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EP-3飛機的內部結構圖,上圖為飛機內各工作戰位。 [保存到相冊] |
電子情報收集飛機是特種作戰飛機的一種,主要用于對無線電信號進行收集、監聽、截獲和破譯,或進行電子干擾和電子壓制。據外國媒體披露,我國自本世紀初開始研制某型電子情報收集飛機,被外界稱為“高新工程8號”或簡稱為“高新8”飛機,該機可以為飛行方隊的指揮員提供有關敵方軍事力量戰術態勢的實時信息。還可以在公海海域為己方人員提供相關情報,機組人員可以通過對情報數據的分析確定偵察區域的戰術環境,并將相關信息盡快傳送到上級領導機關,以便各級決策者可以針對關鍵性的進展情況做出決策。如果說預警飛機是空中指揮所,那么電子情報飛機就是空中的“順風耳”和“千里眼”。
高新8號電子情報收集飛機的研制成功標志著中國在特種作戰飛機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具有指標性戰略意義,對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對抗美日對華的電子情報戰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該機即將裝備我航空兵部隊,對美日在亞太地區的重點目標進行不間斷電子偵察,必要時可對日本航空自衛隊飛機進行電子打擊和強電磁壓制。
2001年北京時間4月1日上午,美國海軍一架EP-3電子偵察機潛入我國南海海域上空活動。我國派出兩架殲-8II戰斗機對其進行跟蹤監視。隨后,美機突然向中方飛機轉向,其機頭和左翼與中方1架飛機相碰,致使中方飛機墜毀。美機于9時33分降落在海南島陵水機場。迫降的美國偵察機上的24人中,22人為海軍士兵、1人來自空軍、1人為海軍陸戰隊戰士。
中美撞機事件對中美關系造成了重大影響,而其反映的中美之間的電子偵察和反偵察斗爭更讓人深感震驚。事實上,美國的EP-3電子情報收集飛機常常從日本起飛,緊貼中國領海基線飛行,對中國沿海的軍事目標進行肆無忌憚的偵察。幾乎每天,在東海、黃海、南海上空中美之間都在上演激烈的電子情報戰。中國的戰斗機驅逐和監視美國偵察機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一開始,中國并沒有相關的技術能力對抗美軍的空中騷擾,但在外國媒體看來,中美撞機事件讓中國有機會研究和分析美國的最高機密。一些西方媒體曾經直接說到:中國對這架飛機的研究能力可能已使有關的技術機密泄露。這些外國媒體稱,這架被俘獲的飛機究竟能給中國提供多少寶貴的情報?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24名機組成員摧毀了機上多少信息。
當美軍飛機迫降中國機場后,機組成員毀掉了大部分機密資料;但是,另一些人則表示懷疑。一位熟悉EP-3的官員說,即使沒有軟件和文件,中國也可以從硬件中獲得有用的信息。他說:“他們應該有能力檢查所有天線,這樣就可以知道全部頻率。”此外,他們還能查出接收器的操作波段。而且,對飛機的仔細檢查還可能暴露美國使用的通信頻率。
另一種或許能對中國提供幫助的重要情報存在于相對容易檢查的調諧器。調諧器能夠跟蹤跳頻無線電頻率的變化,因而使EP-3的操控者聽到跳頻通信。但是,對調諧器進行的技術分析將揭露它們的“瞬時帶寬”,即調諧器能夠跟蹤的一系列頻率。掌握了這些數據,中方工程師就能設計出頻率超越這些調諧器的處理能力的無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