲無奈。 (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