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1日,中共中央根據全面內戰即將爆發的形勢,發出《關于練兵問題的指示》,指出:“各地必須抓緊練兵工作”,“練兵內容:軍事上練三大技術,練守城,練夜戰”。各解放區軍民積極響應號召,利用戰斗間隙,進行各種戰術、技術訓練,有效提高了野戰和攻堅能力。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反動集團悍然撕毀停戰協定,發動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群眾性的練兵運動被迫中止。12月24日,中央軍委再次發出《關于練兵和訓練干部的指示》,要求“在每一個戰役或戰斗結束后,干部戰士應本著團結與互助互學的精神,從指揮上、戰術上、技術上、各兵種協同上、各部門工作配合上,進行檢查和總結”。全軍各部隊遵照這一指示,采取群眾評議和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全面的經驗總結。這一方法后來發展為戰前在陣地上召開“諸葛亮會”,研究敵情,研究打法,成為人民解放軍軍事民主的重要內容之一。
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但由于部隊擴編,新成分增加,特別是補入大批從國民黨軍中解放過來的士兵,部隊在組織上、思想上、作風上存在許多不純的現象。為保持人民軍隊的本質,提高官兵對黨的土改政策的認識和戰斗積極性,全軍部隊普遍開展了新式整軍運動,開展新一輪的群眾性練兵運動,積累了豐富的打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作戰形式也開始由野戰向城市攻堅戰轉變。
志愿軍戰地大練兵——“冷槍戰”顯威鞏固陣地斗爭
1951年底,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取得了夏秋季防御作戰的勝利。“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被迫下令,“只能進行維持現防線所必需的小規模進攻,采取攻勢防御”。一時間,戰場形勢處于相對穩定的對峙局面。據此,志愿軍以陣地戰為主,加強和鞏固陣地,同時開展戰地大練兵。
9個月的鞏固陣地斗爭中,志愿軍依托有利陣地,遵照毛澤東主席提出的“零敲牛皮糖”“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原則,創造了許多成功的作戰形式。從1952年春季開始,志愿軍一線部隊組織優秀射手和炮手,以單槍、單炮、單輛坦克依托工事或采取游動方式,對敵軍前沿陣地及淺近縱深內的單個或小群目標進行狙擊作戰,以大量消耗敵有生力量,掩護部隊構筑陣地工事。由于它具有乘敵不備的突然性質,故稱之為“冷槍冷炮”活動。
為了有效地“打活靶”,志愿軍戰士們仔細研究敵人的活動規律,靈活選擇射擊位置,并事先構筑工事,進行嚴密偽裝,有效發揚火力,大量殺傷敵人,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狙擊手。僅1952年5月至8月,志愿軍的“冷槍冷炮”就斃傷敵1。3萬余人,打得敵人整天龜縮在工事里,不敢露頭,失去了在前沿陣地上的行動自由。這項活動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1964年全軍大比武——郭興福教學法風靡軍營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進入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建設的新時期,軍事訓練開始轉入正規化軌道,成為平時軍隊建設的中心任務。
從1953年起,全軍展開了以提高現代作戰能力為主的正規統一訓練。1963年12月24日,中央軍委訓練委員會主任葉劍英觀看了南京軍區某部副連長郭興福教學方法表演后,稱贊“大開腦筋,大開眼界”。27日,葉劍英向中央軍委寫出專題報告,建議在全軍推廣這種教學方法,并以郭興福的名字命名。中央軍委很快轉發了這一報告,全軍掀起了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運動。
1964年1月底,總參謀長羅瑞卿在南京軍區主持召開全軍訓練會議。會議就開展學習郭興福教學法作了部署,并號召全軍以優異成績參加大比武。
6月至8月間,全軍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大比武。大比武分18個區進行,多數為班以下課目。據不完全統計,共有33000余人、3318個單位參加了比武,評出3070名尖子個人、694個尖子單位。
鏈接
中央紅軍的第一支騎兵部隊
1935年10月初,由中央紅軍改編的陜甘支隊長征到達寧夏隆德縣。翻越六盤山后,紅軍遇到了一個新的對手——國民黨軍騎兵。聶榮臻曾回憶道:“十月七日,在青石嘴打了一仗。打的是東北軍何柱國的騎兵。當時,他們在村里休息,我和林彪、左權在山上拿著望遠鏡看得清清楚楚,他們把馬鞍子卸在地下在那里休息,根本不知道我們已經來到他們跟前。隨后,毛澤東同志也上了我們站的這個山頭。他叫把各個大隊的領導干部都召集起來,決定要消滅這股敵人。他親自命令一大隊和五大隊從兩側迂回兜擊,四大隊從正面突擊。”
按照作戰部署,紅軍3個大隊如猛虎撲食般撲下山去,迅速沖進村子里。敵人做夢也沒想到紅軍突然殺來,戰斗用了不到1小時就宣告結束,紅軍繳獲了敵人100余匹軍馬、10多輛馬車的子彈和軍衣。
10月19日,歷盡千辛萬苦的紅軍將士終于到達陜北吳起鎮。寧夏二馬(馬鴻逵、馬鴻賓)和毛炳文的騎兵一直尾追紅軍而來。根據毛澤東“決不能讓敵人進入邊區”的指示,彭德懷立即指揮發起吳起鎮戰役,擊潰敵軍4個騎兵團,又繳獲了200余匹戰馬。毛澤東緊握著彭德懷的手說:“步兵打騎兵,只有我們紅軍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啊!”
不久,中央紅軍利用繳獲的戰馬,組建了第一支騎兵部隊,原來的偵察連也改為騎兵偵察連。第一任騎兵偵察連連長便是日后在朝鮮戰場上大顯神威的“萬歲軍”——第38軍軍長梁興初。
淮海戰役中的“解放戰士”
新式整軍運動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以淮海戰役為例,在戰役的第三階段,從1948年12月16日到1949年1月5日的20天中,被解放軍包圍在陳官莊的國民黨軍杜聿明集團被斃傷、瓦解10萬多人,其中整排整連投降的就有14000余人,約等于兩個師的兵力,平均每天有700余人投誠。
許多國民黨軍士兵原本就是被“抓壯丁”的勞苦大眾,經過“訴苦教育”,他們提高了階級覺悟,立即掉轉槍口參加戰斗,連軍服也來不及換。為此,粟裕決定趕制10萬頂軍帽發給“解放戰士”,以便識別敵我。據統計,到淮海戰役最后階段,華東野戰軍部隊中的“解放戰士”達到總人數的80%。以致有人笑稱:在淮海戰場上,是“共產黨指揮的國民黨軍隊同國民黨軍隊作戰”。
歌唱英雄狙擊手的《冷槍戰》
志愿軍指戰員們在“冷槍冷炮”活動中,自己創作了一首名叫《冷槍戰》的歌曲。歌中唱道:“冷槍戰冷槍戰,冷槍戰打得敵膽寒。瞄得準打得穩,又機智又勇敢;一槍一個百發百中,只打得鬼子他不敢亂動彈。你也打來我也打,今天倆明天仨,加起了就是一個殲滅戰。大家開展冷槍戰,打得鬼子心膽寒;我們是英雄的狙擊手,我們是英雄的狙擊手,英雄的狙擊手守衛著英雄的山。”
本版文章參考文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資料選編》,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六十年大事記》,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