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大行軍,長征道路上的艱苦卓絕為一個新的人民民主政權做了最偉大的奠基。在這次“歷史大行軍”中,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間結下了生死之交。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回顧張宗遜與彭德懷萬里長征期間的革命交往及戰斗歷程,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教益。
張宗遜,陜西渭南人,1908年生,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著名的秋收起義,任紅軍第四軍連長、第一方面軍十二軍三十六師師長、十二軍軍長等職。長征時,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第十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等職。抗戰時期,他任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八旅旅長,后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后,他先后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總后勤部部長等要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張宗遜與彭德懷在井岡山相識后,作為部將和主帥,曾一同浴血廣昌、奮戰湘江、鏖兵遵義城。從那時起,彭德懷有勇有謀、治軍有方、待人坦誠、剛正不阿的品格,一直讓張宗遜打心眼兒里佩服。
奮戰湘江
1934年10月17日,彭德懷奉命率紅三軍團,以紅四師為前鋒,趁大霧迷漫,渡過雩都河,向贛西南邊界攻擊前進,開始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此時,紅三軍團擔負著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和紅一軍團組成右左兩縱隊,為中央機關、軍委直屬單位組成的中央縱隊、軍委縱隊開路。紅三軍團出發不久,在信豐縣境內,便遭敵第一道封鎖線的阻擊。交戰中,紅四師師長洪超不幸犧牲。剛發兵即損失先鋒主將,令彭德懷心急如焚。四師任務這么重,選誰來挑這付擔子呢?彭德懷想到了在廣昌戰役中浴血奮戰的紅三軍團十四師師長張宗遜。經與軍團政委楊尚昆商量,他們聯名致電中央軍委,建議調張宗遜接任紅四師師長。
此時,張宗遜剛就任中央縱隊參謀長,在行軍途中接到調令,并要他立即徑直趕往紅三軍團報到。張宗遜快馬加鞭,于10月29日,在湘南汝城縣境內一個山崗前,追上了紅三軍團指揮部。張宗遜剛翻身下馬,彭德懷即開門見山地說道:“你來得正好,前邊是敵人第二道封鎖線;現在大家都看著三軍團,而軍團主要靠四師;我把軍團惟一的一個炮兵連配屬給你們;你們要周密組織,堅決打過去,為軍團開路。”隨即帶領張宗遜前往紅四師,把張宗遜介紹給紅四師的其他領導干部。當時紅四師的政委黃克誠主動向張宗遜介紹說:“四師是平江起義后由紅五軍改編成長起來的一支老部隊,能攻善守;以后打仗方面的事,請你負全責;我視力不好,尤其夜間什么也看不清,其它的事,我盡力多管,一定全力配合你。”張宗遜則謙虛地說:“我新來乍到,對情況不熟悉,大事主要靠你!”兩人坦誠相待,一見如故。
張宗遜聽取了師機關及各團主官的簡要匯報后,隨即帶領師指揮部人員和各團團長,到現場研究突破敵第二道封鎖線的打法,明確了各團的任務和相互配合的方法,當即把作戰方案報告了彭德懷,并得到彭的批準。經過周密準備,11月6日,戰斗發起后,進展異常順利。紅四師接連突破了敵人第二道、第三道封鎖線,并將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打開了一個大缺口,控制了十多公里寬的湘江江面,為后續部隊過江開辟了渡場。
由于紅四師等先遣部隊挺進得太快,在后邊跟進的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等后續部隊,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邊。彭德懷焦急萬分,多次致電中央軍委,催促加快行進速度,同時,命令張宗遜指揮各團搶占有利地形,接應后續部隊到達。直到三天后的11月27日,后續部隊才趕到渡場。但是,此時已喪失了順利渡江的良機。蔣介石已急令由湘粵桂黔四省二十多個師的兵力,組成“追剿軍”,從四面向渡場撲來,一場血戰隨即展開。
紅四師在敵人瘋狂進攻面前,激戰三晝夜,打退敵人多次輪番沖擊,成功地掩護中央縱隊和軍委縱隊安全地渡過了湘江,自己也付出了傷亡600余人的代價。彭德懷很有感慨地對張宗遜和黃克誠說:“你們打得很好,若不是你們頂住了敵人,后果不堪設想!我已向中央軍委提出,為你們請功。”張宗遜沉痛地說:“功不功無所謂,師參謀長杜中美、十團團長沈述清等好多好同志都犧牲在這里。如果后邊的部隊行動稍微快一點,我們也不至于付出這么大的代價。請你向上反映,盡快總結戰略指導上的教訓。”彭德懷聽后,重重地點了點頭。
鏖兵遵義
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后,中央軍委命令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繼續分為兩個縱隊,并肩向敵人兵力較弱的貴州北部地區進擊。張宗遜率紅四師仍然擔任先鋒,向西挺進,渡過烏江,于1935年1月7日,奪占了遵義城。彭德懷命令張宗遜率部在遵義城近郊擔任警戒,并就地休整。
蔣介石發現紅軍在遵義休整后,急令其在云貴川的部隊,向遵義開來。紅軍則在遵義會議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統帥部指揮下,采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主動撤出遵義,大步進退,迷惑敵人,創造戰機。經一個月的游動,有利的戰機終于出現。2月24日,紅軍進占貴北桐梓縣城后,偵知北起桐梓縣城南至遵義縱橫一百多里的地區內,僅有貴州軍閥王家烈所屬的三個團駐守,分散孤立,比較好打。毛澤東、周恩來等決定,由彭德懷統一指揮紅一、三軍團,發起遵義戰役,殲滅該敵。
回師遵義,只有途經婁山關的一條公路。婁山關及其附近地區,有敵一個團防守。于是,奪占婁山關,就成為這一戰的序幕。婁山關位于大婁山主峰西側,是連接川貴的咽喉,關口海拔1400米,一條逶迤的公路穿關口而過,向南下行八十里,即到遵義。紅軍只有先拿下婁山關,才能接近遵義城。2月25日,彭德懷決定,以一部兵力沿公路佯攻婁山關,命令張宗遜率第十團,從路的右側,穿越山林,向婁山關側后的制高點迂回。張宗遜率部經一晝夜攀山越嶺,終于繞到了婁山關側后,搶占了制高點。守敵發現可能被圍后,慌忙棄關向遵義潰逃。張宗遜率部緊追不舍,直追至遵義城下,為一、三軍團主力回師遵義,打開了通道。
2月27日,紅一、三軍團并肩攻打遵義城。戰役進行過程中,偵知蔣介石命令他的嫡系薛岳所屬的兩個師,從貴陽方向前來遵義增援解圍。彭德懷命令張宗遜率部立即攻占遵義城東南的老鴉山,隔斷守敵與援敵的聯系。張宗遜指揮突擊營,經反復爭奪,攻占了老鴉山制高點,并以積極的行動,保障兄弟部隊向援敵側后迂回,包圍了援敵。激戰一天,于2月28日夜,將援敵大部殲滅于老鴉山以南附近地區,同時,第二次攻占了遵義城。
在同敵人爭奪老鴉山的戰斗中,張宗遜被敵機關槍擊中,身負重傷,由于失血過多而昏迷。彭德懷得知后,親自調遣醫護人員全力搶救。張宗遜蘇醒后,彭德懷親切地對他說:“感謝閻王爺,又把你退回來了。撤離中央蘇區以來,軍團的重擔子,多半都轉壓在你的肩上,你挑得不錯;不過,也要吸取教訓,指揮作戰不要過于靠前,何必進到敵人機槍射程內?”張宗遜苦澀地笑著說:“本想盡力替你分擔點,可現在反而成了累贅。”彭德懷安慰張宗遜說:“你千萬不要這么想,我一定想辦法把你的傷治好,再一起戰斗。”在彭德懷的關照下,部隊抽調了五六個體魄強壯的戰士,用擔架抬著張宗遜行動,并派軍團最好的醫護人員跟隨護理。由于張宗遜的傷勢太重,體溫高熱持續不退。加之天天行軍打仗,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療。在一次敵機的空襲中,有兩個抬擔架的戰士,因掩護張宗遜而不幸犧牲。張宗遜心里很難受,自愧不僅不能親自指揮戰斗,反而造成戰友無謂的傷亡。于是,他向彭德懷提出自己離開部隊到醫院治傷。彭德懷報告毛澤東后,于4月上旬,安排張宗遜離開紅三軍團,到中央休養連治療。
彭德懷和張宗遜,在紅三軍團這個功勛卓著的部隊里,共同經歷了萬里長征途中戰斗最頻繁、最激烈的一百五十多個日日夜夜。兩人在作戰問題上雖也有過不同意見,但能坦然溝通,從未紅過臉。戰斗激烈的時候,彭德懷曾多次對人發脾氣,說粗話,但對張宗遜卻一直很客氣。張宗遜對彭德懷則堅決服從、勇挑重擔、處處維護、盡力分憂。現在兩人雖然暫時分開了,但彼此心中卻留下了深深的信任和友誼,為后來的合作共事奠定了堅實的情感基礎。相隔10多年后,解放戰爭時期的1947年夏,彭德懷出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兼政委時,舉薦張宗遜出任第一副司令;1950年秋,彭德懷赴朝鮮出任志愿軍司令兼政委時,舉薦張宗遜接替他出任第一野戰軍兼西北軍區代司令;1952年秋,彭德懷從朝鮮回國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后,又舉薦張宗遜出任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彭德懷和張宗遜在長期相處過程中,雖然一個為主帥,一個為部將,但兩人心中從無明顯的職級隔閡,都把對方視為親密戰友,相互信任,情同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