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國家建設部確定了8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上,F在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達2萬噸,是目送國內垃圾產生量最大的城市。從2011年起,上海將垃圾分類列入政府實事工程,2012年還建立了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聯席會議制度,那么,上海垃圾分類的現狀如何呢?《經濟半小時》記者張嚴勝前往上海進行調查。
一、上海垃圾“圍城” 填埋場臭氣熏天居民叫苦不已
上海東海灘涂邊的老港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是中國最大,也是亞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總面積近30平方公里,比整個澳門特別行政區還要大。記者剛剛走進這里的時候,就被一股濃烈的酸臭味嗆得不輕。當地居民告訴記者,他們這里是名副其實的垃圾鎮。記者采訪了周圍的幾位居民,他們說那里平時就有一股臭味,特別是下完雨之后味道就更重了。一個來自安徽的小朋友對記者說,他已經聞習慣這種味道了,甚至覺得這種味道挺香的。由于長時間在這種怪味的環境下生活,現在他回老家,已經完全無法適應安徽老家當地的環境。
那些居民告訴記者,這個垃圾場已存在了很多年,2005年又經過了擴建改造,當時新聞報道的每天垃圾處理量是6300噸,設計容量8000萬噸。由于長時間生活在這種氣味環境下,他們的嗅覺基本上已經麻木。但是即便如此,每到早晚,垃圾車較多的時候,他們仍然難以忍受。附近的居民也向相關部門反映過,但是一直以來也沒有多少改善。不僅是酸臭味,夏天的蒼蠅蚊子更是讓他們的生活變得特別無奈。
除了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外,由于老港垃圾填埋場位于濱海地區,其地下水受到海水和垃圾滲瀝液的共同影響,對周邊環境帶來了極大影響。公開資料顯示,當地科研機構曾對這里的地下水質進行過分析:地下水明顯受垃圾滲瀝液污染,主要污染成份是游離態氨、鉛和鎘等。且總體污染正在加重,而重金屬累積也很明顯。有居民告訴記者,他們近期養的苗和魚都死了,家里的井水都不能喝,連洗衣服都不能用,只能喝自來水。
居民們向記者反映,2005年擴建時,當時的報道稱,每天這里處理6300噸,設計容量8000萬噸,可保證50年內上海無垃圾填埋之憂。沒想到僅僅過了8年時間,四期已經滿足不了上海市的生活垃圾的填埋任務,五期已經建設并投入使用。上海市老港廢棄物處置有限公司三分公司支部書記唐文榮告訴記者,生活垃圾從08年開始便停止處理了,所以一期到三期已經封廠,F在的生活垃圾由四期和五期負責,且每年的垃圾總量呈現遞增趨勢。
唐文榮告訴記者,他們每天早上7點鐘上班,一直工作到下午五點多鐘。他們那個五期從去年開始運行以來,每天處理上海市3000噸左右的生活垃圾。四期每天垃圾填埋量是一萬噸,加上五期的每天三千噸,這些處理量已經是8年前設計標準的兩倍。按照現在這個速度,再有個四五年垃圾場就飽和了。對于這里的環境,唐文榮說,他在家里基本上聞不到味道了,也可能是早已習慣了這個味道。
二、小區垃圾分類:居民不主動管理鏈條長垃圾回收再利用難之又難
老港生活垃圾填埋場改建擴建的時候,媒體曾經報道說,那里的四期工程占地面積361公頃,相當于八個天安門廣場的面積,可保證50年內上海無垃圾填埋之憂。然而過了不到8年,老港生活垃圾場就被迫進行再擴建。那么為什么上海的垃圾填埋總量增加得這么快,上海的垃圾分類到底效果如何呢?
記者來到上海市閘北區寶山路街道的楊波小區。在上海市實施垃圾分類的小區里,楊波小區是做的最早,也是做的最好的小區之一,上海曾組織新聞媒體對那里進行過集體采訪,目前楊波小區已經可以把垃圾分成11項。
寶山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眾向記者介紹了不同種類的垃圾分類情況。過期藥品、塑料紙、舊衣服、食品罐頭等都在分類之列。他說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垃圾量越來越多。楊波小區事實上人數并不多,也就159戶、2000多人,但每天還要產生如此之多的垃圾,可想而知全區、全上海乃至全國要產生多少像這樣的垃圾。
隨后他告訴記者,楊波小區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居民素質相對較高之外,主要是因為這個小區居民比較少,所以比較好做推廣和管理。目前寶山路街道也只有3個小區在真正的實施垃圾分類,并且這3個小區,還都是規模不大的小區,往往一到三百戶的小區管理比較成功,而規模大的小區則很難管理。因為動員起來難度太大。
同樣位于閘北區的景鳳路52弄剛剛實施了垃圾分類,但每天還需要兩個志愿者來幫助該小區的居民進行分類。如果沒有志愿者監督協助著,居民們基本上沒有主動分類的。記者在那個小區看到居民分的垃圾也是各種各樣,有的甚至都沒有分。居委會大媽告訴記者,每天大概有30%的垃圾沒有分類包好就被扔進了垃圾桶,有的居民甚至也不聽勸告。
遇到這種情況,無論是志愿者或者是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即使很臟,味道很大,他們只能自己親自從垃圾桶里揀出來,重新二次分揀。長期從事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愛芬環保咨詢服務中心負責人郝利瓊也告訴記者,要推行一個小區施行垃圾分類,相當復雜。他認為,如果要徹底實行,前期至少要準備兩個月,再到具體的實施階段,估計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
對于從2009年開始,就致力推廣垃圾分類的NGO組織來說,經過了4年多的努力,也只是推廣了10多個小區。郝利瓊告訴記者,垃圾分類雖然事小,但是涉及到了很多系統,需要各個部門的共同參與。從居民、社會的管理者,到街道的管理者,再到整個市容部門,整個鏈條非常長,并且這中間的任何每個環節都不能夠斷裂,否則成效將會大打折扣,甚至功虧一簣。
根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提供的數據,現在上海已有超過3000個小區實行垃圾分類,到今年年底垃圾分類覆蓋量將達到200萬戶,占全市總戶數四分之一。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真正能夠稱得上實施了垃圾分類的小區屈指可數,而更多的只是硬件設備建設了起來。在專門處理濕垃圾的上海市長寧區餐廚垃圾處理廠里,負責人李志剛每天都在為這個問題惱火著。他發現,許多居民并沒有認真將垃圾分類,他們幾個工人還需要重新把垃圾進行歸類后才能把垃圾處理掉。
記者在處理現場看到,那里的垃圾除了飯菜、菜皮果皮、茶葉渣等濕垃圾外,其余的干垃圾電池、燈管,玻璃瓶、鏡子,塑料瓶、廢報紙等應有盡有。李志剛告訴記者,他們掏出來的真正的濕垃圾也就只占垃圾總數的10%左右,能夠處理的也只有這10%的垃圾,效果跟沒分差不多。
屬于長寧區餐廚垃圾處理廠下的配套企業——上海傲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利用垃圾生產有機肥。負責人錢納告訴記者,當時設計的垃圾處理量是80噸,而現在只有40噸。由于垃圾分的不清,且總量過少,所以她所投資的生物科技公司一直處于賠本的狀態,經常停產待料。
煩惱同樣困擾著上海市垃圾分類的管理部門。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環衛管理處副處長顧育新告訴記者,從1995年提出垃圾分類到現在,進展相對緩慢。根據他們2012年的數據,實施垃圾分類處理后,每人每天減少0.74公斤的生活垃圾。為此,上海市從2011年起將垃圾分類列入市政府實事工程之一,并且每年都會制定一個硬性指標。他們計劃,以2010年為基數,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每年減少5%,到2015年,也就是十二五末,人均減量25%。
為了加快推進垃圾分類,2013年上海市更是設立了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合19個市級部門、17個區縣,增強合力,長效推進。不過顧育新坦言,由于最終的指標壓在了環衛系統上,其他部門基層工作人員的參與熱情并不高,很難得到支持。
三、保潔員垃圾分類補貼去向成迷每年4億元垃圾處置經費成一筆糊涂賬
上海的傲雪生物,遇到了和北京垃圾處理同樣的難題。由于垃圾分類不到位,企業只能停產待料,F在上海日均生活垃圾處理量2萬噸,如果全部采用填埋方式,則意味著每天的垃圾都需要占用5畝土地,平均高6米的空間。即使是推行了十幾年的垃圾分類,目前,上海生活垃圾的70%左右還是采用填埋方式處理。對于“寸土寸金”的上海來說,填埋方式顯然難以為繼。那么,為什么垃圾分類推行得如此艱難?
記者來到已經實施垃圾分類的幾個小區了解到,保潔人員的工作量較之前明顯加大。保潔員喊破喉嚨也很少有居民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為了鼓勵那些保潔人員將廚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從普通生活垃圾中分揀出來,上海由財政撥款,對這些二次分揀人員進行補貼,即每分出一桶廚余垃圾,給予5-10元不等的補助。但保潔員告訴記者,他們的工資并沒有增長。
那么,每分揀出一桶濕垃圾,給予的5到10元的補助,為什么沒有了呢?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看到前來拉濕垃圾的工作人員,在裝完之后,給小區的居委會的工作人員開了一個單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那個單子是局里給小區支付費用的憑證,按每桶10元計算。
那么,這些錢是否給了居委會?居委會的人員又是怎么發放到分撿人員手中的呢?居委會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他已經做了兩個月,但是沒有拿到一分錢。
居委會也沒有得到補償過來的錢,那這些錢到底到了哪呢?是不是撥到相關的街道了呢?上海市寶山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眾說,那些錢不是直接撥給他們,而是給開展試點的那些小區,比如陽坡小區的保潔人員。
為了弄清這些原本補貼給保潔人員的津貼到底是如何發放的,記者找到小區垃圾分類的主管部門——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固廢設施科工作人員楊利稱,他自己也不清楚,因為每個社區的獎勵政策都不同,他們不負責管理。
隨后,就補貼的問題,記者也采訪了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環衛管理處副處長顧育新。他認定是要給保潔員支付一定的費用,但是關于誰都不知道錢去了哪里這個問題,他核實情況后會做出嚴肅處理。但直到采訪結束,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也沒有就這些保潔人員的補貼發放問題做出解釋。
不過記者了解到,上海每年在垃圾上的投入一直在年年增長。顧育新告訴記者,他們2011年投入6800多萬,2012年上升到8000多萬,事實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楊利也對此表示,每年大概是三到四個億左右。
四、英國學者分享海外經驗:源頭分類是根本
那么,一線垃圾分揀人員的補貼到底哪去了呢?到現在對我們的記者來說還是個未解之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財政投入的不穩定和監管的不完善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上海垃圾分類的舉步維艱,上海垃圾分類到底如何才能取得突破?和北京一樣,上海也是從2000年開始垃圾分類試點,然而在推行十幾年后,上海同樣遇到了前端分類意識不強,終端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對于上海這樣一座日均垃圾產生量全國最多,土地資源又稀缺的城市來說,垃圾分類到底應該如何推進呢?
瑪麗•哈德是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特聘教授,她同時擔任英國布萊頓大學可持續發展統籌中心主任。目前,瑪麗哈德正忙于主持復旦大學的一個垃圾回收項目研究。
她的一名女博士回憶,哈德教授常常在上海的居民樓前拾垃圾。并且親自把一些分的不細的垃圾,進行重新分類。然后一斤斤地稱重,由此掌握垃圾分類的數據。
瑪麗•哈德認為,在上海,廚余垃圾的產生量為60-70%,應該找到一個很好的循環方案進行解決,而不是把垃圾山越堆越高,但很多政府人士并不真正相信他們所做的垃圾分類是有益處的。對此她認為這是一個恥辱。
英國也是較早的實施了垃圾分類的國家。英國的地方政府在各自轄區內強制嚴格執行垃圾分類回收方案。若存在不符合規定的現象,例如垃圾箱過滿、有剩余垃圾或在錯誤時間將垃圾桶拿出,專門負責監督垃圾回收方案執行的警察,可以當場開出100英鎊,也就是將近一千元人民幣的罰單。瑪麗•哈德說,大部分人對此表示理解,知道如果不按照規定分類垃圾,便會遭受懲罰。
但即便如此,瑪麗•哈德告訴記者,英國人依舊會為垃圾分類“鬧心”,因為有的一個家庭里面竟有10個垃圾箱。此外,英國每年都會有新的垃圾分類的方案來實施,好在英國民眾已經適應了方案的變化,積極進行配合。
除了民眾的積極配合,英國也采取了獎勵的手段,來激勵居民積極的參與到垃圾分類上來。瑪麗•哈德對記者舉例說,如果有人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他們就發優惠券讓那些人去購物。有趣的是,他們發現,如果商店不遠,這個方法就會起作用,距離太遠則沒有效果。他們還發現,有時那些人會把優惠券收集起來送給需要買家具的新婚夫婦。這些都讓他們開始意識到社區的重要性。
瑪麗•哈德告訴記者,其實英國和上海有很多類似之處,英國屬于島國,而上海也是在海邊。因此,從源頭上分類投放垃圾,從而最大限度地變廢為寶和回收再利用,是解決垃圾“圍城”,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最佳出路。因為垃圾掩埋會污染地下水,而廚余垃圾則會產生瓦斯,瓦斯是溫室效應氣體,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她最后強調,垃圾分類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所以要想真正做好,必須長期堅持下去,其中的關鍵是要讓居民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培養垃圾分類的習慣。
半小時觀察:
客觀說,正如節目中所報道的,即使是在歐美發達國家,垃圾分類同樣面臨著一系列難題,但在上海,我們遇到的難題更多。垃圾分類,究竟誰是第一責任人?在剛剛結束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資源再生與利用分論壇現場,這一問題就引發了諸多爭論,2010年,上海人均生活垃圾末端處理量0.82公斤,到2011年,處理量在這一基礎上減少了5%,上海付出了艱辛努力。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垃圾分類更應該通過完善和嚴格貫徹相關法規和制度,認真貫徹落實生活垃圾跨區縣環境補償、細化節能減排補貼機制、鼓勵發展循環經濟等政策措施,鼓勵生活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上海提出,到2015年,人均生活垃圾處理量要在2010的基礎上減少25%,我們希望上海的這一目標得以順利實現,更希望政府能以第一責任人的姿態,切實擔負起應盡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