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朗的朝陽從簾隙映入了洞口,李警衛小心翼翼地拉開了簾子。金日成將軍放下了筆,吹滅了汽燈。他看著洞外,笑了笑:‘又是一夜過去了。時間過得這么快,不抓緊怎么行啊!’”自上世紀60年代末,《金日成將軍和彭德懷司令》一文就開始出現在朝鮮教科書中。在美妙和諧的環境中,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出場。接下來,教科書中所描繪的二人對話卻很意外。
“困難很多,如果沒有先前你們對美軍的戰斗,我們是沒有經驗的,也會更加困難。”彭德懷司令說。金日成將軍則答道,“我們的戰士都有和美軍作戰的經驗,他們可以直接幫助你們指導。”
朝鮮中學的教科書描述,“在金日成主席的英明領導下,朝鮮人民軍擊退敵人的突然進攻,轉入反攻,并以連續打擊和圍殲戰置敵人于被動地位,在短時間內解放了南朝鮮的廣大地區。”
2010年,俄羅斯解密的《關于朝鮮和中朝關系的報告》透露,蘇聯副外長庫爾久科夫在1955年就發現,“在平壤的戰爭展覽館里,12個戰功展覽廳只給了中國志愿軍戰士一個。而其余的展廳中,朝鮮人民軍的作戰行動被解釋成與中國志愿軍的作戰無關。”
時至今日,在三八線以北、朝鮮一側板門店一千多平方米的停戰簽字會場,仍陳列著數以百計的歷史圖片,依舊難以找到中國志愿軍的身影。這座會場原本是由中國志愿軍連夜趕造的。
在三八線以南,韓國教科書對中國軍隊的介入評價較為中肯,“韓國軍隊與聯合國軍一直進軍到鴨綠江畔,眼看統一就在眼前,但由于中國軍隊的介入,不得不進行撤退。中國動員了大量軍隊,實行人海戰術,將戰線向南大幅推進,并一度占領首爾。”
對于戰爭原因,朝韓等各方的分歧更大。朝鮮的歷史教科書認為,“從1947年開始,美帝國主義就不斷地進行武裝挑釁,僅1949年就共有1863次武裝侵犯。”而韓國的教科書則抨擊說,“6·25”戰爭是朝鮮挑起的。
朝鮮半島的時空不是一直停留在陳舊的歷史定格中。對戰爭爆發的定位,中國學術界傳統上認定這是“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發動的戰爭。
自上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學術界開始嘗試對朝鮮戰爭進行與時俱進的研究。不過,主流學術界依舊認為,是誰開的第一槍并不重要,關鍵要分析時代的大背景。
“在美蘇加大在歐洲地盤競爭的大背景下,南北朝鮮已很難通過普選來調和當時兩個意識形態截然相反的政治勢力,使它們在一個政體中共存。”上海社會科學院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劉鳴就曾撰文說。
“集體遺忘”
“題太難了!”高考過后,《朝鮮日報》刊登一幅漫畫,“韓戰(朝鮮戰爭)是什么時候發生的?”遇到這個題的考生們腦筋急轉彎,干脆就“蒙”答案。而稍早前的一項調查也顯示,53.2%韓國年輕人不知道韓戰爆發的具體年份。
現行的韓國教育改革制度規定,國家不再統一頒發教科書,只要民間出版社編纂的教科書通過國家審查,就可以在各中小學推廣使用。
更大力度的改革始于2013年春天,在高中階段的“韓國歷史”教科書中,涉及朝鮮內容減少至目前的六分之一。通常,在總計四百多頁的高中韓國史教科書中,三分之二的內容是近現代史,對戰爭闡述只有3至6頁。甚至“Chunjae”教育出版社的教科書只用一頁篇幅敘述朝鮮戰爭。
向后人陳述一個怎樣的朝鮮戰爭?韓國社會內部意識形態深處分裂之中。
“全國教職員工會”被認為是一個具有“反戰和平”教育傾向的團體,在對朝政策上主張“民族和解”。
2006年夏天,《朝鮮日報》的報道披露,“全國教職員工會”涉嫌抄襲的資料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內容,摘抄自1983年朝鮮出版的《現代朝鮮歷史》和《朝鮮全史》,包括“6·25戰爭是祖國解放戰爭”、“先軍政治思想”等親朝內容。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現代朝鮮歷史》和《朝鮮全史》就被韓國法院的判定為“利敵讀物”。韓國檢察機關控訴說,“全國教職員工會”相關人員違反《國家保安法》。在政治層面上,時任總統盧武鉉和大國家黨代表樸槿惠(現任韓國總統)也發生了激烈的政治爭論。
這樁舊案卻在政治爭吵中無果而終。于是,出現了怪異的現象,不少韓國中小學生一邊讀著這些“利敵、親北”讀物,每年又要游過漢江上游清平壩625米寬的江面——被韓國稱為“6·25戰爭”的朝鮮戰爭正是在這里打響,游渡的組織者設想以此讓韓國年輕人銘記“朝鮮的入侵”。
類似的“集體遺忘”也發生在美國。
美國中小學實施的是通識教育,并沒有專門的教科書講述朝鮮戰爭史,朝鮮戰爭逐漸被遺忘。出版界巨頭RandomHouseInc有關越戰的出版物汗牛充棟,而關于朝戰的書籍只有寥寥幾本。以揭露越戰決策失誤的《出類拔萃之輩》出版,作家戴維·哈潑斯坦一舉成名,直到2007年哈潑斯坦去世,他的《最冷的冬天》才出版。不過,出版界近年來以“遺忘”為主題的書不下十余本。
朝鮮戰爭緣何在民眾的記憶中“邊緣化”?美國文博大學東亞項目主任于濱認為,美國政治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極濃,總習慣于在黑白、是非、善惡、勝敗中選擇其一。
畢竟,朝鮮戰爭是在停停打打的狀態中“停戰”。于是,這場戰爭在美國民眾的記憶中逐漸麻木。
教科書上的心理戰
60年來,朝鮮半島局勢深處風聲鶴唳之中,美國對朝鮮戰爭的態度,事關韓國的安全利益。為喚醒美國人對朝鮮戰爭的“遺忘”,從政府到民間,韓國對美展開了教科書攻勢。
《朝鮮日報》7月上旬的報道說,韓國國會教育科學技術委員會議員黃佑呂敦促青瓦臺:通過外交手段改變國外政府對韓國的錯誤表述。
黃佑呂議員說,在搜集評估1207種外國教科書中,有477種教科書存在錯誤,尤其是涉及朝鮮戰爭的表述上存在更多“錯誤記述”。
民間層面的“教科書外交”早已啟動,成效顯著。“記住7·27”團體的創立者是旅美韓國人漢娜·金,她憑借參與美國和平服務團總部、美國和平研究所活動時積累的人脈,說服白宮人士,還圍繞美國國會展開院外活動,讓美國重新認識朝鮮戰爭。
2009年7月27日,被美國總統奧巴馬指定為“韓國戰爭參戰勇士停戰日”,美國國會通過《韓國戰爭參戰勇士承認法案》。這些舉措得以實現,漢娜·金被認為功不可沒。同年底,好萊塢開拍朝鮮戰爭大片《雪域17天》,也被曝有韓國企業的捐助。
意識形態的溝壑并沒有因“停戰”簽字而消失。美韓盟國在文化心理上仍對朝鮮不依不饒,它們的對朝政策仍停留在敵視和制裁的過去時態之中,這也引起了朝鮮的憤怒——朝鮮一直對韓國的“朝鮮是主敵”的教育耿耿于懷。
自2004年至今的十年間,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朝鮮官方已至少6次強硬要求韓方,停止對軍人和中小學生進行“朝鮮是主敵”的精神教育,并廢除《國家保安法》。
不過,在朝鮮,類似“金日成將軍:為了祖國的解放,我們是不惜一切代價和努力”的訓條,也頻繁出現在該國的歷史、語文和政治教科書中。
朝韓兩國的教科書中都充斥著“恨”的元素。教科書,已經淪為朝韓兩國的戰場。
“很大程度上,在怒目相向的日子里,朝韓共同演繹著‘恨’的民族心理文化。”韓國學者韓宛常、金成基在《對“恨”的民眾社會學研究》一文中統計說,韓國高中《文學》教科書有17篇韓國詩歌,其中6篇表達了“恨”的情感,其中4篇與朝鮮戰爭直接相關。
很多上了年紀的韓國人至今仍能背誦諸如《廣場》等名篇。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正是戰爭爆發前后,男主人公的父親是北方的共產黨員,被南方政府知悉后,主人公遭受了嚴刑拷打。朝鮮戰爭爆發后,主人公已經和愛人結婚生子,過著幸福的生活,妻兒不久卻死于戰火。意外的是,“恨”卻沒有引起復仇的情結,主人公決定逃亡,最終也是被迫征兵入伍。
同樣,在朝鮮的教科書中也不乏對敵人殘暴的描述。不過,朝鮮文學中的“恨”的結果,就是直接呼喚“復仇”。如果“恨”得不到和解,就會爆發為延坪島炮擊之類的暴力事件。
2013年7月27日,是朝鮮半島簽署《朝鮮停戰協定》60周年的日子,在當年戰爭各參與方的國民記憶中,60年前的那場“有限戰爭”,被中韓美朝四方分別冠以“抗美援朝“、“6·25戰爭”、“韓國戰爭”和“朝鮮祖國解放戰爭”。管中窺豹,足見朝鮮半島走向和平之路的艱難。
畢竟,一場簽字儀式終結不了一場戰爭,走出意識形態的“恨”,實現寬容與和解才是實現半島長久和平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