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前的朱令L
閱讀提示 | 1994年冬、1995年春,兩次攝入致死劑量的重金屬鉈(音同它)鹽,讓清華大學學生朱令幾乎變成植物人。北京警方基本確認系人為投毒所致,但因事發兩月后才接案,證據滅失。案發19年后仍懸而未破。
近日,朱令父親吳承之稱,曾有政協委員就朱令事件提出抓緊破案的提案,公安部辦公廳對此提案的復函中稱,案件已于1998年8月結辦,并妥善回復了當事人家屬。但朱令父親稱,時至今日,公安機關并未告知朱家此案已結。朱家曾提出關于此案的信息公開申請,亦遭到拒絕。
警方
回復政協委員“此案已結”
朱令鉈中毒事件發生后,“誰是投毒者”一直是輿論焦點,然而19年來,投毒案始終懸而未破。
朱令父親吳承之稱,這些年中,雖不斷追問,但公安部門的回復一直都是“正在調查中”。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朋友那看到了公安部辦公廳關于一份政協提案的回復函(2007年9月17日發)。政協十屆五次會議召開之際,曾有政協委員上交有關朱令的提案,希望抓緊破案并妥善處理。
復函中稱,經警方工作,排除了朱令自殺和誤食鉈鹽的可能性,基本確認系人為投毒所致,但由于事發兩個月后才報案,證據已經滅失,案件終未偵破。
復函中稱,1997年10月23日,北京市政法委組織召開市高級人民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三長會議”。會議認為,鑒于直接證據不足,案件繼續偵查難度大……經市公安局將辦理情況逐級上報,1998年8月25日,市局文保處結辦此案,并妥善答復了當事人家屬。
“沒有人告訴過我這個案子早就結了,如果不是看到白紙黑字,可能到現在還被蒙在鼓里。”吳承之說。
家屬
申請案件信息公開被拒絕
2008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5月12日,吳承之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要求公開朱令急性鉈中毒案偵辦過程和結果的申請,并于當日被受理。
當年5月30日,市公安局以“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不予公開的其他情形”為由,對此申請發出“政府信息不予公開告知書”。
吳承之認為,作為朱令家屬,他們有對案件情況的知情權。但此后,他們行政復議要求亦未獲得支持。
吳承之稱,他們并不愿為此而放棄,“我無法了解不予公開的原因,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爭取案件偵辦和結果的信息公開,是我們現在最大的心愿。”
“說不清我們是怎么挺過來的,也許是因為朱令的不放棄,或是對追求事件結果的執著。”吳承之說。
今年4月17日,在“幫助朱令基金會(海外)”的指導下,朱令之母朱明新開通了網銀,當晚,她告知基金會工作人員,“辦好網銀后,收到太多匯款短信,現已匯入13.7萬余元。有這么多善良的好心人關心幫助我們,很感動,謝謝大家!”
另一當事人
“等待真相水落石出”
“去去醉吟高臥,獨唱何須和。笑罵由人。”4月18日11時,一個曾被朱令同寢室同學使用過的論壇ID在“天涯論壇”中發出新帖,帖子中稱,“這么多年,和很多人一樣,等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截至次日22時30分,此帖點擊量超過91萬次,回復近萬條。
據此前媒體報道稱,該論壇ID曾在朱令鉈中毒事件發生后,先后兩次發布關于此事件的聲明,此ID為朱令同寢室同學孫某使用,孫某家人確認,該ID確為女兒所用。
在事件聲明中,孫某回憶,“1997年4月2日,在即將畢業的前夕,我突然被公安局14處從實驗室帶走訊問,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要求我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樣的紙上簽名。”在審訊了她之后,公安機關曾于當年四五月間找她的舍友們了解情況。
但新京報記者未能聯系上曾使用過該ID的孫某。
1973年11月 朱令生于北京。1992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和儀器分析專業。
1994年12月8日 朱令開始大把掉頭發。其后三天,腹痛加劇。
1995年約3月 朱令中毒后昏迷多日,幾近植物人。
1995年3月 學校出示學生接觸化學藥品的清單,肯定朱令并無鉈鹽接觸史。此事被記入病歷。
1995年4月10日 朱令病癥被同學翻譯成英文,發到互聯網緊急求助。一周內,世界各地的醫生、專家的回郵達1500封。統計結果是,30%的回復認為病人是“鉈”中毒。
1995年4月28日 協和醫院用普魯士藍化學劑排毒,一個月后朱令體內鉈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癥狀消失,而嚴重的后遺癥將和她相伴終生。
1995年4月28日 北京職業病防治所實驗室負責人陳震陽確定,朱令是鉈中毒,且體內鉈超過致死量。陳震陽認為,如此大的劑量不是自殺,就是他殺,且兇手肯定是兩次投毒。
1995年4月底 協和醫院認為朱令是二次中毒。同年5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14處和清華大學派出所受命立案。
1995年5月 朱令經治療后得救。但肌體嚴重受損,并因輸血感染丙型肝炎,此后生活不能自理。
1997年4月2日 畢業前夕,朱令同宿舍同學孫某被公安局14處從實驗室帶走訊問,但其后沒有下文。L
朱令事件時間表
新華網:
輿論呼吁及時澄清
“朱令案”傳聞
復旦研究生投毒案讓沉寂已久的清華大學朱令案再度成為坊間的熱門話題。1994年,清華大學化學系女生朱令離奇發病,被證實為稀有的“鉈中毒”,中毒導致她全身癱瘓。警方曾鎖定兇手就在朱令的“身邊”,但最終此案不了了之。
近20年來,有關“誰是兇手”的各種猜測和傳說,坊間從來沒有間斷過,尤其是朱令的室友孫某,一直被認為是主要嫌疑人。今年4月18日,在復旦投毒案的風口浪尖上,孫某在網上發帖自證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將真兇繩之以法。”這一言論再加上其不普通的家庭背景,加劇了種種傳言的散播。
隨后,此案也引起陳坤、姚晨、范冰冰、李冰冰、水木年華盧庚戌等明星的注意,他們紛紛轉發微博試圖讓網民更多關注朱令案,也希望網民能夠捐款幫助朱令。
近20年來面對此案的種種傳言,甚至是直指司法不公的傳言,警方并沒有及時予以澄清。目前這種“全民福爾摩斯”式的以訛傳訛,無論對于受害者朱令,還是“嫌疑人”孫某,都是不公平的。
輿論認為警方有責任、有義務向公眾澄清并及時回應:朱令案到目前為止十九年懸而未決的局面,究竟是何原因?警方當時掌握了哪些證據?案子卡在哪里?當初警方那些“只剩一層窗戶紙了”的表態是否屬實,又指向哪個嫌疑人?對朱令家屬的詢問乃至申請信息公開,究竟為何搪塞、不予告知?玄之又玄的所謂“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不予公開的其他情形”具體指的是什么?特別是公眾質疑的,當年本案有沒有受到權力的不正當“干涉”?
網民“野水橫木”說,朱令案兇手沒有伏法,對公眾心理傷害大。投毒不聲不響進行,誰都可能中招。更何況現在的毒如果控制好量,可以讓人數月后死亡,制造自然死亡的假象。這讓很多人沒有安全感。所以兇手必須抓出來。這起惡性案件,赤裸裸展示了權貴的車輪如何碾過花季少女,讓小民們心寒。
還有輿論認為,對于司法來說,這確是悲哀的。沉寂已久的案件,并不是因為破獲而被再度關注,而是因另一起驚世駭俗的大學生投毒案而牽出,是對司法機構無能的一種諷刺。只有真相還給公眾,司法公信才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