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沈瑋青)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目前中國經濟正受到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地方債務風險、影子銀行等隱患積累的挑戰,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在哪里?昨日,在博源基金會成立五周年學術論壇上,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再次呼吁,中國要從過去依靠投資變為依靠提高效率拉動經濟增長,而經濟轉型的唯一出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法制、規則基礎上競爭性的市場體系。
增長不靠投資而靠效率提高
吳敬璉表示,目前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流分析框架是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經濟分析框架,即將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劃分為出口、投資和消費。當出口和消費增速下滑,就只能靠投資來提振。但他認為這個框架在研究中長期的經濟增長時并不適合,應該用生產函數來作為理論框架較合適。
吳敬璉提到的生產函數是美國經濟學家索洛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決定產出的變量有四個,分別是土地、勞動力、資本,還有一個是“索洛余量A”,即全要素生產率。
吳敬璉表示,現代經濟增長主要的來源不是來自投資,而是來自效率的提高。中國經濟需要的是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一點雖然早在1995年時就已提出,但在“十五”計劃期間由于改革放慢,及人口紅利消退,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步伐減慢,造成了現在問題越來越嚴重。
“十二五”改革與預期有差距
此前,吳敬璉曾在多個場合公開呼吁打破體制障礙,深化改革。他曾表示,增長方式轉型已經提出近20年,至今未能取得顯著成效,問題在于體制性障礙未消。他昨天指出,“十五”計劃、“十一五”計劃完成得不好,與體制改革上沒有很大的進步有關;而雖然“十二五”期間加快了這一方面的改革,但還是跟原來的預想有很大的差距。
此前,由于國內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和巨額信貸拉動,部分項目能源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成本巨大,行政壟斷和權力的擴大還造成尋租現象并導致腐敗;而另一方面,盡管政府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民營企業仍難以進入電力、交通、環保等基礎設施領域,民間對于體制改革、政府松綁、打破國企壟斷的呼聲日益高漲。
進入今年以來,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的政府改革進程明顯加快,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多個場合提出要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
吳敬璉表示,過去二十年的經驗表明,要使得經濟增長的模式真正能夠改變,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的深化改革,建立法制、規則基礎上競爭性的市場體系。
■ 觀點交鋒
在昨天的論壇上,關于中國經濟未來能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家、名譽院長林毅夫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表達了不同的看法。林毅夫仍堅持他“每年8%增長潛力維持20年”的論斷,而劉世錦則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速將持續下降。
林毅夫 8%年增長潛力維持20年
林毅夫此前多次提出只要發展中國家合理利用“后發優勢”,即模仿和利用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那么經濟增長速度可以是發達國家的二到三倍。
他昨天表示,按照1990年不變價計算,中國2008年的人均收入水平,為美國當年的21%。從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東亞經濟體發展歷史來看,在其人均收入達到這一水平時,分別保持了20年年均經濟7.6%-9.2%不等的增速。
他據此認為,中國利用同樣的后發優勢,同樣有可以維持20年每年8%左右的增長潛力,但前提是需要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消除雙軌制帶來的弊端及腐敗的問題,還必須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以克服人口紅利過早消失造成的勞動力不足問題。
劉世錦 未來經濟增速將持續下降
劉世錦昨日以同樣的數據作為依據,表示上述東亞經濟體在達到人均GDP1.1萬國際元(即按照1990年不變價計算)水平后,普遍遭遇經濟增速明顯下滑。而中國預計2015年就將達到這一水平,因此他預測,中國經濟目前正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到一個中速增長期。
劉世錦預計今明兩年經濟增長率為7%-8%,2015年是在7%或者以下,2020年應該在6%左右。
劉世錦稱,林毅夫提出的“后發優勢”,后來者與先行者在縮短收入差距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這與經濟結構有很大的關系。
劉世錦認為,中國在工業化初期和中期的增速可以突飛猛進,一旦進入以服務業、消費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就將放慢發展速度。
■ 現場PK
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否需時間表
在昨日“人民幣可兌換進程和資本市場開放”分論壇上,對于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時間表,現場學者爭辯激烈。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表示,不同意加速資本項目自由化進程。而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則持相反意見。
據悉,在“十二五”規劃中已經寫入了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但并沒有給出明確時間表。一部分學者認為,這一目標在2020年左右可基本實現。但余永定昨日明確稱:“千萬不要說2020年人民幣完全可兌換,如果這樣做可能給自己置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他表示,在美聯儲宣布或將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金磚五國”的經濟受到重創。亞洲金融危機后,東南亞各地區也對當時沒有把資本市場管好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表示后悔。
“內憂外患使我對加速資本項目自由化步伐更有保留意見”,他說,“資本項目自由化是中國經濟改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我們過早把屏障拆了,以后哭也來不及。”
他的這一觀點秦曉并不贊同。他稱,自己很懷疑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漸進式進行的方式,因為到目前為止具體操作方案及開放范圍都沒有公布。“你(指余永定)不主張時間表,一定有一些隱含的假設,這個假設經過論證沒有?”
巴曙松也支持了秦曉的觀點。“沒有一定的時間約束,我估計再討論十年措詞還是積極穩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
■ 背景資料
博源基金會
博源基金會是成立于香港的民間智庫,以推動學術及政策研究為目標,著眼于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及國際關系領域內的中長期問題。
本版攝影 新京報記者 王叔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