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日軍為何會答應倓虛的請求呢?雷鳳祥說:“當時日軍是將趙尚志當做‘無名佛’埋葬的,所謂‘無名佛’,漢語叫‘野鬼’(孤魂野鬼),侵略者不懷好意。日本人以為將趙尚志頭骨放廟里,能將趙尚志的魂靈鎮住,就應允了倓虛的請求。這種做法在歷史上曾經存在,大唐武則天時,就有把犯人當野鬼埋在廟里的習俗。”
不過,對倓虛保護趙尚志顱骨一事,目前存在爭議。后來,倓虛弟子整理的一本《影塵回憶錄》,記載了倓虛的主要活動經歷。依據這本回憶錄,人們發現,1942年趙尚志犧牲時,倓虛本人并不在吉林。這樣,他保護趙尚志頭骨的歷史,在“空間”上就不能成立了。
對此,雷鳳祥的看法是:倓虛反日,曾多次回東北,他保護趙尚志顱骨的可能性非常大。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不提此事,一是當時保護趙尚志顱骨是“高危”之事;另外,因趙尚志蒙冤一度被開除黨籍,直到1982年才平反昭雪,其歷史身份一直沒有明確說法,講究“機緣”的倓虛老法師自然回避了這段敏感的史實。
較之倓虛,另一個保護趙尚志顱骨的高僧名字則非常肯定。此人是倓虛弟子、長春護國寺第一任住持澍培,俗姓“包”,是朝陽黃土坎鄉人,距趙尚志老家不遠。
澍培威望很高,當時日本人成立佛教總會,澍培任副會長。當地居士講,趙尚志的顱骨最初被埋在護國寺的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等四座大殿中間。澍培圓寂前,囑咐弟子將趙尚志頭顱移到倓虛紀念塔旁。雷鳳祥說,如果不是這次“移位”,趙尚志的顱骨,還真就找不到了。“我認為,是倓虛與澍培聯手保護了趙尚志的顱骨。此外,還有一位叫釋果慈的僧人值得一提,是他提供了趙將軍顱骨在凈月潭埋葬地的準確線索。”
日本戰犯交待將軍顱骨下落
趙尚志顱骨的下落,是由謀害趙尚志的日本戰犯田井久二郎與東城政雄交待的。
日本戰敗后,東城正雄被關進撫順戰犯管理所,依然頑固不化。一次,他患了痢疾,不相信中國醫生,每天上廁所多達20次,有時來不及,就拉在褲子里。看守人員給他洗屎褲子,這位看守人員的親人是被日軍殺害的。得知此事后,東城政雄大受感動。1954年,他交待了殺害趙尚志的細節,但當時的記錄人員沒當回事,檔案人員也未將口供做進一步整理。關于趙尚志顱骨下落之謎的揭開,就延后了。
田井久二郎被關進撫順戰犯管理所后,發高燒,一查,原來是當年逛窯子患性病所致。當時,我們國家緊缺盤尼西林等特效藥,但為了挽救他的生命,還是盡量弄到藥給他治病。他備受感動,也交待了殺害趙尚志的歷史事實。
1987年,日本女學者川崎枝子聽說趙尚志的頭骨找不到了,便回國查資料。當時,田井久二郎已死,東城正雄還活著。東城與川崎說,趙尚志的頭骨埋在長春護國寺。1954年,東城就交待過此事,沒人注意。直到1987年,時隔33年后,東城第二次言及此事,才引起關注。
62年后,將軍顱骨重見天日
2004年6月1日,一位軍人走進了長春市中心的般若寺。這位軍人叫姜寶才,是沈陽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編導。在寺院,一位叫釋果慈的僧人告訴姜寶才,5月31日,寺院修繕圍墻時,幾個民工在后院北墻挖出了一個無名頭骨(周圍無其他身骨),將其轉埋到長春市遠郊凈月潭公園的山坡上了。
此時,姜寶才心中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可能就是趙尚志將軍失蹤62年的顱骨!于是,姜寶才將此事迅速告知了遠在哈爾濱的抗聯老戰士、原趙尚志的老部下、曾任黑龍江省長的陳雷及夫人。
2004年6月2日下午3點,在僧人釋果慈的引領下,李敏、姜寶才和趙尚志的外甥李龍、李明、《東北抗聯》攝制組李俊杰等人來到凈月潭公園,在一片遮天蔽日的松林中,終于找到了顱骨。說來也巧,趙尚志頭骨失蹤了62年,頭骨重見天日那天,恰好是“6月2日”。
雷鳳祥說,對趙尚志顱骨真偽的鑒定前后進行了三回,即“三階段鑒定”:
第一階段是“親屬內部鑒定”;
第二階段是黑龍江省內專家所做的“非官方鑒定”。古脊椎動物專家魏正一拿到這個顱骨,只看了一眼,就判斷說,這個顱骨至少埋了幾十年了,年齡在28歲至40歲之間。而且,左眼下骨頭的破損,正是當年趙尚志受槍傷留下的鐵證。黑龍江省公安廳的法醫看過顱骨后,當場就下了斷言:這人活了34歲!趙尚志犧牲時正好34歲。
第三階段是國家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所做的“國家權威鑒定”,。2004年12月17日,在北京公安大學的公安部第二研究所里,張繼宗、紀元兩位教授對趙尚志顱骨從人類學和顱相重合兩個角度鑒定。人類學鑒定的結果是:1、系入土50年以上的陳舊性骨骼;2、男性;3、年齡范圍在31歲至36歲間;4、身高160-163厘米之間;5:頭骨左側的骨質缺損,系死者生前骨骼損傷后病理改變所致……顱像重合鑒定的結果是,顱骨與趙尚志照片的標志線、標志點均能重合在標準范圍內。公安部專家認為此顱骨與趙尚志體貌特征(性別、年齡、身高、左眼下的傷痕及犧牲距今時間等)的有關文獻記載相符,與親屬和戰友們的回憶一致,因而出具確屬趙尚志將軍顱骨的證明。
歷盡艱辛,朝陽迎回將軍顱骨
顱骨找到了,安葬在哪里?
黑龍江方面認為,趙尚志生前的主要活動區域,在黑龍江,所以,應將趙尚志顱骨安葬在他生前戰斗過的地方。
雷鳳祥反駁說,趙尚志在家鄉朝陽也生活了12個年頭,而且將軍父母的墳塋在老家,游子漂泊在外,哪有不葉落歸根、魂歸故里的道理呢?
在這場激烈角逐中,朝陽并無必勝的把握。后來,有關方面提出這樣一種解決方案:趙尚志將軍的顱骨歸黑龍江,但故居、展覽館和塑像可以建在朝陽。雷鳳祥為此據理力爭,在一次決定趙尚志顱骨歸處的重要會議上,雷鳳祥聲震屋宇:“趙尚志將軍的顱骨必須回歸家鄉的土地,修建烈士陵園!否則,中國人民不會答應,全世界愛好和平的正義力量也不會贊成!”
雷鳳祥征詢意見,問誰有最終的決定權?得到的答復是:親屬可以拍板。于是,他便開始做趙尚志親屬的工作。一開始,趙尚志親屬間的意見不統一,但最后,趙尚志的妹妹趙尚文被朝陽方面的誠意所感動,說:“我同意回家鄉!”聞此言,雷鳳祥當場給趙尚文跪下,磕了三個頭。
2008年10月,以雷鳳祥為代表的朝陽有識之士,經巨大努力,將烈士的顱骨迎回故園。雷鳳祥說:“我們迎回的,不只是將軍的顱骨,更重要的,是迎回感天動地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