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壁畫是怎么保存下來的呢?李奉先介紹,太平天國失敗后,李家雖回到原來的房子,然而對太平軍留下的這些“逆跡”,卻深感不安。他們無心欣賞這些美麗的壁畫。于是這些壁畫有的被刮去,有的被涂抹,有的被煙熏黑。
“但是他們沒想到,當年的破壞行為,到今天反而是一種無心的保護,恰好是這些石灰‘保護’了畫作,讓它們沒有受到歲月的侵蝕,在今天才重新綻放華彩。”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研究部主任張鐵寶說道。
墻上殘留著
太平天國的精美壁畫
走在堂子街,向周邊居民打聽太平天國壁畫藝術館,人們都不陌生,“再往前走,108號就是!”
因為還沒正式對外開放,108號大門緊閉,只是垂落的門扣偶爾隨風微動。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吳瞻的帶領下,我們進入參觀。
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古建筑,共有五進。一進大廳,八幅壁畫映入眼簾。它們和墻壁融為一體,立于東西兩側,仰視才能看清全貌。只見看似反映南京近郊春光的《云帶環山圖》、描摹燕子磯山水風景的《江天亭立圖》等幾幅山水風景畫氣勢恢宏;《孔雀牡丹圖》《柳蔭駿馬圖》《雙鹿靈芝圖》《鶴壽圖》等花鳥瑞獸圖則情態逼真。雖然歷經一百多年的滄桑,畫面有些部分脫落、褪色,顯得斑駁,但是壁畫大多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形態。據吳館長介紹,這些壁畫本沒有名字,現在留下的名字都是羅爾綱先生等人命名的。
八幅壁畫之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江防望樓圖》——江岸矗立著一座五層軍事望樓,望樓下戰船林立,戰旗飄飄……呈現出太平軍天京江防的主題,傅抱石先生曾贊譽其為“一幅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吳館長告訴我們,原本房屋的每一進都有壁畫,但是現在能看到的遺存除了大廳的八幅壁畫外,只有二進《鹿鶴同春圖》《鴛鴦荷花圖》《綬帶蟠桃圖》等八幅板畫,它們還都保持當時在宅子里的位置。
江寧方山發現
太平軍的“涂鴉畫”
我們在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藝術館還看到了當年在如意里和羅廊巷發現的壁畫。
1954年,南京市私立新寧中學在如意里44號和40號修校舍時發現了露天墻壁上有被石灰粉飾的畫跡,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接到報告后派工作人員前往調查,并請技工將表面石灰剝去,露出了5幅花鳥壁畫。畫面生動逼真,連著名畫家陳之佛、傅抱石都嘖嘖稱奇。
如意里一帶,是官僚住宅區,明朝做官的人都聚居在那里,因此有不少高大的建筑。據口碑資料說,居民早年并沒有見過墻上有畫,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墻壁露天了,經過風吹日曬,才從粉刷石灰層的破縫里發現這五幅壁畫。
因為有堂子街、如意里兩處發現,等到羅廊巷壁畫發現時,居民們也有了經驗。1955年10月,南京市建鄴區侯家橋派出所一名戶籍員調查戶口時注意到羅廊巷17號正廳右側的墻壁上石灰剝落之處隱約有朱紅斑點,因為他和居民們都參觀過相距很近的堂子街壁畫,他們就聯想到此處是否也有被涂蓋的太平天國壁畫呢?大家很興奮地把表層石灰剝去一小塊,露出了有葉狀的圖案,一共發現了9幅壁畫,但都損毀嚴重。今天藝術館內只能看到一幅南京羅廊巷壁畫《松鶴圖》。
據吳館長介紹,除了上述三個地方外,黃泥崗、竺橋、江寧方山也都發現過太平天國壁畫,但因拆遷、環境等原因,大部分壁畫都沒有保存下來。
江寧方山下樂村是遺址之中唯一不在市區的。據史料記載,發現時共有三幅壁畫,但只有一幅《守城圖》比較清楚。圖中畫了一座城池,上有三個門洞,城頭上有旗幟,旗幟上還有字,旗下有手持鐵叉的士兵守城,只是這些士兵都用鐵叉直接象形代替了。構圖簡單笨拙,可能是太平軍戰士駐防時隨手涂鴉所作。
吳館長介紹,除了南京以外,蘇州、宜興、金華、績溪等地還保存了一些太平天國壁畫。像安徽績溪的祠堂里有西游記故事圖,唐僧頭戴武士頭盔騎著馬,旁邊跟著三個徒弟,構圖雖然簡單,線條稚嫩,但是卻活靈活現。還有天神托著寶塔的壁畫,站在卷云上的天神,濃眉大眼,隆鼻大耳,不過人物比例有些失調,顯然是隨手勾勒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