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報道:繼2009年下水后,印度第一艘國產核潛艇“殲敵者”號迎來第二個關鍵節點:其核動力裝置開始正常運轉,潛艇也將進行海試。加上印度國產航母和俄羅斯幫助改造的“維克拉馬蒂亞”號航母的“好消息”,印度海軍似乎進入了一個豐收季。
核反應堆進入臨界狀態
印度《德干先驅報》網站10日報道稱,“殲敵者”號潛艇的核反應堆功率約為80兆瓦,周六早晨進入臨界狀態,它將開始產生動力,驅動長104米、排水量6000噸的“殲敵者”號。報道稱,這讓印度成為極少數能夠發展核潛艇的國家之一,目前只有美英俄法中裝備本國研發的核潛艇。
印度國防部長AK.安東尼說,潛艇加入艦隊時將令人非常驕傲,并稱這是該國在關鍵領域自主化的重要里程碑。印度國防研究發展組織的一個海軍工程師和科學家小組以及Bhabha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秘密單位”一起致力于該項目將近三十年,核反應堆小型化是一個巨大的技術挑戰。報道稱,自從2009年下水以來,核潛艇就一直是印度最為機密的軍事項目之一。但是,過去3年由于沒有可運行的核反應堆而引起對該項目再度拖延的擔心。該潛艇可在水下航行一個月,同時還有一套備份的柴油發電系統。
據專家介紹,核反應堆達到臨界狀態就是核裂變產生出的新中子數量剛好滿足反應堆繼續裂變的需要。如果中子數過多,反應堆運行就會不穩定,甚至有爆炸的危險;反之,如果中子數過少,裂變反應則會逐漸停下來。通過吸收中子數量,可控制反應堆的運轉。達到臨界狀態意味著核反應堆能夠持續平穩地進行核反應,以釋放強大的核能。但要讓潛艇自由航行,還要解決減速器、控制系統等一系列問題。
潛用核反應堆能成為核航母動力嗎?
報道稱,目前“殲敵者”號核潛艇正在一家軍用造船廠進行最后的調試工作,預計在印度洋的夏季季風過后進行海試,并將在2015年之前服役。
印度國產核潛艇的反應堆在未來海試中得到更多驗證之后,能對印度海軍帶來哪些好處呢?一名熟悉印度海軍的中國軍事專家11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稱,印度潛用核反應堆的研發和試制成功將對其未來大型水面核動力艦艇,特別是核動力航母的建造打下堅實基礎。畢竟大型水面艦艇對緊湊性要求要比潛艇更寬松。此外,國際上也不乏將潛用核反應堆移植在大型水面艦艇上的先例。例如,出于成本、安全性、可靠性等多方面的考慮,法國曾用兩臺“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K-15(單臺功率150兆瓦)核反應堆作為排水量不足4萬噸的“戴高樂”號航母的動力,但海試表明功率偏小。因此,不排除印度未來將該潛用核反應堆用作大型核動力水面艦艇,甚至國產核動力航母的動力源。
印度海軍進入“豐收季”
除了核動力裝置進入臨界狀態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外,印度第一艘國產航母也計劃于12日下水,加上俄改裝的“維克拉馬蒂亞”號航母也將于年底交付印度海軍,印度海軍似乎進入一個大豐收的季節。不過專家表示,這個成果“豐收期”,實際上是多個項目的多次延誤與推遲后,經過一系列機緣巧合造成的。核潛艇特別是戰略導彈核潛艇的研制,是整合艦艇、核能、導彈、核彈小型化和導彈潛射等技術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復雜程度和難度堪比太空項目。多年來印度核潛艇發展之路十分曲折,由于基礎科研力量薄弱,加上工業基礎差,印度曾3次啟動核潛艇的配套動力研究,但3次研究探索都無功而返。這次盡管首艘“殲敵者”號核潛艇的核反應堆已開始啟動,但距離真正形成戰斗力還差很遠。從美俄法等核技術先進國家的經驗來看,新的核潛艇從動力系統啟動到服役并真正擔負戰備值班,一般都要經歷1年以上的系統海試過程。鑒于“殲敵者”號為印度首艘國產核潛艇,海試時間可能更長,2015年服役恐怕有些樂觀。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印度海軍的豐收季是印度海軍發展戰略的客觀結果。近年來,印度通過外購、改造和自主研制等手段打造世界“第二大海軍”的目標一直在推進中,并取得多項重大成果。今年上半年,印度艦載航空兵部隊組建完成,俄米格-29K艦載機已交付印度;印度在東海岸建造印度絕密潛艇基地已基本成型,成為印度新型核潛艇母港;再加上近日印國產航母下水和國產核潛艇即將開始海試。不難預想到,在不久的將來,印度海軍將會形成以印度洋為中心,輻射非洲大陸和亞太地區的軍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