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底結束的第54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上,中國隊以208分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6名隊員獲得5枚金牌和1枚銀牌。不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代表隊領隊熊斌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卻提醒家長,并非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學習奧數,在他看來,大約只有5%的學生適合學習奧數。
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比賽的團體前10名中,除了分別名列第3、4、9位的美國、俄羅斯和英國外,其他都來自亞洲國家和地區。據熊斌介紹,美國代表隊有4名隊員是華裔學生,其他一些參賽的歐洲國家也有一些華裔學生的身影。熊斌認為:一方面這和亞洲家長的觀念有關;另外一方面,亞洲國家和地區也比較重視,比如中國代表隊的產生就會經過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冬令營、兩周的集訓等過程,而歐美國家則不太重視訓練,學生對奧賽的關心程度也不一樣。他舉例說,這次美國代表隊原來的一個隊員因為要參加一個夏令營,就放棄了參加奧賽。
熊斌從1988年開始就擔任過中國代表隊的教練,從2004年開始多次擔任中國代表隊的領隊。他的最新身份是華東師范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同時還是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在他看來,近幾年國內之所以會有“奧數熱”,一是因為國內名牌高校會讓很多奧賽金牌選手免試入學,而各地的重點中學也把奧賽成績作為入學測試的標準之一;二是因為很多老師和學生把“奧數題”和數學考試中的“壓軸題”混為一談,為了解決“壓軸題”,就要學習奧數。
熊斌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以前有1200個名額可以通過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獲得高考保送資格,而現在只有進入奧數全國集訓隊的60名學生才有保送名校資格,因此在中學階段學習奧數的并不多。但是由于很多省份的“小升初”還會通過奧數成績進行選拔,因此所謂“奧數熱”還是集中在小學階段。但他表示,現在很多家長甚至老師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奧數,很多學生上的輔導班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奧數班。
熊斌說,并非所謂“難題”、“偏題”才是“奧數”,奧數就是平常教學課上所不講、也沒有時間去講的一些數學分支的基礎內容,比如圖論、組合數學、數論,以及重要的數學思想,比如化歸思想、構造思想、特殊化思想、歸納等等。“這些內容的選擇是很科學的,因為這些領域的基本方法和簡單應用不需要專門的數學工具,而且帶有很強的趣味性和游戲性。這些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和知識面自然是很有幫助的。”
熊斌表示,只有在學校課堂上的數學學得相對比較扎實、學有余力且又對數學有一定興趣的學生才適合學習奧數。他甚至強調,學數學是需要天賦的,如果沒有天賦,再努力也不會取得很好的成績。而適合學奧數的學生之間也是有差別的,奧數學習也必須分層次、分難度,根據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內容和難度,因人因地因時而宜。
“奧數并不是‘提前學’,更不是‘數學中的雜技’,它就是課堂外的教學,和課堂內的數學是主干與支干的關系,既是課堂的提高和深化,又是拓展視野的數學園地。”熊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