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皓
因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原董事長李長軒日前一審被判無期徒刑。而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在糧食儲運過程中的內幕與黑洞也被逐步揭開。
“如果不是李長軒被抓,我現在何至于這么慘。”來自中儲糧安陽直屬庫滑縣趙營庫點(下稱“趙營庫點”)的張順邦“抱怨”說。
趙營庫點雖然掛在中儲糧名下,實際上卻是張順邦和幾個朋友共同投資的民營糧庫。2010年前后,張順邦經人介紹,與李長軒的親戚張東杰搭上關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張順邦的生意因李長軒之興而興,又因李長軒的鋃鐺入獄而背上了沉重債務。如今,趙營庫點正走向倒閉的邊緣。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發現,張順邦及其趙營庫點的興衰沉浮背后,是中儲糧河南分公司長期存在的管理漏洞與違法亂紀現象。
眼紅利益建糧庫
成立于1999年的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前身為中儲糧鄭州分公司,負責中儲糧河南區域的所有糧食收儲工作。時任河南省糧食局巡視員的李長軒,成為該公司首任總經理,后擔任董事長,任期長達12年,直到2011年12月被中紀委“雙規”。
據新華社報道,李長軒案于今年6月底由鶴壁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長達57頁的判決書顯示,李長軒等人一方面與部分個體糧商、面粉生產企業等相互勾結,通過“轉圈糧”、“空轉糧”牟取不當利益。另一方面還幫助部分企業通過延長糧食儲存時間、晚提交拍賣等辦法,賺取國家的糧食保管費。
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承認,雖然中央于2006年將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確定為河南省的唯一收購主體,但由于當時的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直屬糧庫倉容有限,一些民營企業發現其中的利益門道后,一邊迅速自建糧庫,一邊四處托人,通過與李長軒等時任中儲糧河南分公司高層建立關系,拿到托市收購資格。
這位負責人說,在2006年以前,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內部雖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但尚不嚴重。2006年以后,隨著中央的糧食托市收購政策啟動,巨大的利益與操作空間,使得中儲糧河南分公司開始陷入內外部混亂的境地,再加上民營企業跟當時一些高層領導相互勾結,讓這種混亂一發不可收拾。
李長軒案件的卷宗顯示,為能夠納入“收儲企業名單”,賺取國家補貼和糧食保管費,很多企業和糧商紛紛向李長軒這位手中握有重權的“掌門人”公關,執行小麥托市收購的糧庫庫點增加到3500多個。
在進入糧食收儲領域前,先后辦過磚瓦廠、玉石廠等的張順邦,發現一些民營企業的錢“掙”得比自己輕松得多。這些從事糧食托市收購的企業,只需要建設一個糧庫,再四處托人跟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的一些高層領導吃喝幾回,就能在當地搞到一個糧食的托市收購資格。
“收糧食不需要自己掏錢,把糧食存到自己糧庫,國家還給撥錢。到哪兒找這么好的生意?”張順邦立即籌資300多萬元,與朋友合建了一個倉容量為2萬噸的糧庫(即趙營庫點)。
托關系獲得托市收購資格
中儲糧河南分公司上述負責人說,按照當時的托市收購政策,為了避免糧食收購過程中一些收購企業因為沒錢會向農民打白條,中儲糧會提前根據這些企業的預計收購量,向后者提前撥付一大筆款項,用于支出農民的糧款,這些款項是由中儲糧向農發行申請的政策性貸款。
之后,待這些糧食進入民營糧庫后,中儲糧河南分公司不僅持續向后者支付30元/噸·年的糧食保管費,還會在糧食出庫時,再次按照30元/噸的價格,向后者支付出庫費。
這意味著,這些民營糧庫僅需在付出寥寥的糧食保管成本后,便可至少獲得約55元/噸的利潤。
掙錢輕松,名額有限,能否順利拿到糧食托市收購資格,便成為關鍵。
很長時期內,張順邦的糧庫因手續不全,又沒有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的上層關系,一直沒取得托市收購資格。按照有關規定,一個民營糧庫取得收購資格的前提是,具備一般法人資格,取得糧食收購許可證,開設有農發行賬戶。2010年,張順邦四處托人,找到張東杰,與之合作,經他牽線,缺乏相關手續的張順邦終于取得托市收購資格,對外以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直屬糧庫的身份收購糧食。
合作人卷款逃跑
進入了中儲糧內部運作系統的張順邦,逐漸發現這個系統內部存在的種種漏洞。
張順邦發現,像自己這樣,沒有任何手續卻能取得托市收購資格的民營糧庫,多達幾十家,而且,對外都是以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直屬糧庫的名義,這不僅造成了內部的管理混亂,還造成了收購資金的去向不明。
張順邦說,當時,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的托市收購資金撥付,是根據民營企業自發上報的預計收購量確定的。譬如,一個民營糧庫上報的預計收購量為1萬噸,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就會向后者撥付2000萬元左右的收購資金,而實際上,這個民營糧庫的收購量僅有1000噸,這意味著,高達1800萬元的收購資金并沒有用于糧食的托市收購,有可能被該糧庫挪作他用,甚至包括對外放高利貸。
更嚴重的是,類似張順邦這樣的掛靠在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名下的民營糧庫,收購資金是直接由中儲糧河南分公司財務部門開出的現金支票,這些民營糧庫將現金取出后,到底有多少用于糧食收購,又有多少被挪作他用,就存在了很大漏洞。
張順邦說,剛開始跟李長軒的親戚合作時,由于膽子不夠大,僅向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申請了2000噸的收購資金,即便如此,也有400萬元,其中的不少資金,都被李長軒的親戚挪作他用,本該在賣出糧食后拿到現金的農民,最終拿到的卻是一張白條。
張順邦稱,于2011年11月攜款潛逃的中儲糧周口直屬庫主任喬建軍,之所以能卷走大量資金,很大部分便是賴于此。
張順邦說,在向農民打白條這件事上,他從一開始就不贊成,因有求于李長軒,當張東杰將收購資金挪作他用時,張順邦雖然心里不滿,也沒敢提出反對意見。
孰料,正是這樣的疏忽,張順邦和自己的趙營庫點被推向了破產的邊緣。
2011年底,李長軒突然被抓,張東杰頓時驚恐,隨后銷聲匿跡,本該支付給農民的糧食收購款,又已被挪作他用。無錢向農民支付現金的張順邦,不得不面臨討債者輪番上門的窘境。
這些討債者多為當時向趙營庫點售糧的農民,最大的一筆款項高達12萬。當這些農民發現自己難以要回糧食款時,開始憤怒地將拖拉機開入趙營庫點,將已經售出的糧食重新拉回家中。
此時,中儲糧河南分公司也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在與張順邦協商后,將趙營庫點的糧食分批拉入中儲糧直屬庫滑縣庫點。
直到此時,張順邦才醒悟,當年自己投資300多萬元建成的這個糧庫,建成3年來,不僅沒有獲得一分錢收入,還因請客、托關系,搭進去幾十萬元。
走向破產邊緣
隨后,張順邦開始跟中儲糧河南分公司交涉,希望后者能向其支付包括糧食保管費、出庫費在內的共計70萬元費用,但此要求被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拒絕。
在由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提供的名為《關于張順邦信訪件反映問題的調查報告》中,該公司稱,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確實沒有向張順邦支付部分出庫費,原因是張順邦違反了國家的政策性糧食管理規定,擅自盜賣了其中的部分政策性糧食。
張順邦拒絕承認自己曾盜賣糧食,并向本報記者出示了一張名為《中央儲備糧油發貨明細表》,顯示2012年11月中儲糧曾將幾十噸糧食由趙營庫點運向滑縣庫點。但對于剩余1000多噸糧食的流向,張順邦未能出具相關證據。
中儲糧河南分公司上述負責人則向本報記者解釋,由于中儲糧已經把相應的托市收購款項提前支付給趙營庫點,因此,最終造成的損失不應由公司來承擔。
“都是以前的管理混亂鬧的,河南經過這個案件,受教育太大了,太慘痛了。”這位負責人說,鑒于以往跟部分民營糧庫合作的慘痛教訓,現在,中儲糧河南分公司已基本將所有民營糧庫剔除出托市收購資格,但由此造成的負面影響則是,不少農民反映,現在賣糧食沒以前方便了,有時候為了把糧食賣給中儲糧,得自己開拖拉機多跑幾十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