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先生的失敗,主要壞在兩個人身上”
張學良又給呂介紹了許多臺灣的情況。談了他對國民黨新老人物的看法。談到蔣家,張說:“現在蔣家的勢力過去了。”
以前我對蔣先生很尊敬,后來發現他有好些事很不地道,那時我們部隊不準招兵,可是他讓胡宗南招兵。他的手令我都看見了,還要胡宗南不要旁人知道,這樣哪行?我批評蔣先生的失敗,主要壞在兩個人身上,一個是戴笠,一個是何應欽。蔣先生要是放松點,把那些雜牌軍隊都接收過來,就不至于這樣了。
蔣夫人非常聰明,這個人很厲害,開始的時候,她很想當國民黨的主席。
蔣緯國這個人可沒多大作用,我跟他很熟,這個人有點神經不正常。你聽他說話,他連自己是誰的兒子都不知道。他本來有背景、有地位,要是神經正常何必這么做呢?
蔣孝武這個人還算有點出息,他相當聰明;章孝嚴是“外交部”的次長,這個人好厲害,很有能力;章孝慈,那個在學校教書的,沒有多大能力(指政治上)。
談到臺灣當局的核心人物李登輝與郝柏村時,張說:“我的看法,他倆能合作,臺灣不會出什么問題。李登輝是相當愛國的人,不像蔣家,自私自利,李是相當有頭腦的,決不會把國家破壞的;這個人我看不是臺獨,他是個學者,基督徒,我看他很尊重人,很會用人。郝柏村這個人好厲害,軍人對他非常崇拜,他腦子是反共的。”呂不同意張的觀點,當即指出:“李登輝是跟臺獨攪在一起的,表面上好像不那么反共,骨子里卻支持臺獨;郝柏村雖然堅決反共,但他主張祖國統一。”
“假設哪天用得著我,我愿意盡力”
張很關心祖國的統一。他說:“我看,大陸與臺灣將來統一是必然的。兩岸總不能這樣長期下去,中國總有一天會統一,這只是個時間問題。
“那么如何統一?臺灣說我是正統,大陸說我是正統,這個事情是最難解決的。”
呂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實行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政策。
張說:“那么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你不能說這個是‘中華民國’,那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你不能保存兩個中央政府,換句話說,臺灣不能還掛青天白日旗。大陸為什么就不能放棄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呢?”呂告訴他:“是兩種制度,政府不能搞兩個,臺灣是特別行政區。但是有一條,我們現在不能放棄武力收回臺灣這一手段。對臺灣人民來說,我們不想用武力,不過臺灣要是有外敵入侵,或是搞臺灣獨立,共產黨決不能坐視不管。若放棄了使用武力,豈不是束縛了自己手腳,給外來勢力、臺獨分子以可乘之機。”張將軍說:“這我能理解。不過,我認為武力沖突是最不好的,最好是中國人不傷害中國人。我跟郝柏村很熟,我知道臺灣的武力還是有的,當然空軍是不行的,但地面的武裝是有相當力量的。”“臺灣這么小,大陸那么大,大陸的軍隊真的打過來了,臺灣肯定頂不住,可是一場苦戰,雙方互有傷亡,都是中國人,真是冤枉。臺灣的經濟力量不小,要把它毀滅了是很可惜的。”呂說:“我們也不希望中國人自己相互殘殺,就等于你過去的主張———和平統一,振興中華。”
張將軍表示,愿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盡一點力量。他說:“我過去就是做這件事的。———我雖然90多歲了,但是天假之年,還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我很愿意盡力,我這不是為國民黨,也不是為共產黨,我是一個在野人。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愿為中國出力。我真是主張國家和平統一的,我不喜歡兩岸打起來。我很欣慰的是,現在海峽兩岸敵對的意思取消了,假使哪天用得著我,我愿意盡力。”
張將軍表示,他與李登輝私交不錯,都是基督徒,彼此可以講實話。他回臺灣后,要直接和李登輝講明在紐約與呂見面的情況,轉述“一國兩制”的政策。他說:“我不能替李做主,也做不了主。但可原原本本地把你們的意見告訴李。聽不聽在他。”
張問呂,對臺灣有什么話,他可以帶回去,呂說:“別的一時談不攏,但望早日實現‘三通’。”呂希望張今后在海峽兩岸多走走,常來常往,張表示贊同,說:“我也愿意跟大陸的中樞諸公認識認識,不但鄧小平,就是后繼的江澤民,我也想認識認識。也許將來兩方面有用得著我的地方。”
談話持續了兩個多小時。
紐約三次會晤,雖未免短暫、倉促,但張將軍與呂無所不談,涉獵頗多。臨分手時,張將軍依依不舍地告訴呂,他也許會去洛杉磯與美國總統布什見面,但他不能等,因為他有自己的安排。如果成行的話,希望在洛杉磯再次相聚。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張將軍未去與布什會面。6月25日,張將軍結束了105天的旅游探親,與夫人返回臺灣。不久,他托人給呂捎來口信:“因眼疾好轉,近日不會回大陸治病。”1992年11月30日,張學良又托其侄女張閭蘅帶信給呂:
正操弟惠鑒:
由美返臺,一切尚好,惟耳覺、視力大為退化,九一老人,能如此已知足矣。
請代向中樞諸公問候。
張學良再拜上
十一月三十日于臺北
(本文原注釋:當時李登輝剛上臺不久,其臺獨面目尚未敗露,他的兩面派手腕確實蒙蔽了一些人,張學良也不例外;加之又是李登輝上臺后批準張赴美探親,張有感恩之情,對李有好感。在對李登輝的看法上,張與呂還爭論了一番。在李登輝的臺獨面目進一步暴露后,張學良即離開臺灣赴美定居,并把房產賣掉,書籍送給東海大學,家具贈給親友。聲明永遠不回臺灣,但沒有放棄回大陸的念頭。人們談到張定居美國的原因:如氣候環境和老朋友們先后故去、其親屬大都在美國定居等,顯然是不全面的。他在臺灣生活了數十年,怎么一下就突然感到氣候不適合了?顯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