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研究專家閻崇年認為,現在很多劇本編得有點過火,大家對戲說成分要注意分辨
6月29日下午,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現身中國移動全球通VIP大講堂,以“明清帝王”為題,讓一些深宮秘史再次在觀眾的眼前浮現。“許多電視劇我都沒看過,但聽別人說來,很多劇本編得有點過火。”閻崇年接受重慶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希望大家對影視劇中的很多戲說成分要注意分辨。
清帝大多死于“三高”
由于觀眾以女性居多,閻崇年將孝莊太后的故事放在了開頭。
閻崇年表示,在多部影視劇中,出現過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孝莊太后,對其是否下嫁多爾袞的故事被隨處“征用”。不過他認為這是“子虛烏有”。
按照閻崇年的說法,順治帝繼位是多種政治勢力復雜斗爭和相互妥協的結果,不是莊妃委身于多爾袞所取得的,“順治帝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只是尊稱,如同光緒帝稱慈禧太后為‘皇阿瑪’(皇父)一樣!”
閻崇年認為,有人說見過《太后下嫁詔》,但“此詔如果真有,必經辨認、登錄,多人過目,不會只一人看見”,并且當時作為清朝屬國,朝鮮的《李朝實錄》里,沒有“太后下嫁”詔諭的記載,而像這樣的大事,如有照例是應當詔諭屬國的,也會有記載的。
閻崇年還講到了“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其中最有力的爭奪者為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在斗爭甚為激烈的形勢下,經孝莊太后多方斡旋,使多爾袞的謀位之欲未能得逞,終由其子福臨繼位,也就是順治帝;此后她又全力輔佐福臨,對多爾袞施展謀略,軟硬兼施,既籠絡,又控制,鞏固了福臨的帝位。
“順治病終后,幼年的康熙繼位,她又輔佐康熙,授以治國安邦方略,當時的許多重大決策都與她的籌謀擘畫密不可分。”閻崇年認為,這才是孝莊總在電視劇中成為焦點的歷史原因之一。
此外,閻崇年還提出了皇太極之死以現代醫學來講是因為“三高”的問題。他認為,由于滿洲人在關外嚴寒時形成的飲食習慣入關后持續不變,造成多位清朝帝王因“三高”去世。
歷史有許多借鑒之處
在明朝部分,閻崇年肯定了朱元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功績,認為其保證了中華5000年文化的延續,但“他也生性猜疑,大興冤獄,誅殺忠臣,心狠手辣。”
不過,對于大將徐達,閻崇年則特別推崇。徐達攻城拔寨,統兵征戰,都是軍鋒之冠。最重要的是他不僅具有優異的軍事才能,而且具有許多優秀的品德。他嚴于律己,能與士卒同甘共苦,而且善待百姓、降兵。
盡管勞苦功高、地位顯赫,但徐達依然謙虛處世,從不居功自傲。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達畢竟在政治上忠誠不二,經濟上不貪不占,生活上十分檢點,沒有任何把柄可抓,從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運。
此外,閻崇年講起了明成祖朱棣。朱棣11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后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就連康熙都稱朱棣的時代為“遠邁漢唐”。
人物介紹
閻崇年,長期從事清史和滿學研究,是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歷史學家,享有北京市政府授予的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和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后多次到美國、日本、蒙古、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2004年起,閻崇年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述《清十二帝疑案》,講述清王朝296年的興衰榮辱,并成為讓《百家講壇》一炮而紅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