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兒童院里年紀稍大的孩子,并沒因這一紙規定而熄滅參戰熱情,特別想參軍的毛岸英,就給斯大林、季米特洛夫寫了一封信,堅決請求從軍。他畢竟身份比較特殊,居然被破例批準了。
1942年的下半年,共產國際來了一個叫納努伊爾斯基的將軍,到國際兒童院,把毛岸英帶走了。毛岸英先上了一個軍事學校,不久又轉到很高級的伏龍芝軍事學院速成班。1944年,毛岸英從速成班畢業后,穿著軍裝到國際兒童院來。陳祖濤(當年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之子)他們看見毛岸英穿著漂亮的蘇聯軍裝,佩戴著中尉的軍銜,簡直羨慕得要死。
那時,蘇聯紅軍已經打出了蘇聯國界。由于毛岸英一再堅決要求到前線去,蘇聯方面就派了一位大校軍官,陪著(實際上是擔任保護)毛岸英到前線蘇軍作戰的各個戰場轉了轉,但依然沒有讓他參加戰斗。
張聞天和蘇聯前妻所生的孩子下落不明
電影《紅櫻桃》是由也曾留蘇的葉挺之子葉正明的兒子拍攝的,傳說電影主人公是根據朱德女兒朱敏的經歷為原型創作的,但和朱敏的實際經歷相差很大。
朱敏在蘇聯衛國戰爭前,和毛澤東的女兒李敏、羅亦農的兒子羅西北、原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王一飛的兒子王繼飛三個人一起來到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
他們到達以后,國際兒童院對他們做了非常仔細的身體檢查。當時發現朱敏患有肺病,一位老醫生建議把她送到蘇聯最好的肺病療養院進行治療。然而,朱敏剛到那里不久,蘇德戰爭就爆發了。德軍的閃擊戰一下就把那所療養院占領了,朱敏瞬間成了德國人的囚徒,被押送到科尼塞爾半島的勞動營當童工。
當被俘之際和在勞動營當勞工的歲月里,朱敏表現得很機警,始終沒有暴露自己是中共領袖后代的身份。朱敏后來回憶說:“盡管當時表現得挺有主見,一直沒有暴露自己,但確實嚇壞了!痹趪鉁S落于慘無人道的法西斯匪徒魔掌,這突如其來的險惡遭遇,還真沒有幾個人經歷過,更何況朱敏當時還是個不諳世故的孩子。
當時,在戰爭中失蹤的中共領袖的孩子:一個是朱敏,一個是張聞天和他的蘇聯前妻安娜·列昂尼多芙娜·戈爾彬斯卡婭生的孩子,他也是在療養院被德軍擄走的。陳祖濤回憶說:后來由聯共中央派出的一位高級軍官,在德占領區把朱敏和張聞天的孩子都找到了。因和軍隊和地方管理當局搭不上聯系,找不著接待部門,他們自己也擠不上順道的火車,只好徒步跋涉。
一天,他們在行進中遇到了德國飛機轟炸,人群為躲避轟炸四處逃散。待飛機飛走后,大校找到了朱敏,而張聞天的孩子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了。大校只好帶著朱敏一人回到兒童院,張聞天的孩子從此下落不明。
毛澤東決定向蘇聯派出年輕干部
1948年,毛澤東決定向蘇聯派出年輕干部,接受蘇聯的正規高等教育,培養自己的技術專家。
派遣工作由中共中央東北局具體負責,范圍限定在烈士子女或高級干部的子弟,共21個人。他們是李碩勛烈士之子李鵬,鄒韜奮之子鄒家華,謝子長烈士之子謝紹明,羅亦農烈士之子羅西北,葉挺之子葉正大、葉正明,肖勁光之子肖永定,王稼祥義子朱忠洪,高崗外甥江明,葉劍英之女葉楚梅,項英烈士之女項蘇云等。
1948年9月2日,21名同學登上了開往蘇聯的列車。謝紹明最年長,而且有工作經驗,被委任為黨支部書記。
到達蘇聯車站,大家驚喜地發現,迎接他們的是在延安保小時就在一起追逐打鬧的玩伴劉允斌、陳祖濤等人。如今,他們都已經長成氣宇軒昂的青年,就讀于莫斯科的大學。當天,21個人被蘇方接待人員送往距莫斯科300公里的伊萬諾沃。
給蘇共中央書記馬林科夫寫信反映困境
經過幾個月的突擊學習,1949年春天,留學生們被安排到當地的幾所學院學習。
四名女同學去了醫學院,李鵬、鄒家華、林漢雄等去了電工學院,謝紹明、任湘、江明等進入了紡織大學,葉正明等被安排到化工學院。
伊萬諾沃是一個小城市,只有幾所非綜合性、非重點院校。這些學校在名望和教學水平方面根本不能與莫斯科的學校相提并論。這一情況,與大家的期待相去甚遠。
同學們并不知道,當時蘇聯和國民黨政府之間還存在著外交關系。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斯大林不認為中國共產黨能夠取得勝利,因此在對華關系上是傾向國民黨的。為了顧及國民黨政權的利益,蘇方刻意淡化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因此,中國共產黨派遣的學生不能進入包括莫斯科在內的各大城市正規大學就讀。
時間一天天地飛逝。二十一個年輕人在勤奮學習的同時,心情陷入了深深的惶惑中。一方面,不能及時得到國內時局進展的消息;另一方面,蘇方似乎也漸漸忘記了他們的存在,對他們的境遇不再給予關注。進入蘇聯最高等學府深造的希望,似乎越來越渺茫了。
陳祖濤和劉允斌、張芝明3人聯名給蘇共中央書記馬林科夫寫信,反映中國留學生在伊萬諾沃遇到的困境。為了表明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信中還列了一張清單,將這21名同學的父母在中共的職務逐一做了介紹。很快這封信就有了回音,馬林科夫派蘇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科洛馬廖夫來調查此事。
1949年夏,劉少奇和高崗到蘇聯秘密訪問,向蘇方匯報了解放戰爭形勢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建國各項準備工作的進展。中國同志對形勢的樂觀判斷,徹底打消了蘇方的種種顧慮。學生們到莫斯科上學的問題終于得到解決。
蘇聯高校榮譽榜上有了中國留學生的名字
1949年9月1日,這批中國的留學生們全部免試進入自己所選擇的高等院校。通過勤奮努力,大家不僅克服了語言障礙,而且每個人的成績都名列前茅。蘇聯高校的榮譽榜上,第一次刻上了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留學生的名字。
作為年輕的人民政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派出的留學生,他們經歷了比后來者更多的曲折和磨礪。在管理這批留學生的過程中,我國教育部門逐漸積累了相應的工作經驗,與蘇聯同行在留學生管理工作上的配合也日臻完善。1948年派遣留蘇的21人,客觀上為后來的大規模派遣留學生工作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而他們的優異表現,也為后來者樹立了卓越的楷模。
除個別人中途因病回國外,1955至1956年期間,這批學生都以優異的成績結束了在蘇聯的學習,陸續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國。
時值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對于這批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技術專家,黨中央給予了高度重視。按照中央組織部最初的分配方案,這批大學畢業生將被安置在各大部委。然而在征求本人意見時,大家無一例外地要求到基層、到生產建設的第一線,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后來,在他們當中,有些人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有些人走上了行業領導職位,還有人則在基層崗位上默默無聞地耕耘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