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日,南京沙塘園7號一雜志社收到一個“郵包炸彈”,后經警方查明,這僅僅是個玩具(6月4日現代快報封7版曾報道)。虛驚一場后,南京玄武警方對此事進一步調查,當天晚上在上海找到寄件人柳某。柳某表示,這是他的公司回饋客戶的小禮品,共寄出了59個,對于造成恐慌他感到很意外。為此,柳某特意向受到驚擾的南京市民鄭重道歉,表示以后會避免此類事件發生。不過,由于柳某的行為擾亂了公共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警方以涉嫌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將其刑事拘留。就在柳某被刑拘的當天,他寄到北京的“郵包炸彈”再次惹禍,引發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的恐慌。
現代快報記者 陶維洲 劉旌 特約記者 楊維斌
“拆彈鬧鐘”發明者
曾告誡過“搗蛋鬼”們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款形象逼真的“拆彈鬧鐘”是2012年由一名美國人設計的,當時他預料到有人會將這個鬧鐘作為惡作劇的工具,所以他發表聲明,告誡各位“搗蛋鬼”,千萬不要把它帶到學校或者公司去,也不要帶著它去飛機場,否則會給自己惹來麻煩。
寄件人是誰
他暫住上海,是個玩創意的創業青年
沙塘園7號某雜志社收到“詐彈”事件發生后,玄武警方立即對郵件的寄送人展開調查。通過快遞公司,警方明確寄件人在上海,姓柳。6月3日晚上,在上海柳某的暫住地,民警將其抓獲。面對突然到來的民警,今年32歲的柳某一臉驚訝,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當民警說明來意后,他承認郵包是他寄的。
柳某大學畢業后,在上海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創意設計公司,平時主要做一些廣告創意,和媒體打交道比較多。六一兒童節前夕,柳某策劃了一次回饋客戶活動,他在網上購買了“玩具炸彈”,寄送給關系好的客戶,“這實際上是一個鬧鐘,除了外形和定時炸彈幾乎一模一樣外,沒有任何殺傷力。”柳某說。
其實,柳某將這個“詐彈”寄到南京也算是陰差陽錯。原來,他要回饋的客戶在上海工作,但他卻遺失了客戶的地址,于是便將“玩具炸彈”寄到了這位客戶所在單位的南京總部,并將收件人改為這家單位的負責人。沒成想,這家單位早已變更了地址,于是郵包被不知情的人打開,引發恐慌。
共寄了多少
59個“詐彈”分別發往上海北京南京
在柳某處,民警發現了大量的快遞單。柳某倒也不避諱,他解釋,這樣的“玩具炸彈”他一共寄出了59個。其中,51個在上海本地,7個寄送到北京,寄送到南京的只有1個。
柳某介紹,這款“玩具炸彈”的正式名稱叫做“拆彈鬧鐘”,是他通過網絡購買的,每個價值40多元。“它不僅是一款鬧鐘,還能讓人體驗拆彈的感覺。”民警介紹,根據“拆彈鬧鐘”的說明書介紹,按動上面的紅色按鈕,“拆彈鬧鐘”就開啟10秒倒計時,在這10秒鐘里,只有拔掉正確的線倒計時才會停止,否則就會“爆炸”,當然僅僅是發生爆炸的聲音。
還有誰“中招”
三聯生活周刊編輯部昨遭“詐”
柳某是6月2日將這些“禮物”寄出的,根據距離的遠近,寄送到上海的當天就送達了,南京是6月3日抵達的,北京的則可能是6月4日送達。雖然柳某態度很好,但民警依然大為緊張,“送達上海的沒有發生什么意外,那么北京會不會同樣引起恐慌?”6月4日,民警便和北京方面進行聯系,結果還是出事了。
6月4日下午,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王小峰在北京的編輯部內收到了柳某寄送的“拆彈鬧鐘”,由于看不清寄件人信息,他打開郵包后同樣被嚇了一跳,并報了警。北京警方出動30余名警力,疏散了雜志社所有人員,最后證明只是虛驚一場。
而當王小峰得知寄件人是柳某時,他也大呼自己這位好朋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他一個多星期前就跟我說過,說最近會給我寄一個他的作品,但我完全沒有想到是這么個玩意兒。”王小峰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起初認為可能是一件創意T恤或者什么小物件,沒想到是一個這么逼真的“炸彈”。“我聽說他被南京警方控制了,他可真是開了一個震驚全國的玩笑。”王小峰感嘆。
他會怎么樣
涉嫌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已被刑拘
6月4日下午,玄武警方以涉嫌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將柳某依法刑事拘留。
玄武警方表示,雖然柳某沒有主觀故意,但他作為成年人,應該預知這樣一個逼真的“拆彈鬧鐘”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而且他的行為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擾亂了公共秩序,所以警方以此罪名將其刑拘。
南京檢察機關相關人士介紹,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是《刑法修正案(三)》中新增的罪名,主要是指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他表示,這一罪名構罪的前提是,嫌疑人放出的虛假“信號”,足以使一般人信以為真,并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有些愚人節的騙局,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最終也沒造成什么后果,一般就不構罪了。”
該人士表示,目前來看,各地針對這種行為的處理辦法不盡相同,對一些情節不太嚴重的行為,有些地方的警方只做了行政處罰,不會作為刑事案件來處理。但南京發生的這起事件中,已導致好幾棟大樓的工作人員疏散,在這一范圍內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警方可能正是考慮到這一現實情況才會對嫌疑人進行刑拘。
對話
他向受到驚擾的市民道歉
6月4日上午,現代快報記者見到了寄件人柳某,這個青年人皮膚略黑,平頭,穿著T恤,充滿活力。不過,因為攤上了事,他顯得有些焦躁。
現代快報:你怎么會想到寄這樣一個東西?
柳某:我覺得這個東西做得很有創意,而且我準備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smart bomb”,正好和“拆彈鬧鐘”相對應。
現代快報:你有沒有想過它會造成收件人的恐慌?
柳某:應該不會,我寄給的人都是我的好朋友、客戶,之前我也通過郵件跟他們講過,雖然沒有明說是什么東西。而且,郵包里都有說明書,一看就知道這僅僅是個鬧鐘而已。
現代快報:但是現在影響已經造成了,你怎么解釋?
柳某:我承認,這件事在操作過程中我想得不夠周到。在此,我想通過你們向受到驚擾的市民道歉,對于我的郵件給大家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以后再操作此類事情, 我會盡量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提醒
別開“恐怖信息”的玩笑
現代快報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網絡上有不少類似“拆彈鬧鐘”的整蠱玩具出售,這些玩具大多形象逼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很容易引發人們的恐慌,也成為很多惡作劇人士的最愛。
“開這樣的玩笑可要注意了,如果把握不好度,很容易攤上‘大事’。”以上人士表示,對于類似恐怖信息這類的惡作劇,一定要慎之又慎。“比如你的朋友在逛街,你發條信息給他說有炸彈,他要是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其他人,商場可能會立刻采取相應措施,到時事態就不是你所能控制得了的了,最終你就很有可能構罪。”
當然,警方也表示,目前對這些形象逼真的“炸彈”玩具還沒有列入管制物品,不過警方提醒商家,如果明知有人買來用于犯罪活動,那么商家也要擔責。
另外,警方也提醒快遞公司,加強快遞物品的管理,對于此類形象逼真的“炸彈”,要充分預估到其投遞成功后可能引發的后果。
鏈接
“拆彈鬧鐘”曾在廣州犯事
其實,“拆彈鬧鐘”肇事已經不是頭一回。據媒體報道,今年3月25日,廣州東亞酒店內也曾發現疑似炸彈物,后經證實正是“拆彈鬧鐘”。
當時,一位住店的外籍人士購買了一個“拆彈鬧鐘”,將其放在房間內就出了門。前來打掃的工作人員誤以為是炸彈便報了警。當時警方出動了大量警力,并對該“炸彈”進行排爆,最終發現這僅僅是個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