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爾曼具有猶太人血統,在東德長大,并成為德語世界最著名的地下歌手。1976年,一家鋼鐵工會邀請他到西德的科隆演出,那場萬人空巷的演唱會同時也在西德國營電視臺轉播,可謂史無前例。
跨越東西柏林的橋上,有一個展翅雄鷹的標志,這個標志代表著德國。看到這只老鷹時,畢爾曼感觸頗多,他覺得雄鷹一方面代表著德國輝煌的過去,另一方面也象征著因為分裂而無法展翅的德國。于是他唱出了這強烈的對比:
這首作品,對在場的年輕人來說實在太精彩了,畢爾曼激發了無數人重新思索關于兩德現況的問題。
其實,此時東德也產生了重要的變化。女作家沃爾芙(ChristaWolf)寫了一本書《卡珊卓拉》,在書中,沃爾芙將美蘇兩大強權在歐洲的對峙比作特洛伊戰爭,東德成了小亞細亞,西德則成了希臘聯軍;她并沒有單單批評美蘇任何一邊,而是指出當對峙向戰爭發展時,雙方都必須為此負責,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激起了在美蘇對峙底下受苦的人們的共鳴。
就這樣,德國統一問題,以一個新的面貌重新進入了公眾的討論中。
“迪斯尼樂園”
許多事件的匯集,令德國得以在特殊的時刻下統一:其一是蘇聯因無法維持而撤回了對東德政府的掌控,其二是東德政府面對民間1989年頻繁的示威抗議,其三是西德政府數十年來刻意壓制國內右翼言論,使鄰近的國家甚至是波蘭都認為德國是相對穩定守法、符合國際規范的,因此對德國統一也就逐漸接受了。
當時的西德政府,便利用了這個短暫的時間迅速完成了統一。現在看來,他們所用的方法相當愚昧而簡化:兩德并不是簽署了什么公約而漸進合并,而是西德給了東德各省地方政府合法加入聯邦的機會,這個政策認定,加入聯邦即刻起,1949年以來所有東德的法律、政策都失效,而同時給予西德人所擁有的所有權利。
這個倉促的解決方式造成了日后深遠的問題,雖然東德瞬間脫離了華約陣營,擺脫了冷戰的對峙和核武競賽,但同一時間,東歐的經濟也崩潰了,東歐各國開始直接向西德購買商品,這使東德的工業在數個月之內就發生了大蕭條,直到今天都尚未恢復。
事實上,真正統一的那一刻,并沒有激起愛國的狂熱,也無人高舉反霸權的大旗,人們大都冷靜低調地面對事實,盡管仍然不時會激起怨恨。
西德人在統一前看到東德頻繁的和平示威,便認為東德人渴求民主自由,統一后卻看到東德人瘋狂的購物而對政治冷淡。統一后首次大選,新成立的德國共產黨在東德的得票率約25%,這對西德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東德人為什么依然有很多人支持共產黨呢?這是東德人感到自己被西德殖民、面對西德人的驕傲自大、被當成次等公民對待所引起的反應。
另一方面,西德人也有怨恨。一個腦筋動得快的西德商人買下前東德首腦昂納克的別墅,同時買來了部分的柏林墻磚將別墅包圍起來,聘請前東德的秘密警察駐守,招攬游客,人們可以在里頭用夸張的匯率兌換、空無一物的商店、隨身跟隨著國家安全局的密探等等,像是套裝行程一樣全在一個禮拜之內讓你體驗東德的生活。
西德一家電視臺做了一項不懷好意的民調,問西德受訪者支不支持以這個游樂園的模式把整個東德變成一個巨型的“迪士尼樂園”,反正東德人這么喜歡社會主義,同時又繼續投票給共產黨,他們一定會很喜歡生活在那里,結果居然有75%的西德受訪者覺得這是個好點子!
這就是統一的美夢,但實際的情況則還要混亂、復雜得多。雖然很多文章批評統一失敗、經濟衰退什么的,但人們依然繼續接受這個事實,因為日子還是要過下去。我認為這就是事實的真相,這也是比較理性的態度,因為東德和西德,本不是各自帶著民族主義的狂熱而忽然團結的。
所以,正如我想強調的,“世界上一個地方的歷史經驗,絕不能任意的直接套用到另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