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親眼所見,7歲男孩天天(化名)三分鐘內和了一把碰碰和,很難相信這個外表羞澀的小男生,是親戚眼中公認的“麻將迷”。
21日中午,記者在漢口萬松園一個小區里,看到天天正在麻將桌上,與奶奶和爸爸酣戰三人麻將。媽媽向女士不愿加入,但又不想惹惱兒子,只好在一旁抱怨:“這么小就沉迷麻將,將來怎么得了啊?”
其實,天天擅長的不止麻將,斗地主、炸金花等撲克牌游戲,天天也是玩得很熟。
向女士說,兒子從小跟著奶奶長大,家里沒有玩具時,奶奶就把麻將、撲克給孩子當玩具,時間久了,其他玩具或游戲都無法吸引孩子,唯有麻將和撲克。
連日來,記者隨機調查了105名一年級小學生,有22人自稱打麻將只是“小兒科”,其中有9人跟天天有著類似經歷,在家會和親朋一起“搓兩把”;13人則經常在家里旁觀父母打麻將,因長時間“耳濡目染”便學會了打麻將。
漫畫 趙健
【直擊】
三分鐘內和了碰碰和
家住萬松園的向女士說,放暑假以來,兒子天天幾乎每天都要在麻將桌上耗上兩小時,奶奶是陪練。
向女士曾試圖和婆婆溝通,盡量避免讓孩子接觸麻將,能否以別的玩具取代,但婆婆每次都會反問“不玩麻將,玩什么呢?”
21日在向女士家中,記者旁觀了天天與爸爸、奶奶的三人麻將。只見天天熟練地起牌,出張,看到手上要碰的牌,興奮地大喊“我碰”。在天天停頓思考時,奶奶會側過身子觀看孫子的牌,教孫子如何出牌。很快,三分鐘內,天天就和了一把碰碰和,樂得手舞足蹈,媽媽則在一旁嘆氣。
奶奶說,起初只是想教孫子識字,但發現他對麻將的興致濃厚,于是順便“科普”了一下。
向女士說,以前兒子玩電腦,都是玩“大富翁”,現在直接玩“麻將”游戲,一玩就舍不得下來,如此沉迷,讓人擔憂。
相比媽媽的擔憂和奶奶的縱容,天天的爸爸張先生相對淡定。他說,孩子小時候對所有玩具都充滿了好奇心,模仿能力強。平時奶奶教他玩,大人們打麻將時他又在一旁“偷師”,對麻將有一定掌握,“沒覺得這是多大的事,大人只要掌握好度就行了”。
【探訪】
無獨有偶
25號,記者探訪了一些麻將室,下午5點半在漢口一家麻將室,發現一位5歲半的男孩在陪媽媽玩麻將。男孩小名叫可樂,媽媽打麻將時,他便在旁邊畫畫、玩手機,偶爾會請求媽媽讓他玩一下,主要是打點子、數牌。可樂媽笑說,這不是第一次帶兒子來麻將室了,昨天帶他來,還有個笑話:
下午4點多,我去兒子幼兒園接他,他們正要吃飯,看到我來,他蠻高興,飯也沒吃。
我問他“知不知道媽媽要帶你去哪里?”
兒子搖搖頭“不知道。”
“你猜一猜。”
“我猜不到。”
“我提示一個字:麻。”
“噢,瑪雅海灘。”
“錯,是麻將室。”……
可樂媽說,她不覺得有什么不好,“我小時候,媽媽經常帶著我和姐姐去打麻將,我也是很小就會打了,后來也沒沉迷呀,只是娛樂。”
記者問可樂喜不喜歡麻將,可樂說“喜歡啊,可是我想把麻將丟到外星球去。”
6點多,可樂爸爸來將可樂帶走了,對于兒子陪玩麻將,可樂爸也很淡然:“沒什么不好啊,鍛煉思維。”
【調查】
兩成小學生
稱打麻將是“小兒科”
九成孩子
討厭父母搓麻將
連日來,記者在武漢三鎮各大培訓班,調查了105名一年級學生。統計結果顯示,22名小學生表示“對麻將很熟悉”,自認為“打麻將只是小兒科”。
其中9人是和天天一樣,從小用麻將堆積木當玩具,家人會不時傳授一些麻將技巧,有一定的“實戰經驗”;另外13人則是常常看家人打麻將,因耳濡目染而學會的。
家住漢陽金色港灣的小宇說,由于爸媽都愛打麻將,從上幼兒園起搓麻將的聲音就陪伴著自己。起初爸爸是用麻將教自己“東”、“南”、“西”、“北”等漢字。后來爸爸陪著自己一起用麻將“搭車子”、“建房子”,堆出各種各樣的模型,直接取代了積木。媽媽有時打麻將,也會把自己抱在腿上坐著,久而久之,對于麻將的136張牌都爛熟于心。
除了麻將外,撲克牌游戲也受到小學生的熱捧。斗地主、十點半、起五張、拖拉機,甚至“炸金花”、“看九點”這樣通常用作“賭博”的游戲玩法,也有部分小學生掌握。
7歲半的女生小蘭說,這些游戲規則一學就會,就算大人們不教,自己多看幾遍,也能“無師自通”,辨別輸贏。小蘭說,有一年過年,和父母玩斗地主,以壓歲錢作為賭本,贏了43塊,別提有多興奮。
雖然不少孩子對麻將、撲克有所了解,但調查中發現,孩子們其實并不支持父母們搓麻將。
受調查的105名學生中,96名都表示“厭惡父母搓麻將”。在孩子眼中,父母愛搓麻將,會減少陪伴自己的時間,麻將聲會干擾學習,難以和父母溝通交流……
“媽媽對麻將很‘著魔’,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和朋友一起搓麻將。”家住丁字橋的小倩認為,“麻將”搶走了媽媽,“不過每次媽媽在麻將桌上奮戰時,對我提出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這個時候要零花錢是最便捷的,媽媽根本沒空搭理我,通常這個時候,從牌桌上拿出5塊或者10塊給我買零食輕而易舉。”
7歲的小浩說,家里開了間麻將室,他每次寫作業就緊閉房門,每晚翻來覆去到11點才能睡著。“我5歲時就會打麻將,不過是被迫學會的,我很討厭它啊。”
【各方說法】
老師:牌類游戲可益智,但須把握好度
教育學家:孩子不宜玩牌類游戲社會學家:讓孩子多玩“正能量”游戲
硚口區十大魅力教師、崇仁路小學俞秋明老師說,提及麻將都會將其與“賭博”聯系在一起,這是社會賦予它們“賭”的意識。其實麻將和撲克牌本身是無罪的,如果只是將它們作為益智游戲,練習到技藝純熟后參與國際賽事,這對訓練孩子大腦的思維能力是有益處的。日常生活中,多數涉及麻將、撲克牌游戲的博弈,都有金錢付出。建議小學生不要涉足。
漢陽區玫瑰園小學校長黃智玲認為,網絡游戲里的打麻將、斗地主,都是以比分、稱號來定位游戲的成敗;電玩城里的游戲機,均是以出彩票、兌換禮物來區分輸贏。家長在以這些玩具作為教具時,一定要把握好度,在孩子面前,不能將它們和賭博掛鉤。
教育學家:孩子不宜玩牌類游戲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葉顯發認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讓孩子耳濡目染“什么”很值得思考。把麻將、撲克牌作為教具,于孩子而言有一定風險,因為孩子沒有鑒別能力,不如用其他教具取代,如書籍、積木等,都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麻將雖是國粹,但它常帶有賭博的性質,并不適宜少兒玩耍。”
社會學家:讓孩子多玩“正能量”游戲
武漢大學社會學家尚重生教授說,7歲大的孩子懂得“碰碰和”,這反映出家庭教育有缺失,祖輩對孩子放縱、隨意的態度,讓他們迷上不屬于自己所在年齡段該玩的游戲;另一方面,小區里給孩子提供免費玩耍的硬件設施還不夠多,開放式的體育活動場所少,這使得沒有條件的家長只能帶孩子在家中自娛自樂,阻滯了他們在戶外游戲的步伐。作為家長,應引導孩子玩一些健康向上、積極樂觀、具有正能量的游戲,讀書、運動、親近大自然……這都是假期里比較好的休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