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報7月3日一期刊文稱,日本陸上自衛隊人員高達14.8萬,由5個方面隊、13個師(包括1個坦克師)、若干旅(包括1個空降旅)以及若干中央直轄部隊組成。陸上自衛隊擁有逾千輛坦克,2000門火炮及火箭炮、近500架戰機及直升機。
文章說,第7坦克師是日本自衛隊中唯一的坦克部隊,被視為陸上自衛隊主要的突擊力量。它的任務是進行反攻,從側翼掩護步兵師等。坦克師下轄7個團(3個坦克團、1個摩托化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防空導彈團、1個后勤保障團)、3個營(情報營、工兵營、通信營)、兩個連(指揮連、陸航連),共有官兵近7000人,擁有如下武器:逾200輛坦克、逾200輛裝甲車、近70門野戰炮和火箭炮。坦克師駐扎在北海道,聽從自衛隊中規模最大、戰斗能力最強的“北部方面隊”調遣。除坦克師外,其他部隊也有裝甲設備列裝。每個步兵師都有一個坦克營,各配備60輛以內的坦克。
74式:中堅力量
文章指出,上世紀50年代自衛隊成立之初,美制武器占據了大半壁江山。然而,日本人自1954年便開始研制新型國產中型坦克,1962年,新的61式中型主戰坦克終于列裝自衛隊,總產量達560輛。
1962年,三菱重工繼續研制新的中型主戰坦克,當時的計劃是使以61式為主力的坦克部隊實力更為強大,而后完全將61式取而代之。經過7年的科研及試驗設計工作,1969年9月,最初的兩輛ST-B1坦克正式亮相,堪稱當時全球坦克制造業最新成就之集大成者。該型坦克于1975年投入批量生產并正式列裝,這便是大名鼎鼎的74式坦克,1975-1991年期間共生產了873輛。
74式坦克的所有零部件及系統都是日本自行研制的,只是使用的L7A3式105毫米火炮是由英國國防部技術研究所研制、維克斯有限公司生產的,自1978年開始由日本特許生產。
74式坦克的戰斗全重為38噸、最大時速53公里、最大公路行進距離300公里、乘員4人。由于底盤載重有限、發動機功率不大,所以不能采取歐美國家的慣常做法,即通過增強裝甲防護、配備更強大武器的方式來進行改進。74式目前仍是自衛隊裝甲坦克部隊的中堅力量,2010年時,仍有560輛列裝自衛隊。
90式:全球五強
自1976年起,為取代老舊的61式、74式坦克,三菱重工開始研制編號ST-C的坦克。德國軍火巨頭克虜伯馬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和克勞斯-馬費股份公司也參與了相關設計,所以1989年列裝的90式主戰坦克與德國的“豹”式坦克在外形上非常相似,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90式坦克配備的是萊茵冶金有限公司生產的120毫米滑膛炮。三菱電機為其開發的火控系統在全球享有盛譽。它使用的是三菱渦輪增壓中冷柴油機,最大功率1500馬力,最大公路時速70公里。
文章說,90式坦克于1992年開始投入批量生產,截至2010年1月1日,日本自衛隊共擁有341輛90式坦克。值得一提的是,與日本的大多數軍事開發項目類似,90式坦克的研究耗時漫長,批量生產進展緩慢,從而導致其單價是全球最高的。不過,各國軍事專家對90式倒是不吝夸獎,認為它完全能躋身世界五強。目前,90式坦克已經停產。
10式:博采眾長
2008年2月13日,日本高調展示了最新的10式主戰坦克,它博采各國坦克工業之長,采納了最新的坦克設計理念,并汲取了近年來局部沖突中的作戰經驗。它重44噸、乘員3人。主打武器是120毫米滑膛炮。最大時速70公里。
該坦克配備了C4I電子系統,集指揮、控制、電腦、通信、情報功能于一身,能在坦克之間自動完成信息數據交換,其火控系統能夠有效打擊小型移動目標,這一功能使它不僅在與擁有現代化主戰坦克的軍隊作戰時能表現出色,在打擊游擊隊時同樣游刃有余,眾所周知,后者的反坦克武器多為肩扛式火箭筒。日本媒體在報道新坦克時,大肆渲染的重點正是其反恐功能。
從其外觀不難窺見,10式坦克與全球坦克界的翹楚,即德國的“豹”-2A6、以色列的“梅卡瓦”MK-4非常相似,但其體積、重量倒是更接近俄式坦克。與本國的90式坦克相比,10式的武器、行進性能可謂旗鼓相當,但火控系統、電子設備更勝一籌,體積和重量則略為袖珍。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軍方當年對90式坦克的最大不滿正是其價格過高,每輛竟然要740萬美元,較美國的“艾布拉姆斯”貴了300萬美元,另一軟肋則是體積太大,難于通過鐵路運輸以及在國內公路上自主行進。所以,10式彌補了90式的短板,造價下降、體積變小,令各方都皆大歡喜。
2012年1月10日,10式坦克正式開始列裝自衛隊,它將逐步取代74式、與90式優勢互補。2010年,日本自衛隊以650萬美元的單價,訂購了13輛10式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