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而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了6.5%,相比去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
宏觀經濟數據,乍看上去似乎是政府和經濟學家的事,但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那么,這些宏觀經濟是如何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的?利率市場化會對老百姓產生什么影響?為什么國內就業壓力會增大?……新華網推出“宏觀經濟·微觀生活”系列稿件,對宏觀經濟和政策是如何影響著普通人的生活進行逐一“解答”。
新華網記者 姜春媛
“我們沒有抵押物,廠房是租的,地是租的,資金也是流動的,很難貸到款。”江蘇一家的服裝加工企業的副總經理趙鳳剛(化名)告訴記者,今年,行業不景氣,訂單減少,企業債務攀升不下,資金周轉很困難,又無法從正當渠道貸到款,讓他對企業前途非?皯n。
想想手下的一百多號人馬,再看看眼前這幢三層的辦公樓,趙鳳剛心里有些酸酸的,“看嘛,再等等幾筆訂單款,如果能盡快下來還行,否則,就難說了!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480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其中,一季度增長7.7%,二季度增長7.5%。增長放緩早已在業界預期之中,但對于一些企業,特別是從事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來說,日子并不好過。
企業主感嘆:訂單減少,貸不到款,日子真難過
6月底,一場席卷金融系統的“錢荒”讓許多行業膽戰心驚。隨著最“荒”時代的過去,銀行業重歸平靜。然而,急需資金的中小企業,卻面臨著比以往更為困難的時刻。
據了解,目前全國各地的中小企業幾乎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中小企業資金鏈緊繃,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幾乎均有出現。
此前媒體報道,溫州幾大行業協會負責人介紹,打火機、眼鏡和服裝等曾在溫州輝煌一時的傳統產業生存現狀都不容樂觀:打火機協會的會員企業從2008年的300多家降到了目前的117家;在工商部門注冊的2770家服裝企業現在剩下不到1800家還在納稅;眼鏡企業也從600多家下降到了520家。
相關行業協會負責人普遍反映,融資成本、勞動力成本和稅賦是壓在企業頭上的“三座大山”。
趙鳳剛告訴記者,他的企業目前急需一筆貸款,二三百萬就行,可他也不知道該去哪里籌集。近期,他們這些小企業業主頻繁去找銀行、信貸機構。
“這兩個月的資金缺口非常嚴重,我們這些小企業的融資已到了極其艱難的地步。”在趙鳳看來,他身邊的很多中小企業正面臨著很大的危機。
“從風險控制角度考慮,能從大型銀行拿到低息貸款的主要都是國企和資產雄厚的大企業!壁w鳳剛表示,“我們企業的貸款都是從股份制銀行中獲得,額度也并不高!壁w鳳剛告訴記者,他也曾向大型銀行申請過貸款,但由于不能通過銀行的風險評估,最終未能拿到錢。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首席經濟學家黃峻指出,目前,民營企業,尤其中小企業得到實質性扶持仍然不足,特別是在資金方面,相當一部分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尤其是6月出現的“錢荒”,也反映出實體經濟中企業債務過高,盈利能力下降。“大量的民間資本從制造業中‘出逃’,集中到證券金融產品、理財信托產品,也進一步讓實體經濟資金更緊張,從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
低利率貸款能流向中小企業嗎?
工信部研究報告稱,目前,在發達國家企業融資中,直接融資占70%,而我國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比例還不到5%。因此,直接融資比例過低、渠道過窄,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成長的明顯短板。據媒體報道,多部委經過調研和醞釀,將確定多項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并指定相關的負責部門。
而令人欣慰的是, 7月8日,國務院專門下發了《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等意見。
央行公布,自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不過多位銀行工作人員對新華網記者表示,短期內貸款利率不會出現下浮,對中小企業暫時不會起到實質性作用。
“現在市場上普遍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都在基準利率基礎上有所上浮!北本┠炽y行審批貸款的相關負責人對記者坦言,對貸款這個問題,銀行都是根據風險來定價,而目前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相對較高,所以利率不可能降低。
“不過,銀行在大企業貸款中爭奪話語權會越來越小,因此也會放下身段關注中小企業貸款,從這個角度說,對于中小企業是利好。”這位負責人說,長遠看,政策還是有利于降低企業資金成本的。
“貸款本來就是稀缺資源,低利率的貸款資源更是稀缺!焙颖币患倚∑髽I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出了自己的擔憂,“我們這種小企業能拿到貸款就不錯了,哪里還敢想‘打折’?”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認為,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利率市場化繞不開,在邁出貸款利率限制這重要的一步后,接下來的關鍵一步,就是創造條件,逐步放開存款利率的限制。
“此外,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還將倒逼其他改革。比如,能否對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進行頂層設計,以適應利率完全市場化后的金融監管。這恐怕是政府經濟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匡賢明說。
中小企業發展的公平環境在哪里?
在溫州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有千余名員工的企業主一年辛苦利潤不足百萬,而他太太在上海投資了幾套房產,8年間獲利超過3000萬元。
“老公辛苦一年忙,不如老婆一套房”。前幾年這樣的利益導向讓大量資金“棄實趨虛”,有多達數千億的民間資本長期游離于銀行體系外。
“棄實趨虛”,隱患極大。首先會擠壓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最終必然是產業空心化和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喪失;而炒作必然制造泡沫,一旦破滅,大量資金灰飛煙滅,帶來巨大社會風險。
央行公布的5月份統計數據顯示,至當月末,廣義貨幣(M2)達104.21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達9.1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3.12萬億元。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銀行缺錢,企業貸不到款呢?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這主要是信貸結構出了問題,流入實體經濟領域的貸款很少。目前存在著“貨幣空轉”現象,未來貨幣政策將穩中有緊,降息、降存款準備金可能性很小,需去杠桿、擠水分。
而作為能讓經濟暢通的“毛細血管”,中小企業的發展更事關中國的金融改革和經濟轉型,在很大程度上能直接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和質量。
那么,這些企業為什么拿不到錢呢?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公平的市場環境縱容了資本遠離實體經濟。因此,現在亟須要做的是用政策杠桿調節,縮小行業間利潤的差距,讓做實體經濟的有合適的投資回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核心原因在于資本是逐利的,哪里回報高就會跑到哪里。
“資本之所以流向房地產等領域跑,是因為這些領域回報率高,而另一方面,實體經濟領域的許多企業不景氣,產能過剩,風險比較大!
面對這樣的困局,李佐軍認為,一方面應將房地產、理財等投機領域的過高利潤降下來,而另一方面,要將實體經濟回報率提高上去,這樣資本才會流入這些領域。
“所以,如何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實體經濟中的企業能獲得公平競爭的環境,提高投資回報率,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崩钭糗娞貏e指出,在房地產、基礎設施、金融這些領域,都有壟斷因素在其中,獲得的特權自然比較多,而實體經濟中的很多企業都屬于競爭性行業、中小企業,他們獲得“特權”的機會比較少。如何打破壟斷,消除特權,營造公平的競爭條件,這是讓資本流入實體經濟的重要前提。
“穩增長必須依靠企業,特別是有效率有市場競爭力的非壟斷企業。為了企業有更高效率的產出,應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為企業減輕稅收等負擔和融資成本!崩钭糗姳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