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第二炮兵某部官兵進行裝備拉動演練
連綿不斷的大山腹地,第二炮兵某旅一個發射營在密閉陣地隱蔽待機7個晝夜,到了水盡糧絕的邊緣。4月下旬一天上午9時,官兵突然收到命令:繼續隱蔽待機。
中午12:00,記者走進地下陣地洞庫,只見百余名官兵或站或蹲正在用餐。午餐十分簡單,每人一個面包、一片牛肉干、一瓶礦泉水,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還有一些生的蔫韭菜和彩甜椒。
該旅軍需科助理員肖軍指著蔫韭菜解釋說:“這可是寶貝!”官兵在坑道內已經密閉生存訓練了多天,面包、牛肉干和飲水即將告罄,把儲存的韭菜和彩甜椒生吃,能起到充饑和補充水分作用。
密閉生存訓練是第二炮兵部隊特有的一個重要作戰環節,生活環境差、待機時間長、訓練難度大。該旅在對抗演練中按照實戰標準查找傳統飲食保障的不足:坑道駐訓生火做飯,易被“敵”通過熱源偵測發現;長期吃壓縮干糧,易因維生素缺乏導致疾病,降低戰場生存能力。為此,他們通過實驗檢測和科學論證,出臺了《密閉條件下飲食保障細則》。
記者在這份《細則》上看到,陣地餐并沒有片面追求色香味,而是一切服從于密閉環境中最困難條件下的作戰生存需要。晚餐時間,坑道內不統一開飯,參訓官兵誰先訓練完誰到就餐點,端上一碗紅薯稀飯就可以吃。在就餐點墻壁上,張貼了一張食物清單:彩甜椒、大白菜、胡蘿卜、紅薯等。軍需科肖助理介紹,平時可以吃熟的,打起仗來直接吃生的。
密閉生存訓練第8天,駐訓官兵接到命令沖出地下陣地,火速向發射陣地挺進,順利完成模擬實彈發射任務。
第二炮兵某旅機動演練檢驗野戰生存能力
邊跑邊打,全天埋鍋難造飯
■董志文 本報特約記者 馮金源
4月下旬一天清晨,一顆綠色信號彈騰空而起,第二炮兵某旅發射三營官兵全副武裝徒步挺進深山發射陣地。記者發現,此次機動演練該旅取消了后勤保障組,擺脫輜重負擔,官兵兩天徒步行軍每人僅發放1公斤大米。
中午時分,發射三營營長周游國向已經徒步奔襲了20公里的官兵下達命令:“原地休息,開始野炊。”在荒山野嶺要把生米做成熟飯,讓不少新戰士犯了難,有的把米飯煮得糊成了一團,有的找來野菜卻不知如何跟大米搭配下鍋,不少官兵嚼著半生不熟的飯粒下肚。“火箭兵作戰講究突然性,走、打、吃、住、藏5種本領中,每一種都與隱蔽有關系。”周營長解釋說,這次取消后勤保障,就是要讓官兵從集中就餐變為分散做飯,減少暴露可能。
翻山越嶺,涉水渡河。經過一天的強行軍官兵早已饑腸轆轆。記者在晚餐現場看到,有了中午埋鍋造飯的經驗,官兵手中的晚餐種類明顯豐富多了,野蔥拌飯,薺菜米粥……正當野營地飄出飯香時,突然一陣刺耳的警報聲響起:大批“敵人”正向宿營地隱蔽機動。
“停止野炊,火速轉移!”周營長一聲令下,大家快速集結,向密林深處轉移。不少官兵一邊奔跑,一邊抓起飯菜就往嘴里塞。“這樣能受得了嗎?”記者問邊跑邊吃的上士彭雷。“人是鐵,飯是鋼,后面的訓練更緊張,不填飽肚子肯定頂不住。”彭雷說。
穿越染毒區、規避偵察衛星……官兵到達深山陣地時,炊事人員在宿營地找到一處避風點埋鍋造飯,縷縷炊煙剛剛升起,便引來“炮擊”。導調組裁決:部隊目標暴露,快速轉入陣地進行封閉生存訓練。
進入陣地,等待饑腸轆轆的官兵的晚餐,是一包野戰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