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
買糧并非供需不足 不會影響國際市場
隨著夏糧收獲即將結束,今年我國糧食產量有望再獲豐收。然而,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宗農產品今年以來持續呈現凈進口態勢,尤其是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全部轉為凈進口。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進口大豆預報到港832.28萬噸,創月度最高水平;1至4月稻谷和大米進口100萬噸,同比增83.6%。在國內糧食持續增產的情況下,為什么進口量還在不斷激增?中國大量進口農產品是否會造成國際糧價飛漲?就此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農業問題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程國強。
糧價倒掛導致進口激增
問:有媒體稱,我國糧食局進口去年全年超過了7000萬噸,是歷史上糧食進口量最多的一年,顯示出中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以下。請您分析一下為什么糧食進口不斷創出新高?
答:“糧食進口7000萬噸”這個說法并不準確,這涉及對糧食統計口徑的界定。因為它是分兩個方面來看的:一是谷物進口,我們通常所說的糧食主要是指谷物,去年進口量接近1400萬噸;二是大豆進口,作為油脂的大豆進口是5838萬噸,這兩個加起來才是7100萬噸。但是這里面有一個沒有達成共識的地方,就是大豆究竟是糧食還是油料,因為我國進口大豆主要是榨油用的油脂大豆,所以并不能把這兩者簡單地相加。
盡管如此,1400萬噸谷物確實是新世紀以來糧食進口量最高的。但是究其原因,卻不是國內糧食供需不足,需要從國外進口,是因價格的問題。由于國內糧食的價格高于國際價格,這就具備了糧食進口的商業條件。為什么?因為對于谷物市場,我國是可控制有管理的開放,糧食進口實施關稅配額管理,是有進口管理措施的,因此糧食很難隨便就能進來。但是因為是關稅配額管理,那么每一種糧食它都有一個對進口開放的口子,比如說小麥是970多萬噸,大米是532萬噸,玉米是720萬噸。只要在這個配額內進口的糧食都只有1%的低關稅,所以只要國外糧價低于國內價格,糧食貿易商覺得能夠掙錢就可以從國外進口。去年的進口本質不是糧食供需出現了問題,而是由于國內外的差價導致了進口的商業條件。
進口數量占比較小
問:我國糧食進口量的激增會導致國際糧價不斷飆升嗎?
答:對國際市場不會產生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大米,去年我國進口了232萬噸,只相當于國內大米產量的1.8%,而全球市場去年大米及稻谷貿易量是3572噸,我國進口只占到6.6%。相比之下,玉米、小麥的進口量的占比更小,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我國糧食進口對全球市場的影響有限。
考慮到環境保護以及要留一些良田好地給我們的子孫后代,我國必須明確今后糧食安全戰略目標。因此適度地進口糧食對國內和國際市場來說都不是壞事。像東南亞等一些發展中國家正處于農業的繁榮階段,加強和他們的國際農業合作,不僅可以增強我國糧食供應保障,也可以繁榮這些國家的農業經濟,對雙方來說是雙贏的。
利用境外農業資源難免
問:盡管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收,尚無近憂,但是從長遠考慮,您認為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構建起糧食安全戰略?
答:今年夏糧有可能繼續豐收,但是我們有一個不能改變的事實,就是我們13.6億人口吃飯問題,僅僅靠國內耕地和水資源顯然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目前中國土地資源自給率只有80%,只能滿足國內90%的谷物、油料等農產品消費需求。這意味著,我們不得不從國際市場進口國內10%的農產品需求,以彌補20%的耕地資源缺口。從戰略上看,今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進口國外農產品、利用境外農業資源將不可避免。
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應該建立一個結構戰略。即立足國內,全球供應,突出重點,有保有放,立足國內就是要立足于國內的農業資源及有限的水土資源,來確保我們的水稻和小麥的供給,這一點是不需要通過國際市場來解決的;全球供應指的是非口糧供應,對于像大豆、棉花,還有植物油等其它農產品,應該是要利用國外豐富的農業資源;突出重點就是我們要抓的是解決兩個結構問題,一個是我們的品種供需結構不平衡,另一個更重要是地區結構不平衡;有保有放就是我們應該對重點的口糧產品要力保,要確保國內供應,有放就是對那些非口糧的產品應該是能夠放開市場,能夠提高統籌國內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的能力。(周小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