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稱,在陸上邊境地區,中國在實行切香腸戰術前通常都會先采取隱秘的攻擊。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某邊防團四連官兵在海拔4300米的高原天際巡邏。中新社發 侯宇 攝 [保存到相冊] |
【美國《華盛頓時報》8月6日文章】題:中國的“切香腸”戰略
中國偷偷摸摸地不斷侵吞鄰國邊疆的做法已經成為導致亞洲局勢動蕩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中國的海軍和部分空軍重點維護其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的領土和海上主權聲索時,其陸軍一直在中印多山的邊界地區積極活動,試圖一點點地改變這里的控制線。
北京青睞的邊境戰術以“切香腸”為主軸。這種戰術包括穩步采取小規模的行動,這些行動本身都構不成開戰的理由,但假以時日就會導致有利于中國的戰略性轉變。
中國旨在限制目標國家的選擇,采取的手段是挫敗這些國家的威懾計劃,使得后者很難想出恰當或者有效的對抗措施。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改變領土現狀一直是這個國家未竟的事業。此后則啟動了最初形式的“切香腸”戰術,使得中國在1954-1962年之間一步步地控制了面積等于瑞士大小的阿克賽欽高原,這里最初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膽氣大壯的中國隨后于1974年占領了帕拉塞爾群島(即我西沙群島——本網注)、1988年侵占約翰遜礁(即我赤瓜礁——本網注)、1995年侵占美濟礁,更近又在2012年侵占斯卡伯勒礁(即我黃巖島——本網注)。
中國如今對亞洲安全的最核心挑戰是其缺乏對現有邊界線的尊重。換句話說,中國仍然在試圖重新劃定政治邊界。
在陸上邊境地區,中國在實行切香腸戰術前通常都會先采取隱秘的攻擊。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像巨型嚙齒類動物一樣蠶食對手的土地,并為隨后的侵占提供方便。在與印度的喜馬拉雅山邊境地區,中國對這種戰略的運用變得日益明顯。
在東中國海,中國利用準軍事機構在尖閣諸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與日本展開消耗戰,這一攻勢已經成功改變現狀,使得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承認這里存在爭端。
中國在南中國海的目標就是:在這片自己官方聲稱擁有主權的80%的海域緩慢但卻穩步地實現存在合法化。通過不斷的、越來越頻繁的行動,中國正在逐步實現在這些地區的永久存在。
中國的戰術和戰略對其幾個鄰國構成了越來越大的挑戰,這些鄰國面臨著如何挫敗這種侵犯的兩難抉擇。它們可能有必要彼此交換意見,并與美國交換意見,以設法阻止這種靜悄悄的秘密戰爭。畢竟,中國多管齊下的舉動累積起來,就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亞洲的力量態勢,并塑造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