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就要來了!
7月28日,國家審計署發布消息稱,根據國務院要求,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一石激起千層浪,先是資本市場受此影響,隔日急挫,尤其是城投類上市公司普遍大跌。
市場為什么對這一消息如此敏感?去年、前年審計署已連續兩次審計了地方債務,這一次有什么不同?審計之后會不會有收緊動作?
“是非常嚴重,不是一般的嚴重。”地方融資問題專家、北京大岳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隨著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速的下滑,目前地方債務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
答案遠未到出的時候,各種傳言和消息早已接踵而至:上海銀監部門在7月26日內部會議上再次要求,各信托公司針對政信合作信托業務的規模進行控制;中央高層已明確表態,要將未來的財政赤字率控制在3%這條“硬杠杠”之內,以防國際評級機構降低中國的評級,引發類似歐債危機的財政風險。
對此,一位接近上海銀監局的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上海銀監局并沒叫停一些信托公司發行的政府融資項目,也沒有聽說下發所謂內部文件。審計署對地方債務的審查主要還是對以前政府平臺這一塊,包括信托項目,但是對于已經發行的政信項目,還不至于用行政手段馬上叫停。”
而針對3%紅線一說,本報記者向財政部求證,財政部辦公廳新聞處人士并未給予明確答復。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蘇明表示,并未聽說過這樣的政府表態。
風暴前夜的較量
最不確定的時候,傳言最多。
7月29日,上海銀監局稱,近期并未召開過有關政信合作業務的內部會議,也未叫停過上海信[微博]托和華澳信托的相關業務,上海銀監局對轄區信托公司政信合作業務的監管,一直按照銀監會的部署和規定執行,目前是要求信托公司嚴格遵守既有規定。
本報記者7月31日了解到,早前由中信信托發行的4億元南匯工投貸款集合資金計劃,依然在火熱發售中,這一信托計劃主要用于上海浦東新區南匯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擔保方是一家國有大型企業。
在用益信托網上,記者也發現,傳聞中被叫停的由陸家嘴(10.44,0.10,0.97%)信托發行的上海新城建設3號東灘建設應收賬款投資信托計劃,以及中鐵信托發行的上海金誼廣場裝修項目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查詢信托產品),這些項目都在線發售。前者由于注冊地在青島,被傳已被青島銀監局主動叫停,但記者咨詢該網站理財顧問,其稱只要項目掛在網上,就沒有停銷。
“上海監管部門對于已經發售的政府信托融資項目,放了就放了,但未來的政信項目審批門檻,必然會提高,對于政府融資項目,以往信托公司和投資者都會認為有政府背書,信譽良好,但是現在看來,當新一輪審計風暴刮起,一旦暴露問題,很可能讓現有的政府信托融資項目也會有違約風險。”上海一家信托公司高管李冰(化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
來自上海銀監部門的一位匿名人士受訪時則表示,監管部門此次用意是要對這一渠道進行預防性收緊,真正存在償債風險的倒不是一線城市,而是二三線城市乃至縣級市的財政支付能力。
在此前公布的約為15萬億-18萬億的地方債總量中,信托渠道的債務已經占到二成左右,也就是3萬億的規模。如果信托渠道遭凍結,平臺融資可能難以為繼,基建項目則會失速。
此前,宏源證券(8.99,-0.07,-0.77%)發布研報估算,截至2012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率(債務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在84.5%至96.8%之間,而全國負債率(債務占GDP的比重)在24.2%至27.94%之間,國際上一般認為債務率和負債率的警戒線分別為100%和60%,其測算的數據顯示中國地方政府目前的債務水平未達到警戒線。
問題是如果最新報道的3%財政赤字紅線屬實,延伸到地方債務上,警戒線恐怕就要重新考量了。
地方債吹泡泡
傳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滋生傳言的土壤。
2011年審計署審計了1979年以來到2010年底全國31個省市區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結果是: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2萬億元。這是關于我國地方債務的第一個權威摸底數據。
事實上,地方政府債務的高速擴張始于2009年,2008年下半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央政府出臺大規模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地方政府為穩定經濟,建立大量融資平臺公司對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進行投資。
一項針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債務的研究顯示,“2004-2008年間,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量、全區GDP、組織的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5%、20.2%、20.2%。”政府債務與GDP、財政收入增速高度匹配,然而在2009年,這三組數據分別是110.9%、7.4%、14.6%,債務增速大幅超過GDP和財政收入增速。
今年全國兩會上,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表示,各級政府的負債應該在15萬億至18萬億元。此一數據相比2011年公布的審計數據增長50%至80%。
不僅如此,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財政部已多次代理地方政府發行政府債券。2013年由財政部代理發行地方政府債券3500億元,較2012年2500億的規模增加了40%。這一數字在2009至2011年皆為2000億。五年來,財政部代理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總額為1.2萬億。
興業證券(9.15,-0.05,-0.54%)策略團隊7月初發布的策略報告《乏味中尋找新奇》認為,債務還在快速擴張。2013年上半年超過20%的基建投資增速使得地方政府性負債進一步增加,若維持上半年節奏,2013年末地方債務將達18萬億元,政府總債務將逼近40萬億元。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是否會發生金融危機》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前期公布的地方債審計數據可能由于范圍和方法等多種因素,出現誤差,課題組估計實際數據遠大于公布的數據,這就可能給決策和應對帶來偏差。
金永祥表示,地方政府債務最致命的一點不是多和少而是亂,近年來包括信托貸款、融資租賃、BT等政府融資方式不斷拓展,而相關的監管措施沒有跟上,真實的風險程度難以把握。
另一亂象是,財政實力越弱的市縣一級政府,債務規模卻越大。興業證券研究報告指出,超過70%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是縣級政府設立的。在債務高速增長的2009年,廣西市縣級債務余額為1625.3億元,占債務總額的60.8%,同比增長114.2%。
由于政府性債務主要用于“鐵公基”項目,市政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建設等領域,本身能提供的現金流比較有限。
“發債的時候,需要現金流就找一個假的現金流,需要土地證就造一個假的土地證。”金永祥稱,地方政府借新還舊的現象相當普遍,一些地方政府在借新債的時候甚至存在融資造假現象。
“點剎”基建融資熱
泡泡吹大了,總是要破的。
“摸清地方債是此次審計的首要工作,現在沒有任何單位和權威人員能說清楚地方債問題,談解決方案就難了。”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黎友煥對本報記者稱。
更何況主導地方債的地方政府仍有加大投資項目融資的沖動在作祟。
“中央財政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出現了財權層層上收、重心上移,事權層層下放、重心下移的局面,導致地方政府財力緊張,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不斷增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魏加寧曾公開表示。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省市級地方政府都建立了《地方性政府債務管理辦法》或暫行辦法,要求市財政部門每半年對本級政府性債務風險進行統一評估。對這種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自我監督能起到多大的防風險作用,金永祥表示并不樂觀。他認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動力,遠遠大于控制債務風險的壓力。
湖北財政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志勇則認為,實際上要評價地方政府性債務需要多維度的指標分析,并相應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監測指標體系。據記者了解,目前學術界對地方債務比較認可的指標數據是,負債率不得超過10%,債務率不得超過100%,償債率不得超過15%。
如今,審計署第三次對全國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被外界看做是落實今年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控制措施的重要一步。至于如何完善,是查缺補漏還是強行擠壓,過程決定了結果。
事實上,在經過今年第一季度政府信托融資火熱之后,在6月份,基建信托融資的總量就已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用益信托工作室研究員王利稱,6 月份在“錢荒”的背景下,集合產品發行數量和規模雙雙回落;同時,信托行業也面臨著兌付問題以及券商資管等部門的競爭壓力。
但6 月份成立的集合產品投資領域中房地產(6.87,0.13,1.93%)信托和基建信托分列第一、第二位,這意味著政府信托融資在過去呈現爆發式增長。
“今年以來房地產信托一直是主要的業務之一,當銀信渠道對房地產開發商暫停之后,一季度房地產市場的復蘇奠定了房地產信托恢復增長的基調,尤其是‘國五條’中有被視為利好房地產開放的內容。無論是房地產還是基建項目,這其中必然包括政府和國企的身影。”王利稱。
而對于此次審計對經濟的影響,申銀萬國[微博]發布報告稱,短期經濟增速因此將進一步受限而回落,流動性珍惜程度上升,地方政府的融資溢價將上升。但是從長遠來看,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是正面的。
興業證券也發報告指出,在此次審計風暴中,地方基建投資的能力將受制約,并可能引發局部債務風險,引發地方政府中的高負債個體面臨債務風險,甚至階段性引發信用風險。
風暴已經開始了。記者獲悉的消息顯示,此次審計結果數據,最快要在10月份才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