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国产_亚洲精品成人网_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啪啪_久久亚洲欧美

經濟導報    原創    山東    公司    金融    山東國資    智庫    鷹眼IPO    熱點    好品山東    證券    消費    樓市
社會新聞中心 - 歷史 - 1948年中共中央為何選擇《人民日報》為機關報?


1948年中共中央為何選擇《人民日報》為機關報?




歷史  加入時間:2013-6-20 9:02:25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今天的《人民日報》創刊于1948年6月15日,轉瞬間65年光陰閃過。經歷了陽光風雨、驚濤駭浪,《人民日報》的中共中央機關報特性日益鮮明,為世人所共知。

在解放戰爭硝煙初起,乃至戰火沖天,進入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時,中共中央在延安曾有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在國統區也辦有機關報性質的《新華日報》,都已經蔚成規模,為什么后來的中央機關報演變成了《人民日報》?

根據現在發現的檔案和史料,證明在1948年夏天乃至到年底,中央決策部門都有過考慮,是否調集當年的辦報人才,恢復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但是,環境變化了,原先的人員竟難以收攏。這樣,《人民日報》即成為黨中央機關報的首選。

抗戰勝利,《解放日報》骨干力量進軍東北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創刊于1941年5月16日的延安《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聚集了一批中共辦報人才。曾經擔任中共總書記的博古(秦邦憲)長期擔任社長。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中共中央作出戰略決策,“向南防御,向北發展”,迅速搶占冀熱遼(華北北部)和東北,電令正在趕往山東途中的林彪改道急赴東北。當時還有過將中共中央駐地遷往熱河或東北的動議。為此,延安解放日報(當時已經與新華社合為一體),派出新華社副社長吳文燾(建國后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等分別帶隊前往東北,其中包括后來比較知名的王揖、廖經天(后均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還有穆青等人。另有一些《解放日報》的編輯,如姜克夫、李銳等,也奉命前去東北,前者任《吉江日報》社長兼總編輯,后者去《冀熱遼日報》任社長。

這一走就是將近20人。一年多以后的1946年12月,《解放日報》總編輯余光生和“國統區新聞編輯部”主任高戈也去了東北。

這批干部到東北,為《東北日報》的創辦準備了條件。

還有一批《解放日報》的編輯,如楊永直、李千峰、邵紅葉、張沛、范元甄等,進入了晉察冀解放區。張沛后來也轉道去東北,是《東北日報》創刊時期的編委。

胡宗南進攻延安,《解放日報》停刊

1947年3月,國民黨胡宗南部進攻延安,《解放日報》于3月13日在延安出版了最后一期,編輯部即隨新華總社于3月14日撤至瓦窯堡繼續出報。因敵軍逼近,《解放日報》于3月27日停刊。從這天起,中共中央機關報出現了一年多的空白。相應的新聞職責,由新華社承擔。

《解放日報》停刊了,印刷機械大部分堅壁清野,原編輯人員一部分進入各新華分社,如采通部主任胡績偉轉任新華社西北前線分社社長,兼任《邊區群眾報》社長,此外還向該報調去了林朗和馬沛文。大部分人員歸入新華社系統,其中的張潮、劉衡等先后進入“口播部”,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新華社一分為二,一小部分由范長江帶領,隨黨中央轉戰陜北;大部分人員由社長廖承志帶領,向晉冀魯豫根據地轉移。

1947年7月,廖承志率隊到達晉冀魯豫區的涉縣西戌村,新華總社恢復工作。經歷了3個月的遠征,因解放日報的印刷設備沒有帶出,到西戌村后,先從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抽調一些小型機械,建立了一個只有10多人的小印廠。由于遠征,原先的報紙發行系統沒有了。新華總社的工作重點放在采集和發布新聞消息上,重在履行通訊社和廣播電臺的職能。

華北《人民日報》有條件成為“大黨報”

1948年春,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根據地合并為華北解放區,為創建華北人民政府和創辦“大黨報”創造了條件。這個“大黨報”,如毛澤東在當年3月7日給中央工委的電報所指:“應如延安《解放日報》那樣,是同時代表中央和華北局的報紙。”

全國最大的解放區——華北解放區人口近5000萬,處在各解放區的中央地域,軍事上相當穩固,足以抵御敵軍進攻。特別是原兩大根據地中央局機關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兩大報合并,人員有600多人,擁有良好的紙張供應、印刷和發行系統,創辦解放區發行量最大的大型日報已具備條件。

這兩家報紙都身兼新華社總分社職責,都同時辦過廣播電臺。特別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在1947年3月27日新華社總社撤出瓦窯堡之際,已成立“臨時新華總社”和“陜北廣播電臺接替臺”,使新華總社的新聞發布和廣播不停頓,不斷線,相應職能得到圓滿履行,領導和采編隊伍都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其工作視野,已經從一個戰略區的通訊社、黨報和廣播電臺,上升為全國性的。

即將成立的華北人民政府,即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的雛形,財政稅收系統逐漸完備,在財力上為創辦“大黨報”提供了條件。

再觀原《解放日報》,先不說印刷和發行條件,原編輯記者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已遠在東北,正在辦《東北日報》;一部分進入了新華總社;還有一部分進入《晉察冀日報》編輯部后,現在已經并入華北《人民日報》,如楊永直、邵紅葉等。

毛澤東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

1948年6月8日,華北中央局常委舉行第4次會議,討論辦“大黨報”的問題,再次確認《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并后誕生的“大黨報”定名為《人民日報》。會議討論了《人民日報》創刊號社論的主要內容,明確為:1、為什么要將晉冀魯豫、晉察冀兩大區合并為統一的華北解放區;2、華北解放區的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3、兩大解放區合并的好處;4華北解放區任務和工作方針。這篇社論由周揚(原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新任華北局宣傳部長)、張磐石(原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新任華北局宣傳部副部長)執筆。

華北局領導和人民日報負責人形成一致的意見,應該請毛澤東主席題寫新的報名,以示重視,表明與原《人民日報》的不同。因為晉冀魯豫《人民日報》1946年5月15日在邯鄲創刊時,編輯部請遠在延安的毛澤東題寫報頭。因時間來不及,就由自己的編輯動手應急,從各種毛澤東手書中集字而成“人民日報”四個字。這個集字報頭用了一個半月。毛澤東于6月間在延安題寫了從左向右的橫幅“人民日報”報頭,由薄一波帶到河北武安,編輯部美工再將這個親筆題詞刻成新報頭,并沿用下來。

現在,要創辦華北《人民日報》了,又是薄一波向來到西柏坡的毛澤東提出要求,請他題寫新的《人民日報》報頭。毛澤東在取消了訪問蘇聯的計劃后,于5月27日從阜平縣花山村來到平山西柏坡,與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會合。為新創辦的《人民日報》題寫報頭,是他來到西柏坡后不久即完成的題字之一。

毛澤東一連寫下4行“人民日報”共16個字,交給薄一波轉《人民日報》編輯部。題寫的時間應在6月8日到12日之間。

當時負責《人民日報》1版的編輯是27歲的何燕凌。他看到毛澤東將“人民日報”4行16個字寫在兩張大約16開大小的白色土紙上,原字寫得不大。對寫得比較滿意的字,毛澤東本人在一旁作了圈點。何燕凌在圈點的字中,選出“人民日報”四個字,有的放大一些,有的縮小一些,拼制成自左向右的橫排版式。這在當時文字豎排的情況下,是不多見的,與原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報頭則一致。

張磐石回憶,新的報頭題字在制版后送了幾份給毛澤東審閱。毛澤東在其中的一張上畫了圈,表示認可,說:“人民日報這四個字,兩頭兩個字要大一些,中間兩個字要小一點才好看。”

華北《人民日報》的報頭就這樣確定下來,這回報社的設備好多了,將毛澤東的手書制成了鉛版,這個報頭字體一直使用到今天。

1948年6月中旬,《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兩報負責人在里莊相會,組成新的編輯部。張磐石任社長兼總編輯,王亢之、袁勃、安崗任副總編輯。

6月15日,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的那天,排字房的領導買了酒菜,開了一個小型晚會來慶祝。創刊當日的《人民日報》4開2版,發行約4萬份。華北《人民日報》是華北局機關報,在實際工作中,又被賦予了中央機關報的職責。

1948年6月15日,被確定為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日,從那天起編排期號,一直延續到今天。




編輯: luyi
[山東財經網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經濟導報·山東財經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經濟導報·山東財經網。經濟導報·山東財經網與作品作者聯合聲明,任何組織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敬請注明出處和作者,違者必究!。凡本網注明來源非經濟導報·山東財經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信息,更好地服務讀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本網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持異議者應與原出處單位主張權利。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新聞推薦
 
·> 經導財評丨規范收費行為讓平臺經濟行穩致遠
·> 一周山東金融人事|17份行政許可公布,涉及工商銀行威海分行行長等
·> 低至0.01%!理財公司再掀“降費”潮
·> 一季度凈虧6.6億,小鵬汽車“押寶”AI智駕輔助
·> 出口額激增16.1%和15.2%!紡織魯企“出海”創新突圍
·> 山東金融管理部門聯合部署 推動一攬子金融政策措施落實落地
·> 2025年山東能源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推薦目錄公示
·> 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新規落地!市場反應如何?
Copyright @ 山東財經網   地址:濟南市濼源大街2號 大眾傳媒大廈F24

郵編:250014    電子郵箱:sdenews@126.com

備案號:魯ICP備09023866-44號 魯新網備案號:201000112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31-85196503 郵箱:sdene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