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聲一響,眾人慌忙躲避,只有國民黨元老張繼沖上去抱住刺客,張學良則一腳踢掉他的手槍。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當時擔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她對聞訊趕來的蔣介石斥責道:“蔣先生,你不叫兆銘(汪的本名)干就講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蔣漲紅了臉有口難辯。
何孟恒深受汪精衛信任,汪遇刺,他的司機第一時間驅車去接何。何回憶:“汪精衛被送上救護車時,雖然血肉模糊,但神志清醒。他用廣東話說:‘阿杰(何的小名),不要怕,我沒事,他們打不死我。’”
“河內刺汪”疑點重重
汪精衛第三次成為刺殺事件的主角,是1939年3月20日深夜。汪文惺夫婦這一次是現場親歷者。
1938年12月,汪精衛夫婦帶著汪文惺、何孟恒等人,從戰時陪都重慶出走,經昆明到越南河內。蔣介石派人給汪精衛送去護照,希望他遠去歐洲;同時又讓戴笠派出得力部下陳恭澍率人前往河內行刺。那天深夜,刺客從后墻爬入汪的寓所,沖上事先判定的汪的臥室,用斧頭劈開房門,向室內掃射。但最后打死的并非汪精衛,而是與他情同手足的秘書曾仲鳴。曾仲鳴是曾醒的十弟,其妻方君璧是方君瑛的十一妹。
這次海外行刺,國內有過很多報道,行動組組長陳恭澍也發表過長篇回憶錄。但各種描述出入極大,陳說行動組只向汪精衛開了三槍,而有史料卻說:“自動槍猛烈掃射,曾仲鳴身上中彈累累,連方君璧都中了四槍。”盡管對經過說法不一,但公認:刺客之所以失誤,是因為方君璧剛來河內,于是汪將自己的臥室讓出,才使他們當了替死鬼。
沒想到,這種“公認”遭到了汪文惺夫婦的斷然否定。
史料上說他們住的是“高朗街27號”,但何孟恒指出,他們住在高朗街25號與27號——是兩座相鄰、每層彼此相通的三層洋房。當年,汪精衛搬過幾個住處后來到這里,汪文惺與何孟恒也是在這座洋樓結的婚。兩位老人拿出他們畫的住房格局示意圖:兩套房屋的一樓和二樓都是客廳、飯廳,住著親戚、司機、衛士、廚師等十多人;27號三樓臨街的前房,是整個洋樓最整齊的一間,原打算當作新房,擺著新家具;后房住著孫中山已故助手朱執信的女兒和曾仲鳴夫婦的長子。25號三樓臨街的前房,是汪精衛夫婦的臥室,后房住著正度蜜月的汪文惺夫婦。
兩位老人說,汪精衛夫婦“從來沒有在27號三樓前房住過,搬進來后一直住25號三樓前房,從未搬動。汪精衛連寫文章都在自己臥室”。曾仲鳴夫婦住進來之前,27號三樓前房沒人住,只用來見客而已。
讓人不解的是,有史料記載,當時的刺殺行動組還租了街對面的樓房,從頂層用望遠鏡觀察。刺客從外面監視,是否看得見這臨街的是一左一右兩間房?二老回答:“這棟洋樓的前面沒有樓房,相鄰樓房是在右側,如果他們從那里觀察,只能從側面看見27號前面這間房。”
他們回憶:1939年3月20日晚,大家11點左右回房就寢。沒多會兒,就被“砰砰砰”的聲響驚醒。何孟恒起床走出房間,見汪精衛也正開門張望。何孟恒感覺不對,朝岳父輕聲說:“回房,不要出來,我去看看。”他把妻子也推進岳父岳母的房間。何孟恒沒穿鞋,走起路來無聲無息。他沿著樓梯往下走了幾步,“砰砰”聲又起,他確信無疑:是槍聲!往下望,見走廊燈亮著,二樓后面兩屋相通的門口忽然伸出一只手,摸索到墻上的電燈開關,一下把燈全關了。何孟恒一愣,馬上縮身回到25號前房岳父岳母的房間,關緊房門,四個人背靠墻壁坐在地下。屋外槍聲大作,夾雜著腳步聲、敲擊聲。何孟恒悄悄走近陽臺張望,看見對面十字路口街燈下有一人正向這邊跑來,他立刻閃避,以免被發現。一會兒,沒動靜了,何孟恒再出門探視。他推開27號前房的門,來到床邊,一伸手就摸到地上的一攤鮮血……
兩位老人后來拼合出事情的輪廓:“估計三四名刺客從后院翻墻進入,一名衛士聞聲出來看,遭到槍擊;另一個跟出來的隨從,俯身躲在汽車后面,也被掃射;刺客上二樓,用手電照到有人出房門關電燈,立即就是一排槍;三樓曾仲鳴和朱執信的女兒出來看,刺客已逼近,他們急忙一起退進前房(即曾仲鳴夫婦住的房間),鎖上房門。刺客用利斧將門扇劈開一個洞,把槍伸進去掃射。朱執信的女兒蜷在門側死角,逃過一劫,子彈都打在了曾、方身上。刺客原路撤離,丟下膠鞋、手套和兩排未用過的子彈。”
當時,汪精衛的衛士并沒有武器。何孟恒解釋說:當時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法國當局說,除了法國人,誰都不允許有槍。
曾仲鳴代汪精衛而死,這件事對汪的震撼很大。曾一直稱汪精衛為“四哥”,兩人亦師亦友。他16歲隨汪精衛赴法國留學,在國民黨四大被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后擔任過行政院秘書長、鐵道部次長、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副秘書長等職。
何孟恒說,很多問題難以解釋:“國民黨一號人物派人出國暗殺二號人物,任務非同小可,應該志在必得。派來的據說是復興社的高手,潛伏、監視多日,卻組織得一塌糊涂,破綻百出。他們買了汽車在門口過去過來地觀察,卻根本沒有弄清我們各人的住處,連我們不只住在27號都一無所知。”
五子女的下落
汪文惺夫婦訂正了汪精衛五個子女的準確信息,以廓清時下種種失真的傳言:
長子汪文嬰,1913年出生。曾留德學習政治經濟,后在汪政權軍事委員會第三廳擔任軍需處長。現居美國加州。
長女汪文惺,1914年出生。早年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學習,曾在香港小學任教多年。退休后定居美國新澤西。
次女汪文彬,1920年出生。曾任印度尼西亞政府醫藥部門高級主管,后在印尼隱居當修女。
三女汪文恂,1922年出生。早年為父親整理文稿,曾任香港大學教育系教授,2002年病故。
次子汪文悌,1928年出生。畢業于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在香港從事橋梁建筑,多次應邀回中國內地開展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