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印度高調宣布,其首艘國產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下水,雖然其僅完工三成;而一周前,日本“出云”號直升機航母,在廣島原爆紀念日下水。由此,多家外媒懷揣好事之心炒作稱:亞洲是不是進入了“航母軍備競賽”的節奏?
恰在此時,自“遼寧”號曝光后一直處于云遮霧罩中的中國國產航母,揭開了神秘兮兮的面紗一角,而“飛機彈射器”,則是其中的關鍵詞。8月初,新華網刊發的一組圖片顯示,上海江南造船廠出現了一個外形疑似航母艦體的大型船體分段,其上部邊側的一個缺口,被著名的《簡氏防務周刊》解讀為彈射器的開槽結構。
而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位于遼寧葫蘆島興城的航母艦載機訓練中心,可能已經在進行彈射起飛訓練了。
彈射器,看似跑道上一條簡單的直線軌道,實則航母艦載機戰斗力的倍增器。軍迷們渴望看到,國產航母的飛行甲板前段,出現一條條黑色的軌道。這些軌道,是海軍戰斗力一飛沖天的通天坦途。
外媒稱中國海軍或已開始訓練彈射起飛
美國五角大樓發布的《2013年中國軍力報告》中寫道,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將于2015年到2020年服役。
這艘航空母艦,會是怎樣的面貌?外界比較一致的猜測是,將采用常規動力,而非核動力。但是在起飛模式方面,卻有兩派各執一詞,一方認為將沿襲“遼寧”號的滑躍起飛方式,穩妥為上;另一方,認為憑借多年的技術儲備,應該直接上蒸汽彈射器,甚至更先進的電磁彈射器。
本來,這些僅僅是猜測而已。不過,近期卻出現了蛛絲馬跡。
新華網刊發的江南造船廠大型船體模擬分段的圖片,引起了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和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的注意。
兩者的分析文章都傾向于認為,這就是中國航母的艙段,而非模型。在《外交政策》網站一篇題為《這是否就是中國的第二艘航母》的文章分析認為,該建筑頂部遠寬于底部,符合航母外飄飛行甲板的外形特征,中央下部的巨大缺口很像航母的機庫,而一側的巨大缺口,則與飛機升降機的位置極為貼近。
尤其讓作者感興趣的是,在建筑一側的頂部,有一個V字型的凹槽。作者認為,這很有可能是飛機彈射器的位置。
而艦載機訓練中心也引發了外媒的強烈好奇心。日本《朝日新聞》揣測,中國建成的兩座航母艦載機訓練場,應該有一座配備了艦載機彈射系統。
而《漢和防務評論》則認為,中國向烏克蘭進口了蒸汽彈射器設備。該雜志主編平可夫在文中寫道,烏克蘭的尼特卡艦載機訓練中心不僅有滑躍起飛裝置,也有彈射起飛裝置。該裝置配有完備的電力供應系統、鍋爐和蒸汽艙,其彈射器能把艦載機加速到每小時240公里的起飛速度。
報道猜測,烏克蘭可能已經向中國出口了同類設施,因此中國的艦載機訓練中心可能已加裝了艦載機彈射系統,而中國海軍新組建的艦載航空兵,可能已開始訓練彈射離艦。
彈射VS滑躍 艦載機戰斗力質的提升
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里,圍繞著未來海軍建設這個宏大課題,國內的航母派不僅要與潛艇派展開天昏地暗的論戰,在航母派內部,滑躍派與彈射派也爭論不休。
不過,近年來,彈射派明顯占據了上風。這是因為,彈射器有著滑躍甲板無法比擬的優勢。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國家的航母,船頭的飛行甲板向上翹起,比如我國的“遼寧”號、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印度的“維拉特”號、意大利的“加富爾”號等。
“飛行甲板前端上翹的滑躍甲板,可以為飛機離艦提供額外的升力。在滑跑距離不變的情況下,英國‘海鷂’艦載機通過無敵級航母的滑躍甲板,可使飛機載重增加20%,在載重不變的情況下,可使滑跑距離減少60%。”海軍裝備研究院研究員侯建軍介紹說。
侯建軍表示,與彈射器相比,滑躍甲板沒有任何運動部分,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對零件精度和裝配精度要求不高,工作時不消耗能量,被炸后容易修復。不過,美國《全球安全》雜志撰文稱,彈射式航母與滑躍式航母相比,作戰能力有質的提升。
“滑躍式航母無法給艦載機提供額外的動力,艦載機的起飛只能依靠自身發動機推力,這導致起飛重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往往不能裝滿燃油和彈藥起飛,這樣一來,作戰半徑和打擊威力自然受影響。”
侯建軍透露,這對于掛載較輕的空空導彈執行制空任務影響不大,但對于掛裝重型彈藥進行反艦、對地攻擊任務,就比較致命。
彈射器則可以給艦載機提供額外動力,保證它滿載或近乎滿載的情況下順利起飛,最大限度地發揮戰斗力。
而且,滑躍式航母在起飛飛機時,必須像二戰時的航母那樣,調整航向,迎風全速航行,用猛烈的甲板風來增加飛機的升力。這不僅可能破壞原有航線,在需要緊急起飛的情況下,更有可能貽誤戰機。同時,也增加了飛機的危險系數。
侯建軍告訴記者,彈射式航母則沒有這種“煩惱”。在一般情況下,不管風向如何,都可彈射飛機。
美國現役航母裝備4部彈射器,有四條起飛跑道;而滑躍式航母由于滑躍甲板只能設在艦艏,所以只有一到兩條起飛跑道,起飛效率就打了折扣。
最后,固定翼預警機要想在航母上起飛,采用滑躍式會比較困難,而用彈射器則比較保險。沒有預警機支持,航母戰斗力就會下降一個檔次。這,也是彈射式航母最大的優勢。