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蔣介石的好色,導致他得了性病。1919年7月26日,他在日記中寫道:“近日甚為淋病之苦,心生抑郁也。”事實上,到1921年他與陳潔如結婚時,尚為性病所苦,并且傳染給了陳潔如。陳潔如沒有生育,只領養了一個女孩,名叫陳瑤光。
禁煙、禁毒(鴉片)、戒酒,自是“新生活運動”必有之義。蔣介石“只喝白開水”之說,亦源于此時。
事實果真如此?請看這兩則史料。
史料來自2009年臺灣“國史館”編輯出版的《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此書將蔣經國與宋美齡之間往來電報的稿本影印出版,真實性無可置疑,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一封是在溪口的蔣經國1949年3月8日給在美國的宋美齡的電報,全文如下:
美國蔣夫人:
密。麻電拜悉。(一)張、吳來溪并未提及重要政治問題;(二)某方正在計劃作投降式之和平;(三)內部不久恐難免分裂;(四)某方積極發動李之正位運動,并要求父親出國;(五)江南軍紀不好,士氣不振,難作堅強之抵抗;(六)父親非至萬不得已,似不將離開溪口。再,父親所食用之奶粉與酒已用盡,請設法帶來若干。
兒經國敬稟。
對此電文的背景和提及的人物,略作解釋——
由于遼沈、淮海和平津戰役的接連失敗(平津戰役于1949年1月31日結束,當時蔣介石已經下野),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發布“引退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他攜長子蔣經國返回故里奉化溪口。
電文中的“張”指張治中,“吳”指吳忠信。張治中被李宗仁任命為和談代表,在赴北平參加和談前,和吳忠信于1949年3月3日去溪口面見蔣介石;“某方”即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國民黨桂系。
據布賴恩·克羅澤《蔣介石》傳,蔣介石對于和談并不以為然。張治中發電報要來溪口見他,他對蔣經國說,“他(張治中)來不來都無所謂”。——印證了“張、吳來溪并未提及重要政治問題”的電文內容;而張、吳此行,似亦帶有“某方”勸蔣介石出國之建議,令蔣介石極為反感,認為是逼他“亡命”海外。
蔣經國致宋美齡電報稿。
3天后,宋美齡從紐約復電,全文如下:
溪口。10140密。
經國鑒:
賀電(指1949年3月10日蔣經國等祝賀宋美齡50歲生日賀電)欣悉,望轉方良、緯國、靜宜。余未得在家共敘,希望不久即返,能與汝等及孫輩同樂也。再,父親食用所需之奶粉與酒即托便帶歸。倘需其他物品,希即電告。
美。真(十一日)。
——1948年底,蔣介石為了爭取美國對他的支持,再度派宋美齡前往美國,滯留至1950年才去臺灣與蔣介石會合。“方良”即蔣經國之妻蔣方良,“緯國”即蔣介石次子蔣緯國,“靜宜”即蔣緯國之妻石靜宜。
根據蔣經國與宋美齡之間的電報和其他史料,可以得出幾點結論:
首先,蔣介石喝酒。蔣介石在和宋美齡結婚前喝酒,否則沒有必要向陳潔如詛咒發誓地說以后不再喝酒。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后,也有喝酒事情發生。對此,宋美齡不僅知道,還給他買酒。
其次,蔣介石1949年第三次下野后住在溪口期間,不僅喝酒,而且可能是持續性地喝酒。否則,蔣經國不會因“父親食用所需的奶粉與酒已用盡”,讓宋美齡遠隔重洋“托便帶歸”。
最后,蔣介石雖然喝酒,但蔣家不想此事為外人所知,因而舍近求遠,讓宋美齡從美國捎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