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法律和政策上受到“和平憲法”等因素的制約,日本軍事力量冠名以“自衛隊”,但實質上卻是一支規模中等、軍費豐厚、裝備精良、技術先進、訓練水平較高的正規軍,早已成為亞洲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一。
近年來,根據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的變化以及美國的戰略調整,日本正在展開新一輪的整軍經武進程。日本的軍力發展有進一步加速邁向“國防正;奔败娛麓髧内呄。
一、日本的國防正;蛙娛麓髧羌兇鈨日䥺栴}嗎?
羅援:日本的國防正常化和軍事大國化絕非簡單而純粹的日本內政問題,內政僅是此問題的表象,它既牽涉到日本的外交和安保戰略,也關聯到東亞安全局勢乃至世界格局,說到底,它是日本近些年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縮影,是日本為謀求世界上的所謂“正常國家”地位和對等外交角色而采取的危險策略,它標志著日本突破“和平”憲法原則的戰略企圖。
從內政角度看,日本推進“國防正常化”建立在日本戰后對于侵略歷史未徹底完成“思想清算”,以及當前日本保守思潮、狹隘民族主義和錯誤歷史觀重新泛濫的現實之上;從對外戰略角度看,日本以所謂“自主防衛”和日美同盟為基礎的軍事部署帶有鮮明的冷戰思維、武力威懾特征和具體的遏制對象。錯誤的思維和戰略出發點決定了日本軍事力量的發展不僅會打破地區戰略平衡,而且會對地區和平與穩定構成負面影響。
二、日本為何急于修改剛剛出爐的《防衛計劃大綱》?
羅援:2010年《防衛計劃大綱》出臺后,國際局勢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是美國確定重返亞太的戰略后,東亞緊張局勢驟然加劇,加之日本國內政治加速右傾化,日本主動挑起“釣魚島爭端”,加速滑向軍事化大國化的危險道路。2012年底,右傾化嚴重的自民黨上臺執政,安倍內閣及安倍本人都以打破“戰后體制”,推動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為政治志向,并視國防正;癁閷崿F這一目標的關鍵路徑和主要手段。從這個角度說,完成于民主黨時代的2010年版《防衛計劃大綱》雖然和自民黨主流派意見并無根本性矛盾,但在擴軍力度、安保政策的主動性方面,安倍對其并不滿意,安倍內閣迫切希望在防衛政策上打下自己的“安倍烙印”,因此將修改防衛計劃大綱作為首要的,需要盡快完成的議程。
三、“武器出口三原則”修改后的終點止于何處?
羅援:照目前日本加速國防正常化和軍事大國化的趨勢來看,日本近些年來一直在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則”,不斷解禁武器出口。自2011年底日本野田政權以國際武器聯合開發為理由,實質性放寬武器出口三原則后,這一原則的約束性就有走向衰亡的征兆。對于現今旨在迅速提升防衛裝備質量,積極參與國際尖端武器研發利用的日本而言,作為過去日本“專守防衛”的國防政策基石之一的武器出口三原則無疑是一道絆腳石。因此,需要推出新的“法律解釋”和“例外情況”來繞過這一障礙。在日本繼續維持積極軍力擴張,而美國又容忍并支持這一舉動的前提下,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逐步被架空,乃至徹底名存實亡是可以被預見的。
四、為什么要修改“日美防衛合作指針”?
羅援: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關系與國防戰略的支柱,而防衛合作指針則從基本政策的高度協調雙方在軍事領域的合作。從日本的角度看,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修改是內外因兼具的。一方面,近些年,美國整體實力下滑,希望同盟國家配合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因此推動以重返亞太為特征的全球戰略重心調整,并視日本為美國在這一地區進行“戰略協作”,共同遏制中國的最有力伙伴;另一方面,日本謀求政治和軍事大國的企圖也越來越強烈,具有強烈的“借船出海”,借助美國在本地區的實力推進和戰力威懾來實現自身大國戰略目標,遏制中國的企圖。基于以上兩點,以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為契機,美日之間找到了彼此在防衛合作方面的新需求,雙方在修改防衛合作指針方面可謂“一拍即合”,有著共同的利益和考慮。
五、積極配合美國“空海一體戰”出于何因?
羅援:美國的“空海一體戰”目的在于維持美軍在現代戰爭中立體攻防、全面打擊的絕對優勢能力。從亞太區域來看,美國提出的“空海一體戰”的構想,主要戰略目標在于遏華和防華,而這與日本近些年的軍事防衛目標不謀而合,因此,配合美國“空海一體戰”與日本的軍事戰略并不沖突,日本配合這一戰略,與美軍進行積極防務合作,可以有效地緊追世界最先進軍力水準,強化日本的空防、海防能力,增強航空自衛隊與海上自衛隊的軍備與實戰能力。而這無疑有利于日本營造的“假象戰場前景”,即將來在日本的“西南防御線”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諏。
六、日本的涉釣(魚島)軍事動向說明了什么?
羅援:宏觀上來看,日本的涉釣軍事動向,說明日本現在以及未來軍事與安保方面的主要目標就是遏制中國,通過遏華保持并發展日本的軍事力量,為實現謀求軍事大國化的目標而制造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具體來說,日本已經有計劃性地建構起針對中國的“層次性防線”,由準軍事力量海上保安廳艦只頂在一線,自衛隊部署在二線以應對“中低烈度沖突”,駐日美軍部署在“最終防衛線”上確保對可能軍事對抗的介入。以軍事力量為后盾,逼迫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讓步是日本的主要策略之一,相信“除了強制力量別無他法”是安倍內閣的基本對華思路。
七、日本為何總不忘構筑防華安全包圍圈?
羅援:由于中國的崛起,日本在綜合國力和大國地位的競爭中形勢被中國逆轉,其“國家自尊”和民族主義情緒受到極大刺激,日本在“如何應對崛起的中國”方面沒有清晰和冷靜的認識。為了以排他性的,乃至敵對性的方式重新挽回大國地位,日本聲稱中國“對日本施壓”和制造地區威脅,并以此理由構筑防華包圍圈。毫無疑問,這種形式上毫無依據的主觀臆斷是一種別有用心的,為日本自身不可見光的私利而服務的惡意炒作,根本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虛假的國際輿論,造成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緊張的虛假狀態,從而為其宣揚遏制和防范中國的企圖造勢。
八、日本在沖繩部署導彈防御體系究竟意在何方?
羅援:一直以來,日本聲稱自己的反導防御體系主要應對的是“朝鮮半島的突發導彈襲擊”。但實際上,將“愛國者”3等先進反導系統部署在距離中國更近的沖繩一側,而非臨近朝鮮的日本海一側,日本的真實目標不言自明。日本認為,導彈是中國軍事威懾能力的主要構成部分,需要對其進行“重點防御”。因此從根本上來看,沖繩的導彈部署還是意在遏華和防華。
九、日本為何要探討成立日本版海軍陸戰隊(擁有海軍陸戰能力)?
羅援:日本通過“購島鬧劇”主動挑起“釣魚島爭端”,造成中日關系緊張,為其加速軍事大國化的目標提供了所謂的“充足”理由,現在又通過與美國的多次所謂“奪島”演習刻意加劇中日在釣魚島的沖突,日本版的海軍陸戰隊的討論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日本刻意渲染釣魚島爭端,將中國作為“假想敵”,虛擬所謂的“島嶼危機”,為其擴充海軍的軍事力量而制造理由。
新的防衛大綱和中期防均強調針對中國的“西南防御”的重要性,并且以防范“對島嶼的侵略”為主要政策目標之一。為了增強海洋軍事力量,控制島嶼和海洋通道,日本將“奪島”和“守島”作為重點實戰訓練目標。在此情況下,建立擁有兩棲作戰能力,能夠在與日本假想中的與中國的海上爭奪戰中起到“攻擊尖兵”作用的海軍陸戰隊就成為日本考慮的策略選項。
十、東海(第一島鏈)的突發“緊張事件”,究竟由誰挑起?
羅援:東海(第一島鏈)的突發“緊張事件”,美日是罪魁禍首。所謂東!暗谝粛u鏈”本身就是美日同盟為遏制中國而劃定的“地理防衛線”,具有明確的威脅與敵對意味。美國制定“重返亞太”戰略后,試圖利用同盟國日本作為馬前卒,維持美國在亞太區域的軍事存在;日本為實現自己的政治和軍事大國夢,也在時刻覬覦軍事力量的擴大和加強,美國的戰略改變為日本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日本在海洋上的權益擴張,特別是在離島和大陸架方面通過立法與實際控制手段,導致相關國家間海洋領土、權益競爭緊張,矛盾突出,這使得東海上的“突發事件”不時爆發。日本是事端的挑起者和壓力的施行者,而美國則成為日本背后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